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三角区域霾污染特征、来源及调控策略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长三角区域霾污染特征、来源及调控策略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84.37 6.6折 12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书肖 等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74667

出版时间2016-03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28元

货号1201269638

上书时间2024-09-05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王书肖,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976年生于河北藁城。1995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系,1998年获天津大学化工过程机械硕士学位,2002年获清华大学环境工程博士学位。2001~2003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环境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年年底回国受聘于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长期在大气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领域开展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气污染源排放特征、区域大气复合污染模拟与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研发了针对我国复杂源构成的多尺度嵌套、高时空分辨率排放清单编制技术,建立了细颗粒物和臭氧对前体物排放的非线性响应模型,构建了中国空气污染控制成本效益及达标评估系统。发表学术期刊论文120多篇,被SCI收录80篇。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1项,并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等奖项。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缩略词及符号说明
章绪论
1.1霾污染的定义及危害
1.2长三角区域霾污染的严峻形势及影响因素
1.2.1高强度的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
1.2.2不利气象扩散条件
1.2.3沙尘暴和秸秆焚烧的影响
1.3欧美国家霾污染的治理过程
1.3.1美国
1.3.2欧洲
1.4霾污染控制对科学研究的需求
1.5本书的研究目标及内容安排
1.5.1研究目标
1.5.2内容安排
参考文献
第2章长三角区域霾污染的历史变化趋势
2.1长江三角洲地区概况
2.2气象和空气质量数据来源
2.2.1气象数据来源
2.2.2空气质量数据来源
2.3大气能见度历史变化趋势
2.3.1长期变化趋势
2.3.2低能见度时段分布
2.4大气污染物浓度历史变化趋势
2.4.1我国城市地区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变化
2.4.2长三角地区颗粒物浓度变化
2.4.3长三角地区气态污染物浓度变化
2.5能见度变化趋势成因初探
2.5.1气象因子和颗粒物浓度的变化趋势
2.5.2霾天数的变化趋势
2.6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3.1大气污染源清单建立方法
3.1.1大气污染源分类
3.1.2排放量计算方法
3.1.3基础数据收集
3.1.4排放量的时空和化学组分分配方法
3.2固定排放点源的污染排放情况估算
3.2.1电力行业
3.2.2水泥行业
3.2.3钢铁行业
3.3移动源的污染排放情况估算
3.3.1道路源
3.3.2非道路源
3.4主要面源的污染排放情况估算
3.4.1化石燃料燃烧源
3.4.2生物质燃烧源
3.4.3其他工艺过程源
3.4.4NMVOC面源
3.5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
3.5.1各个城市的排放量
3.5.2各个部门的排放量
3.5.3排放量空间分布
3.5.4PM2.5及NMVOC排放量物种分配
3.5.5与其他清单的比较
3.5.6不确定性分析
3.6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长三角区域霾观测与模型模拟方法
4.1长三角区域联合观测
4.1.1观测点位及时段选择
4.1.2观测指标及仪器型号
4.1.3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4.2细颗粒物组分消光特征的加强观测
4.2.1实验地点、时间及仪器
4.2.2质量控制与数据比对
4.3区域大气污染的模拟与验证
4.3.1空气质量模型的配置
4.3.2卫星与气象观测资料
4.3.3空气质量模拟结果校验
4.4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典型霾事件的污染特征与形成机制
5.1长三角区域霾污染特征及典型事件甄别
5.1.1能见度和颗粒物污染总体特征
5.1.2能见度和颗粒物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
5.1.3典型霾事件甄别
5.2春季北方沙尘暴传输
5.2.1能见度及颗粒物污染特征
5.2.2沙尘暴输送路径
5.2.3沙尘排放、输送及影响模拟
5.3夏季生物质秸秆焚烧
5.3.1能见度及颗粒物污染特征
5.3.2气象条件及污染传输路径
5.3.3秸秆焚烧贡献定量评估
5.4秋季典型霾过程的影响因素和来源解析
5.4.1能见度及颗粒物污染特征
5.4.2污染来源解析
5.4.3气象条件及成因分析
5.5冬季静稳天气对PM2.5和能见度的影响
5.5.1能见度及颗粒物污染特征
5.5.2气象成因分析
5.5.3本地及区域贡献
5.6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颗粒物对霾污染影响的定量表征
6.1霾污染定量表征的相关指标及计算方法
6.1.1能见度和消光系数
6.1.2颗粒物整体质量消光效率
6.1.3细颗粒物组分的质量消光效率
6.2长三角地区颗粒物的消光贡献
6.2.1数据来源及计算方法
6.2.2颗粒物质量消光效率
6.2.3颗粒物的消光贡献及其吸湿增长因子
6.3霾污染对应颗粒物质量浓度阈值的判定
6.3.1现有霾判断指标及阈值
6.3.2霾对应的颗粒物浓度阈值估算
6.3.3不同阈值等级霾天数的统计及比较
6.4细颗粒物化学组分的质量消光效率评估
6.4.1IMPROVE公式的误差评估
6.4.2基于本地观测信息的细颗粒物化学组分质量消光效率
6.4.3本地化公式的应用误差评估
6.5长三角地区细颗粒物化学组分的消光贡献
6.5.1年均与季节平均
6.5.2典型霾污染事件中颗粒物化学组分的消光贡献
6.6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一浓度非线性响应模型
7.1扩展的响应表面模型开发
7.1.1响应表面模型(RSM)
7.1.2ERSM建模思路
7.1.3ERSM构建方法
7.1.4ERSM的局限性
7.2长三角地区ERSM的构建
7.2.1长三角地区细颗粒物污染模拟与校验
7.2.2控制变量选取和控制情景设计
7.3长三角地区ERSM的可靠性校验
7.3.1外部验证
7.3.2等值线验证
7.4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基于非线性响应模型的细颗粒物来源解析
8.1PM2.5及其组分的非线性源解析
8.1.1PM2.5的非线性源解析
8.1.2二次无机气溶胶的非线性源解析
8.1.3主要污染源贡献率排序
8.2基于健康终点的PM2.5来源解析
8.2.1PM2.5健康影响的评估方法
8.2.2主要排放源对健康终点的贡献评估
8.3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长三角区域霾污染控制对策与措施
9.1长三角地区空气质量目标和污染物减排方案
9.1.1长三角地区空气质量目标
9.1.2主要污染物排放趋势预测
9.1.3污染物减排方案
9.2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物减排技术途径
9.2.1AIM/Enduse模型原理概述
9.2.2AIM/Enduse参数数据库的建立
9.2.3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物减排措施优化
9.3长三角地区霾污染控制对策建议
9.3.1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
9.3.2加强能源清洁利用,控制区域能源消费总量
9.3.3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实现多种污染物同时减排
9.3.4建立区域协作机制,改善区域空气质量
9.3.5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严格依法监督管理
9.3.6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能力建设
9.4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索引
彩图

内容摘要
本书针对我国日益严重的城市地区霾污染问题,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综合集成了统计数据调研、现场观测和测量以及计算机数值模型等几种主要研究手段,对长三角城市群霾污染的历史变化、现状特征、污染排放来源和控制对策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不仅为长三角的空气质量管理部门提供直接的决策依据,相关的研究方法、手段及结论可为我国其它城市地区的霾污染控制问题提供借鉴意义。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