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上遗珍:复兴路(精)
  • 海上遗珍:复兴路(精)
  • 海上遗珍:复兴路(精)
  • 海上遗珍:复兴路(精)
  • 海上遗珍:复兴路(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海上遗珍:复兴路(精)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8.21 4.9折 5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方世忠 编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39525

出版时间2019-08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8元

货号1201923221

上书时间2024-09-04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总 序

 

方世忠

 

曾有学者说,在很长时间内,上海文明的等级是徐家汇文明。当我们漫步在繁华现代的徐汇,依稀可辨这个中国土地上曾经规模的西学文化中心有过的繁荣和沧桑。无论是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还是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交锋,都为徐汇留下了深深的历史烙印。

 

如果历史会说话,她应该会通过建筑来表达;如果城市会打扮,建筑无疑是她别具一格的美丽妆颜。在近代走向辉煌的上海,建筑也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她们包罗万象、星罗棋布,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徐汇的近代建筑则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些林荫掩映的建筑画廊中,既有饱经沧桑的黄母祠、徐光启墓等传统历史文化遗产,也有融汇中西的土山湾孤儿院旧址、百代公司旧址等近代海派文化遗迹;既涵盖龙华塔、徐家汇天主堂等宗教文化建筑,也包罗徐家汇观象台、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等科学文化建筑;既有见证历史变迁的上海特别市政府旧址、中共地下党秘密电台旧址等重要机构旧址,也有记载经济发展的大中华橡胶厂烟囱、上海飞机制造厂修理车间等民族工业遗存;既有爱庐、丁香花园等品类繁多的花园别墅,也有武康大楼、永嘉新村等风格各异的公寓式里弄和花园里弄住宅。巴金、聂耳、赵丹、张乐平、柯灵等一大批文艺名流都曾在此栖身。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和文化象征。没有了老建筑这一历史的见证、文明的标志,不足以形成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也就没有今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我们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深入发掘老建筑的历史文化底蕴,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是新时期做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徐汇区委、区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为留存这份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编委会以老马路为依托,对徐汇区域内的历史建筑加以分类、择选,并力邀国内历史学、建筑学、文学、宗教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倾情撰稿,挖掘这些老房子背后未经披露的闻人轶事和历史人文价值,汇集成《海上遗珍》系列丛书,以飨读者。

 

2017年3月

 

(本文作者方世忠系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区长)

 

 

 

 

郑时龄

 

复兴路包括复兴东路、复兴中路和复兴西路,绵延6778米,横贯黄浦区和徐汇区,串接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复兴中路为1914年法租界越界筑路时修筑,起初命名为法华路,1918年改名辣斐德路(Route Lafayette),1945年定名复兴中路。东起西藏南路,西至淮海中路,全长3494米。复兴中路自陕西南路以西属徐汇区,长1275米,宽18—19米。复兴西路原名白赛仲路(Route Boissezon),亦为1914年法租界越界筑路时辟筑,1945年定名复兴西路。东起淮海中路,西至华山路,全长1040米,宽18.5—20.9米。本书记载的是徐汇衡复风貌区段的复兴中路和复兴西路,全长2315米,大体上较完整地保存了建筑和景观的历史风貌。

 

复兴路沿线有许多优秀历史建筑和名人故居,按照当年法租界的规定,淡水路以西为欧式住宅区,以东基本上为中式住宅区,因此,建筑的品质差别也泾渭分明。徐汇衡复风貌区的建筑品质是相当高的,沿路多高端公寓、花园洋房和文化建筑。根据1937年的街道指南,这条路上的住户几乎全是外国人,历史上,上海滩著名的艺术家、医生、企业家、教授、建筑师、工程师等也多住在复兴路上。《复兴路》述及的建筑多为优秀历史建筑,我在这里也列举一些我所知道的复兴路建筑和建筑师。

 

复兴西路45号是中国建筑师庄俊(字达卿,Tsin Chuang, 1888—1990)于1921年为自己设计的住宅,采用现代建筑风格。庄俊1914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大学厄尔巴拿—尚佩恩校区,是早的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建筑师,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建筑师之一,领导创建了中国建筑师学会。另一位建筑师吴景祥教授(字白桦,1905—1999)住在复兴西路246号,这幢西班牙风格的住宅是他在1947—1948年为自己设计建造的,具有曲线形的铸铁花饰栏杆和亮丽的墙面色彩,在二楼同样有一座弧形小阳台,俗称朱丽叶阳台。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有一个蓬勃发展公寓建筑的时期,同时也在追求不同风格的表现,西班牙式住宅应运而生。典型的西班牙式住宅如位于复兴中路和汾阳路转角的汾阳路45号,建于1932—1933年,是上海税务司住宅,在20世纪40年代曾是海关副总税务司丁贵堂的寓所,由中国海关总署营造处英国建筑师韩德利(Morrison Hendry)设计。复兴西路147号白赛仲别墅(今柯灵故居,1933年)由中国建筑师奚福泉(字世明,1902—1983)设计。奚福泉于1929年在德国取得工学博士学位,1930年回国。他设计的入口台阶、带铸铁花饰栏杆的阳台、筒瓦屋面以及大门两旁的螺旋柱等细部均为典型的西班牙风格。他设计的复兴西路44弄玫瑰别墅(1936年),在书中被称为蓝妮弄堂。奚福泉尝试在城市环境中改变一般住宅常用的手法,设计了宽大的阳台,转角带形窗、圆弧形墙面以及圆弧形带形窗,同时以鲜明的色彩墙面装饰弄内的环境。

