踏歌行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9.19
5.3折
¥
36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陈娉舒 著;李辉,王刘纯 丛书主编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90683
出版时间2017-0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36元
货号1201452023
上书时间2024-09-0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陈娉舒,生于20世纪70年代。1993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入职中青报。多次参与中青报各类重大报道。曾获“中国新闻奖”数次,中国环境保护领域很高奖“地球奖”,全国性新闻作品及个人奖项数十个。先后上岗总编室要闻编辑、经济蓝讯周刊编辑、星期五周刊编辑、教科文记者、文化记者、阅读周刊主编、文化周刊主编等。
目录
人与歌,皆在路上韩浩月
《踏歌行》是一把钥匙洪琳
在《天鹅之旅》里高挡位大油门
不见朗月导我迷途只有《星》
琴师回来独他尔还会再响
《叶子》上有多少你要的风景
年关时节别扯风花雪月
跌倒在《北风》的乡愁里
能进行到底的是爱,不是爱情
《最后一夜》向他告别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集结令
天之大,思念何必泪眼
那个《毕业生》不是我
在我没有意识到的《青春》
谢谢你带我去听《草帽歌》
《秋蝉》的世界里谢绝忧伤
把自己的日子过成歌
《领悟》:还有什么没参透
《北京的冬天》你在思念谁
我是否曾在北海“荡起双桨”
光阴的眼中承诺是什么
跟着许巍的《时光》跑
与《无奈》一见钟情
那些《闪亮的日子》其实叫年轻
有些日子没听老爸唱歌了
《鸿雁》把我的记忆送回来
《星星索》:唱给自己的小情歌
《朋友》一生一起走
《晴朗》:你让我感觉到力量
没那么简单
《北京之雪》:乘着月光进家门
和汪峰一起唱《北京北京》
总能听到《下沙》的消息
他们显然已经忘了《狂流》
因为深爱,所以沉默
《爱》在记忆的炎夏里
听到《消息》已十年
李宗盛:必修课中的自考题
一个人在北方听《南方》
人生输赢在《向往》里听懂
女人之《问》
一样的月光,不一样的日子
海边追忆《似水流年》
那年的《贝加尔湖畔》
有人哭有人笑有人输有人老
《钟鼓楼》下要走多少路
《黄昏》就是这么任性
《当你老了》唱给谁听
带有《故乡》气息的一切呼啸而来
越过《山丘》谁在等候
身不动,心已远
受暗示的行走
谁正走在大路上
女孩行走,女人回忆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告别时刻最美
内容摘要
《踏歌行》收录了陈娉舒发表于《中国青年报·踏歌行》栏目的音乐随笔48篇和来自《中国青年报》的《旅游周刊》、《屋檐下》副刊和体育版的专栏随笔6篇。作者以歌名为题目,以音乐为素材,以生活故事为佐料,用情绪浸染,拿心事点睛。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歌曲往往只是一个引子,字里行间涌现出的阳刚与明媚、乐观与伤感、温暖与苍凉等对立融合的情绪,以及作者的感悟、思考才是值得细品的。
精彩内容
“副刊文丛”总序
李辉
设想编一套“副刊文丛”的念头由来已久。
中文报纸副刊历史可谓悠久,迄今已有百年行程。副刊为中文报纸的一大特色。自近代中国报纸诞生之后,几乎所有报纸都有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副刊。在出版业尚不发达之际,精彩纷呈的副刊版面,几乎成为作者与读者之间最为便利的交流平台。百年间,副刊上发表过多少重要作品,培养过多少作家,若要认真统计,颇为不易。
