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润园观点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3.62
4.8折
¥
49
全新
仅1件
作者林毅夫 等 著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56374
出版时间2016-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9元
货号1201461945
上书时间2024-09-0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林毅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名誉院长。世界银行前不错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国务院参事。
目录
林张论战与朗润园精神(代序)
部分 产业政策与制度
产业政策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为什么产业政策会失败
怎样才算好的产业政策
国企混改、债转股可以一箭三雕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可优先考虑对创新型国企实施债转股
混合所有制改革
新结构经济学中的“政府”
进一步发展混合所有制要坚持四个注重
第二部分 财政金融改革
以三个委员会为核心机制重构监管框架
改革公共财政,兼顾效率与公平
财政需要出大招
哪类P2P平台容易出问题
金融监管:机构分合须谨慎,高层协调是关键
利用大数据构建互联网金融情绪指数
第三部分 宏观经济热点与趋势
中国跻身高收入国家有独特优势
稳定2016经济增长须提高有效需求
中国跨越关口离不开金融改革
2016,结构性改革与调整攻坚之年
关于民间投资和融资结构的一些问题
中国经济怎么了:双重调整的现状与应对
中国经济怎么了:本轮调整的难点与亮点
政策不确定性、产权歧视和杠杆率国进民退
僵尸企业挤出民间投资
破解中国高杠杆陷阱
中国经济到底会不会“左右为难”
把“通缩”这个幽灵看个透
应对通缩要用中国功夫
“一带一路”与人民币国际化
房价飙升需标本兼治
第四部分 公共服务改革
如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
中国医改谏言
海关新政要顺势而为:汽车不能再向马车靠拢
第五部分 企业经营管理
在巨变的环境下,企业如何获得可持续增长
互联网思维与商业模式创新
大国为何无以师小国
激活创新源头:政府不可或缺的担当
成吉思汗:帝王级创业的四个必杀技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必须直面的十大问题
如何获取核心竞争力
新技术来了,可营销还是那个营销
内容摘要
中国如何走好下一步?
我们面临哪些挑战?
哪些改革是必需的?
中国医改有哪些新进展?
人民币靠前化有哪些趋势?
“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有哪些?
环境巨变,企业如何可持续增长?…… 由林毅夫、姚洋、黄益平等所著的《朗润园观点》以国家发展为中心议题,系统总结一年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专家、学者对国家发展的重大议题和进展的观点与看法,前瞻性展望与国家未来发展休戚相关的优选格局演变、重大战略、制度与政策。
精彩内容
林张论战与朗润园精神(代序)2016年11月9日下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举办了一场“产业政策思辨会”,院里的两位教授林毅夫、张维迎同台交锋。虽然经济学家之间有不同的观点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情,但同一个单位的两位经济学家在几百名现场观众和数十万名网民面前公开辩论一个经济政策问题,应该是次。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场讨论应该被写入中国经济学的历史。
辩论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大概并不指望一次这样的讨论就能统一对于产业政策问题的看法。在1932年2月的伦敦开始的那场在凯恩斯和哈耶克之间的争论,到今天也还没有结束。其实,林毅夫和张维迎之间的这场争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凯恩斯和哈耶克之间的那场争论的继续。虽然事后有学者评论说,林张对产业政策的定义并不一致,但毕竟通过这场讨论,他们观点的异同之处已经亮在了明处。
应该说,举办这样一场公开辩论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倡导朗润园一直在坚持践行的“和而不同”的学术风气。林张短兵相接的争论,甚至一些激烈的语言,可能已经在很多观众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其实还有公众不容易看到的另一个画面,在2015年年末朗润园的新年联欢晚会上,林张并肩而坐,一起观看节目,一起开怀大笑。只有把这两个画面放在一起,才能完整地反映朗润园的精神风貌。
这次关于产业政策的争论并不是林张之间的次交锋,在1995年的“北大交火事件”中,他们就国企改革的方向发生了争论。在2014年,他们再次就政府定位和后发优势问题展开辩论。而这次关于产业政策的争论始于2016年暑假期间,8月21日,林毅夫老师在上海的一个研讨会上发表了“经济发展有产业政策才能成功”的报告。四天之后,张维迎老师在西安的一个论坛上做了“为什么产业政策会失败”的演讲。
由此开启了一场关于产业政策问题的全民大讨论。一时间,关于产业政策的各种观点充斥几乎所有的论坛、微信群和媒体平台,经济学家、政府官员和社会大众纷纷发表各自的观感,有的支持林老师,有的赞成张老师,有的则各打五十大板。林张也间接地通过媒体渠道交了几次手。
但隔空打炮,无论对辩论双方还是“吃瓜群众”来说,都难免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于是,我建议二位面对面地坐下来做一次讨论,他们均表示愿意参与。原本的设想是做一次闭门研讨,主要是担心不准确的媒体报道误导公众,但院长姚洋认为,公开辩论更能体现朗润园和而不同的精神。出乎意料的是,两位老师都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就这样,一场轰动全国的政策辩论便隆重登场。后面的故事大家都已经知道了。
辩论会之后,有不少朋友问我对这场争论的看法,赞同林还是支持张?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这主要是因为我并不研究产业政策,无论说什么,都可能会有不专业之处。但如果问我的经济学直觉,在这个问题上,我可能就是典型的“一方面和另一方面”型学者。对于两位的立场,我都有赞同与保留之处。
从提出政策建议的目的出发,我赞同林老师关于经济发展需要产业政策的主张,这对于面临产业升级压力的国家尤其如此。但其实我也很担心,倘若没有适当的制度约束,“有为政府”很容易演变成“乱为政府”。正如林老师所说,世界上的大部分产业政策都不成功。因此,我又同意张老师的主张,如果不能保证政府做好事,不如让政府少做事。但对张老师的“产业政策就是穿了马甲的计划经济”和“不存在市场失灵”这样一些判断,我尚留有很大的疑问。
但这些并不影响我对二位的尊敬。在我的心目中,林老师是一位勤奋的经济学家,在努力地尝试着为发展中国家探寻一条走向繁荣的道路。而张老师则更像是一位执着的意见领袖,时刻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政府失败的后果要比市场失灵严重许多。
根据他们对政府与市场的不同定位,公众很容易把林张看作分处中国经济学家光谱两端的代表人物。但如果做更进一步的了解,会发现他们其实有很多共同之处。在20世纪80年代,作为中央政府的智库成员,他们都已经活跃在政策分析的线。他们都曾留学海外,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们也都在对现代经济学做深刻的反思。后来他们作为联合创始人,一起建立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致力于推进现代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
朗润园“和而不同”的精神,是由创始人和早期加入的学者一起共同倡导并发展起来的。用姚洋院长的话说,朗润园的精神传承,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风云一时的发展所和体改所,以及在20世纪90年代处于鼎盛时期的留美经济学会。朗润园早期的一些骨干老师几乎都来自于这几个机构,他们既脚踏中国经济的现实,又手握现代经济学的原理。在学术问题上,不强求思想统一,而追求“百花齐放”与“和而不同”。
过去20多年来,朗润园的老师们一直在积极参与甚至引领关于经济改革问题的公共讨论。最近发生的这场林张论战,不是朗润园学者之间的次交锋,当然也肯定不会是最后一次。
黄益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