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沃什与布罗茨基:诗人的友谊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44.24
5.7折
¥
78
全新
库存102件
作者(美)伊雷娜·格鲁津斯卡·格罗斯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5111854
出版时间2024-08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78元
货号1203341983
上书时间2024-09-0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伊雷娜·格鲁津斯卡·格罗斯
(Irena Grudzinska Gross,1946— )
出生于波兰,1968年后移居美国,
现任职于普林斯顿大学斯拉夫研究中心。
她曾是米沃什与布罗茨基的朋友,运用作为亲历者的个人记忆,
并综合诗歌、散文、信件、采访、演讲等材料,
在本书中描绘了两位伟大诗人的人生轨迹与友谊历程。
译者
李以亮
诗人、译者。出版诗集《逆行》,
译有米沃什、扎加耶夫斯基、波希维亚托夫斯卡、
希克梅特、R.S.托马斯等诗人作品数种。
曾获“宇龙诗歌奖”、“诗探索”翻译奖、花城翻译贡献奖、
“诗收获”翻译奖、《西部》翻译奖等。"
目录
"引子:“一封安慰信”
第一部诗人共和国
第一章 切斯瓦夫先生与约瑟夫
第二章 诗歌、青春和友谊
第三章 友谊与诗歌事业
第四章 女人、女作家和缪斯
第二部祖国与他乡
第五章 在帝国阴影下:俄罗斯
第六章 约瑟夫·布罗茨基与波兰
第七章 一如既往的孤独:美国
第八章 带外国口音的诗歌
尾声
第九章 死亡与友谊
第十章 回归与死亡
注 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内容摘要
"切斯瓦夫·米沃什,1911年生于谢泰伊涅,波兰诗人、翻译家、散文家和外交官。1951年他离开波兰,旅居法国,1960年移居美国。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世纪90年代,他返回波兰定居。2004年逝于克拉科夫,安息于波兰的国家圣殿瓦维尔大教堂。
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年生于列宁格勒,1964年以“社会寄生虫罪”被流放。1972年被驱逐出境,在诗人奥登和其他支持者的帮助下定居美国。198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96年逝于美国,葬于威尼斯,终其一生没有返回祖国。
本书着眼于这两位20世纪的流亡诗人,以布罗茨基流亡美国收到米沃什写的第一封信为开端,深入探索他们的人生与创作,他们的诗歌与爱情,一直写到他们最终的死亡。这既是他们的友谊之书,也是一本切入点独特的双人传记。"
主编推荐
"※ 米沃什×布罗茨基:两位诺奖诗人的交叉传记,一代人的精神矿洞
从流亡美国后,布罗茨基收到米沃什的第一封信说起
他们谈论诗歌、现实与自由,交换彼此头脑中矿藏的巨大能量,在困厄中相互激发。
是一本双人传记,也是两位诺奖得主无尽辽阔的诗歌王国,
从独特的镜像视角切入,见证20世纪文学双子星的人生与创作,诗歌与爱情,直到死亡的终章。
“他们不会在沉默和失语中度过一生,他们是无法被打败的人。”
※ 从语言到权力,从祖国到异乡,从时代的集体病症到个体的灵魂解剖学:
这些伟大的头脑与流亡的心灵,如何面对生命中不可抹消之痛?
穿越20世纪的烈焰与灰烬,一部放逐与自我放逐者的长篇史诗,
栖居于语言的诗人,在失去故乡、失去母语之后,还能用什么写作?
他们的经历与各自的选择,映照出文学之勇气、自由之精神、历史之本质,
也给俄美两个帝国的兴衰落下最独特的注脚。
※攥紧诗歌与友谊,克服时代的虚无症:
在布罗茨基眼中,米沃什是为数不多的几位诗歌前辈之一。
在米沃什眼中,这个年轻的后辈让人钦佩,因为他的存在自己变得更强大。
在文学的国度里,他们相互启迪,也彼此照亮,
在时代的逆流中,他们紧握双手,进而成为后来者的灯塔与庇护所。
对他们而言,友谊格外重要,远超一般同行间的团结,成为一种罕见的爱,甚至信仰;
书中还记录下他们所属的星群灿烂:阿赫玛托娃、曼德尔斯塔姆、奥登、沃尔科特、谢默斯·希尼……
致敬以诗歌为名的遥远干杯。
※ 身为密友的定制记忆,故事亲历者的一手资料,文学研究者的严谨,诗性写作的一流非虚构
她是米沃什与布罗茨基的亲密朋友,也是最早给英语读者提供扎实记录的人之一。
本书作者伊蕾娜·格鲁津斯卡·格罗斯,用诗歌、散文、信件、采访、演讲等详实资料,
以及作为故事亲历者的定制个人记忆,写出两位伟大诗人的真实人生与友谊历程。
作者用文字尽力抓住了他们的声音与稍纵即逝的影子,哪怕只有一小会儿。
“通过死亡,我们的诗人将他们嘱托给了我们——他们的读者。这本书就是纪念工作的一部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