“五四新文学”兴起,报纸副刊一时间成为重要作家与重要作品率先亮相的舞台,从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郭沫若的诗歌《女神》,到巴金的小说《家》等均是在北京、上海的报纸副刊上发表,从而产生广泛影响的。随着各类出版社雨后春笋般出现,杂志、书籍与报纸副刊渐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不同区域或大小城市,都有不同类型的报纸副刊,因而形成不同层面的读者群,在与读者建立直接和广泛的联系方面,多年来报纸副刊一直占据优势。近些年,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崛起,报纸副刊的优势以及影响力开始减弱,长期以来副刊作为阵地培养作家的方式,也随之隐退,风光不再。
尽管如此,就报纸而言,副刊依旧具有稳定性,所刊文章更注重深度而非时效性。在电台、电视、网络、微信等新闻爆炸性滚动播出的当下,报纸的所谓新闻效应早已滞后,无法与昔日同日而语。在我看来,唯有副刊之类的版面,侧重于独家深度文章,侧重于作者不同角度的发现,才能与其他媒体相抗衡。或者说,只有副刊版面发表的不太注重新闻时效的文章,才足以让读者静下心,选择合适时间品茗细读,与之达到心领神会的交融。这或许才是一份报纸在新闻之外能够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
1982年自复旦大学毕业,我进入报社,先是编辑《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后是编辑《人民日报》副刊《大地》,长达三十四年的光阴,几乎都是在编辑副刊。除了编辑副刊,我还在《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南方周末》等的副刊上,开设了多年个人专栏。副刊与我,可谓不离不弃。编辑副刊三十余年,有幸与不少前辈文人交往,而他们中间的不少人,都曾编辑过副刊,如夏衍、沈从文、萧乾、刘北汜、吴祖光、郁风、柯灵、黄裳、袁鹰、姜德明等。在不同时期的这些前辈编辑那里,我感受着百年之间中国报纸副刊的斑斓景象与编辑情怀。
行将退休,编辑一套“副刊文丛”的想法愈加强烈。尽管面临互联网等新媒体方式的挑战,不少报纸副刊如今仍以其稳定性、原创性、丰富性等特点,坚守着文化品位和文化传承。一大批副刊编辑,不急不躁,沉着坚韧,以各自的才华和眼光,既编辑好不同精品专栏,又笔耕不辍,佳作迭出。鉴于此,我觉得有必要将中国各地报纸副刊的作品,以不同编辑方式予以整合,集中呈现,使纸媒副刊作品,在与新媒体的博弈中,以出版物的形式,留存历史,留存文化。这样,便于日后人们可以借这套丛书,领略中文报纸副刊(包括海外)曾经拥有过的丰富景象。
“副刊文丛”设想以两种类型出版,每年大约出版二十种。
类:精品栏目荟萃。约请各地中文报纸副刊,挑选精品专栏若干编选,涵盖文化、人物、历史、美术、收藏等领域。
第二类:个人作品精选。副刊编辑、在副刊开设个人专栏的作者,人才济济,各有专长,可从中挑选若干,编辑个人作品集。
初步计划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编选,然后,再往前延伸,直到“五四新文学”时期。如能坚持多年,相信能大致呈现中国报纸副刊的重要成果。
将这一想法与大象出版社社长王刘纯兄沟通,得到王兄的大力支持。如此大规模的一套“副刊文丛”,只有得到大象出版社各位同人的鼎力相助,构想才有一个落地的坚实平台。与大象出版社合作二十年,友情笃深,感谢历届社长和编辑们对我的支持,一直感觉自己仿佛早已是他们中间的一员。
在开始编选“副刊文丛”过程中,得到不少前辈与友人的支持。感谢王刘纯兄应允与我一起担任丛书主编,感谢袁鹰、姜德明两位副刊前辈同意出任“副刊文丛”的顾问,感谢姜德明先生为我编选的《副刊面面观》一书写序……
特别感谢所有来自海内外参与这套丛书的作者与朋友,没有你们的大力支持,构想不可能落地。
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得到副刊编辑和读者的认可。期待更多朋友参与其中。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坚持下去,真正成为一套文化积累的丛书,延续中文报纸副刊的历史脉络。
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吧!
2016年7月10日,写于北京酷热中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