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36.2 4.9折 ¥ 280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清]朱柏廬 著; 崑山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 编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77727
出版时间2022-08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280元
货号1202721668
上书时间2024-09-04
典型弗墜,經師人師
崑山地處吴中,向稱富庶之鄉,文獻名邦,而尤以明清時期,人文鼎盛。崑山先賢,歸有光有‘明文第一’之譽,顧炎武爲明末清初啟蒙思想大家、清學開山之祖,朱用純則致力理學教化,以《治家格言》享譽後世。三賢之中,前人於顧炎武之思想、學術,歸有光之文學,多有論列,著述結集整理甚夥;相對而言,雖然朱用純《治家格言》‘黎明即起,灑掃庭除’、‘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粒,恒念物力維艱’諸語,世人耳熟能詳,但對其學行論者寥寥,著述亦散亂而缺乏整理。學術格局、文學氣象,或有大小之别,但以社會影響幅度而論,朱用純足稱大家,值得給予應有的關注。
朱用純(1627—1698),字致一,號柏廬。朱氏是崑山世族,詩禮傳家,代代不乏品行高潔之士。朱用純之父朱集璜,學行爲鄉里推重,清兵南侵,率眾弟子誓死抵抗,崑山城破,投河自盡。有絶命詞云:‘可質祖宗,可對天地,生無自欺,死復何愧!’朱用純年十七爲秀才,少年初成,功名可期,但因父親殉難,遂效三國魏王裒‘廬墓攀柏’之義,自號‘柏廬’。是舉既表達無盡孝思,亦寄寓飽含創痛的遺民之志。從此之後,朱用純棄絶功名,隱居授徒,布衣一生。今存朱用純詩文作品,相當篇幅内容是表彰先烈,或交結先烈之後,同氣相求。如明季諸生陶琰,既是朱用純舅父,又是其岳父,崑山失陷後,亦自盡殉節。兩位父輩同時殉難,朱用純可謂至痛在心,《祭舅氏仁節陶先生》有曰:‘生我成吾,同時徂謝,傷心到此,尚可言哉!’明崇禎舉人徐枋,從父命受業於朱集璜,其父徐汧在蘇州失陷時,投河殉國。徐枋遂以孤哀子自稱,隱居天平山麓,賣畫謀生,與楊无咎、朱用純並稱‘吴中三高士’。朱用純與徐枋頗多書劄往還,惺惺相惜。明末清初享有遺民盛名的李清,遣使弔唁朱用純父喪,並致函相慰。朱用純有答書,且報以賀壽詩文。明清易代之際,江南地區不乏類似朱用純身世遭際的士人,他們多以抗清志士後裔爲身份符號,表現出堅守氣節、不事新朝的道德自覺,是頗值得敬重的遺民群體。
朱用純平生爲學,謹守程朱,潛心四書六經以及濂洛關閩之書,尤倡主静、持敬、明誠之説。曾自儆云:必也堅守静默,庶幾可以寡過。一生大處著工夫,萬事静中求得力。而静中景象,猶如空山無人,水流花開。自認敬是做人種子,‘聖賢之學,不外一敬。敬猶長堤巨防,滴水不漏,敬之至也’。主静、主敬之學,又不外慎獨二字。亘古亘今,塞天塞地,一誠而已。其《學庸講義》,以朱熹章句爲宗旨,標立章名,依次註説。如論心性之辨,謂心性不二,《大學》言心不言性,而明德即是性;《中庸》言性不言心,而戒謹即是心。認爲‘子思立言之意,全在明誠。明誠二字,顯然是復性之學。從古聖賢立教,祇是要人復性。子思作此《中庸》,亦祇是教人復性’。明代中後期,陽明心學興起,朱用純頗不以爲然,認爲陽明所謂知行合一,其實意不在行,攻擊朱子支離,自己亦不免此病,‘師心自用,必至於倡狂肆恣’(《毋欺録》)。或有鑒於明人講學風尚之弊,朱用純對於自己授徒講學的效應產生了懷疑,初心是爲學者經明行修,而時人則是附會章句、競事聲華,覬覦科舉功名。‘吾輩坐病,祇爲講而不學’,‘講而不學,則所講非所學’(《示同堂諸子》)。他在試後告誡學生説:‘中的本領要做,不中的本領更要做;做得不中的本領,纔做得中的事業。’(《試後示諸生》)然而,諸生依然故我,浮游從事,不加檢束。朱用純痛自悔責,遂辭諸生聽講,勉勵跳脱卑鄙、苟且之習,踐行成己成物的聖賢事理,‘諸君各具一本來面目,各具一全副精神,猛力向前,自成學者,將世道、人倫、士品、學術一擔挑去’(《辭諸生聽講》)。
如果祇是講求心性之學,朱用純當與普通儒師無異,其超常之處,是更加注重進德修業,反躬自省,且身體力行,嚴於律己。他把《大學》之誠意,引申爲不自欺,無愧於心。‘欺之云者,知之而故味之者也。不明之害小,自欺之害大’,‘慎獨是誠意功夫,下手處慎獨,則不自欺。不自欺則自謙,自謙則意誠’(《學庸講義》)。朱用純的筆記體雜著《毋欺録》,記録哲學思辨、道德勸勉、人生感悟、談史論文等内容,修德、徙義、改過,在在可見日常修養功夫。清人潘道根有云:‘讀是書,覺先生平日進德修業、省身克己、處世接物之要俱在焉。’(讀《毋欺録》管見)朱用純的修養體悟多得自日常行事,故能貼近人心,不爲冬烘之語。如談德行,‘人所交口稱揚者,不必别指過端以抑人;人所交口非毀者,須婉爲回救以解之。其無可解,默然可也。若人非亦非,最爲傷德’,‘善出於己,而歸美於人之鼓舞作興,尤爲厚德’,‘察言觀色,大是進德關頭。然察言觀色以省己,是進德事;若察言觀色以迎人,是敗德事’。論徙義改過,則云‘天下之人,所以不能守其道義者,内則顧己之得失禍福,外則慮人之是非榮辱’,‘過自聖人以下,所不能無。但當救過,不可諱過’,‘凡天下責我之人,皆成我之人,切須反躬自省。苟不受人之責,而意氣相淩,或淡漠相置,皆自暴棄之徒也’。朱用純的修養路徑,亦非束書不觀,空談性命,而是主張讀書明理、養望,‘讀書而後明理,理愈明則心愈細,心愈細則量愈大’,讀書不但記其章句,而當求其義理。做好人尤要讀書。修養的目的是要變化氣質,落實於言行舉止。‘君子一言一動,必反求諸身無憾,而後即安’,‘言有不安者,寧闕而不言,勿勉强牽綴以求和。闕則不過爲固陋,牽合則妄矣’,‘若率情任意,不擇言動,其人便毫無足重了’。
當然,朱用純的主要影響還在於其道德實踐,以及貼近百姓日用的嘉言懿行。他的孝悌、勤儉、讀書、積德四則勸言,爲陳弘謀收入《訓俗遺規》,云‘其義則該括而無遺,充其量可以希聖賢,否也不失爲寡過’,可稱鄉黨自好之士的勸世文。《治家格言》在中國晚近社會,則幾乎家懸户誦,甚至一度被當作朱熹家訓,足見社會影響幅度之廣。朱用純是家中長子,父親殉難時,年僅十九,就要承擔起侍奉寡母、撫養弟妹(二、三弟皆幼,四弟尚遺腹)的重擔,因此,遺民的意識與家族的責任共同成爲其品格養成的底色。朱用純具有濃厚的家族傳承意識。宋《睢陽五老圖》是朱氏家傳重寶,歷宋元明清四朝,幾經得失,朱用純矢志贖歸,雖極貧而不肯推諉,殫精竭力三載,方達成願望,有《重復五老圖記》詳述原委,告誡子子孫孫永保之。地處吴縣陽山的祖先墳地,後代家貧而不能守,朱用純立意設置族田護之,三十年念兹在兹,直至晚年,方用爲亡妻做佛事之資與諸弟門生爲其祝壽的醵金,實現心願。《贍族田記》細述自己的初衷與鍥而不捨的過程,文字平實,其情令人動容。朱用純還將形而上的道德範疇映射至日常倫理,如論‘誠見於父子則爲慈孝,誠見於君臣則爲仁敬,誠見於兄弟則爲友恭,誠見於夫婦則爲義從,誠見於朋友則爲有信’(《學庸講義》),並在處理五倫關係時,身體而立行之。倡言‘五倫之外更無人,五常之外更無道’,對於質疑其迂談高論、不合時宜者,直言‘世界雖是新世界,人倫猶是老人倫’(《毋欺録》)。清人彭紹升概括朱用純品行有曰:‘置義田,修墓祭,贍宗族,友愛諸弟,白首無閒。’(《朱致一行述》)
平心而論,朱用純爲學發明無多,修道亦不乏迂腐之説,但是憑藉道德操守和躬行實踐,樹立起了耿介篤實的醇儒形象。臨終勉勵弟子‘學問在性命,事業在忠孝’之語,亦可謂自身寫照。平日教語,言懇意切,可法可傳,從遊者達數百之眾。《治家格言》自‘黎明即起’至‘庶乎近焉’,五百餘字,詞簡意明,平易切至,質實可守,於士習人心風俗裨益匪淺。朱用純以一介諸生,獲得彭定求、彭紹升、楊鳳苞、江藩、嚴可均、徐鼒、李元度、唐文治、鄧實諸儒的碑傳表彰,收録《清史列傳》、《清史稿》,奉祀崑山三賢祠,卓然經師人師,可爲後學楷模。清人廖養泉爲朱柏廬祠撰聯評價允當,‘講學法程朱,欲訥毋欺,義理直同性命;治家承節孝,時心衡慮,格言悉准人情’。
朱用純雖以講讀授徒、躬行實踐爲要,但著述亦頗爲豐富,其中如《删補蔡虚齋先生易經蒙引》(殘存六卷)、《四書講義》(僅存《大學講義》、《中庸講義》)、《毋欺録》、《愧訥集》、《柏廬外集》、《治家格言》均流佈於世,文獻記載還有《春秋五傳酌解》、《困衡録》、《多敗集》等撰著,以及散見詩文作品。朱用純現存著述有清及晚近刊本、稿本、抄本等多種形式,然版本散亂而缺乏整理。崑山當地學者有鑒於此,立意表彰先賢,保存鄉邦文獻,弘揚傳統文化。遂廣事搜輯,全面掌握朱用純著述存藏版本,精心選擇底本和參校本,予以彙編整理。如《删補蔡虚齋先生易經蒙引》係據珍稀手稿殘卷整理,《大學講義》、《中庸講義》、《愧訥集》底本爲初刊本,而且都是首次校點。整理者還窮盡式輯録朱用純集外詩文、交遊者相關文字以及後人傳記資料作爲附録。全編堪稱朱用純著述的集大成之作,極大便利學術研究的開展。睹喬木而思故家,考文獻而愛舊邦。參與整理諸君立意可嘉,功德無量。如今整理工作告竣,《朱柏廬全集》即將付梓,承蒙崑山博物館居永良館長抬愛,命我贅語於前,謹刺取書内嘉言懿語,略陳讀書心得,以瓣香柏廬先生。
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
劉玉才
壬寅年初夏於燕園大雅堂
朱柏庐,与顾炎武、归有光齐名,并称为江苏“昆山三贤”,是明末清初教育家、理学家,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春秋五传酌解》《困衡录》《愧讷集》《毋欺录》等,其《治家格言》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全集多选善本为底本,国内首次系统地加以整理、校勘,全面掌握朱柏庐著述存藏版本,精心选择底本和参校本予以汇编整理,《删补蔡虚斋先生易经蒙引》系据珍稀手稿残卷整理,《大学讲义》、《中庸讲义》、《愧讷集》底本为初刊本且都是首次校点。全集穷尽式辑录朱柏庐集外诗文、交游者相关文字以及后人传记作为附录。全集堪称朱柏庐著述的集大成之作,极大便利学术研究的开展,填补学术界在朱柏庐研究领域的空白,拾遗补缺,具有较高的专业学术价值,对于保存古典文化、传承学术经典、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朱柏庐(1627—1698),原名朱用纯,字致一,号柏庐,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明诸生,入清隐居教读,居乡教授学生,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因深感当时的教育方法难以使学生学到真实的学问,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生平精神宁谧,严以律己。著有《治家格言》《辍讲语》《愧讷集》《大学中庸讲义》等。
總目
删補蔡虚齋先生易經蒙引 一
朱柏廬先生大學講義 八七
朱柏廬先生中庸講義 一一九
朱柏廬先生編年毋欺録 二三七
治家格言 四三一
愧訥集 四三七
柏廬外集 八一三
朱柏廬先生詩文·附録 一〇一五
《朱柏庐全集》尽可能将国内各地图书馆、博物馆珍藏的朱氏论著孤本及善本予以搜集、考订、整理、校勘后,全面结集。同时,尽力搜罗存世的朱氏著述,包括江苏各地,以及藏于国家图书馆、昆山博物馆、上海图书馆等处的珍贵版本。全集的搜集、整理、校勘工作在国内具有首创性,超越现已出版的各种单本朱子文集,博取广采,择善而从,精校细辨,以求得文集之最善。此外对一些散见于他人文集的题跋,以及朱柏庐与他人的唱和、交往尺牍,全集均加以辑录补阙,其中不乏珍贵孤本,具有很高的出版价值。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