 

美国建筑师哈沙德(Elliott W. Hazzard, 1879—1943)1921年到上海担任政府的规划顾问,1924年建立哈沙德洋行(Elliot Hazzard)。他在上海留下了大量装饰艺术派风格和西班牙风格的公寓建筑、住宅和办公楼,1930年为商人盘根设计了位于永福路和复兴西路转角的西班牙风格住宅。其特征包括底层的圆拱敞廊、室外楼梯、筒陶瓦屋面、檐部的连续小拱券饰带、鲜艳明亮的色彩等,室内大厅的两根所罗门柱十分醒目。

 

复兴西路19号住宅是俄国建筑师李维(原名列文—戈登士达,W. LivinGoldenstaedt, 1878—?)的作品,外观上应用了一些西班牙建筑的元素,如穆迪扎尔风格的铁艺花饰、所罗门窗间柱、檐部的齿形连续小券、水泥拉毛粉刷等。楼梯栏杆柱设计成城堡式样,有趣的是在楼梯间的窗户铁艺上有一幅斗牛的场景。李维的设计以装饰艺术派风格见长,在上海的代表作有位于南昌路的阿斯屈来特公寓(今南昌大楼),在复兴路上,他设计了位于复兴中路1363号的克莱门公寓(1928—1929年)、位于复兴中路和陕西南路转角的亚尔培公寓(今陕南邨,1930年)、位于复兴中路1327号的伊丽莎白公寓(今复中公寓,1930年)等。

 

1934年由新马海洋行(Moorhead, Halse & Robinson)设计的新康花园有十一幢二层西班牙式花园洋房,这里原先是建于1916年的新康洋行大班的私人花园住宅,内有网球场、游泳池等。1933年改建为外国人租住的花园住宅和公寓。1937年5月,为庆祝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加冕,将其命名为欢乐庭院(Jiuibilee Court)。英国建筑师公和洋行(Palmer & Turner)设计的修道院公寓(20世纪30年代)是一组建筑,分南北两幢,中间有廊相连,前楼为二层砖木结构,后楼为三层建筑,每层布置一梯二户,属西班牙风格。

 

复兴路上的住宅建筑以法国式、现代式和西班牙式为主,也有少量的英国式住宅。例如英国建筑师思九生洋行(Stewardson & Spence)设计的正广和洋行大班宅位于复兴西路和武康路的转角处,是一幢三层英国式大宅,平面呈L形,露明的木构架布满了正面和山墙。屋面陡峭,上面有老虎窗。建筑细部装饰精致,二层阳台栏杆用红砖拼砌成图案。属于英国式建筑的还有英国爱尔德洋行(Algar & Co.)设计的复兴西路193号住宅,原名威尔金逊宅(今上海房地产科学研究院3号楼,1924年)。

 

复兴西路132号住宅(1936年)是中国建筑师李英年(1896—?)的作品,在狭窄的基地上留出一块小花园。华盖建筑事务所设计了复兴中路1462弄剑桥角公寓(1934年)、位于复兴中路和陕西南路转角的梅谷公寓(1935年)以及复兴西路285、287号住宅(1940年),均采用现代建筑风格。

 

法国的赖安工程师(Alexandre Lonard)设计的复兴西路17号白赛仲宅(今伊朗驻沪总领事馆,1924年)采用法国风格,积极倡导现代建筑风格,复兴西路26号白赛仲公寓(1929—1933年)以及复兴西路24号麦琪公寓(1934—1935年)是赖安工程师的代表作。麦琪公寓位于道路转角处,十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与白赛仲公寓在道路东侧相对。每层有外挑的圆弧形转角大阳台,建筑师巧妙地在极为狭窄的面积仅220平方米的基地上设计出一座总面积近2000平方米的十层公寓。

 

近代上海著名的德国建筑师是海因里希·倍高(1868—1922),他的事务所倍高洋行(Becker & Baedecker)在居沪德国人中很受欢迎,在上海留下了一些经典建筑,如外滩15号的华俄道胜银行(1900—1902年)、大德总会(1907年)等。倍高在1911年回国后,他的合伙人建筑师倍克设计了位于复兴中路1195号的德国技术工程学院(1912—1917年),采用德国学院建筑风格。

 

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Ladislaus Hudec, 1893—1958)也在复兴路留下了作品,在克利洋行时期设计了复兴中路1477号住宅(1921年),以后又设计了复兴西路133号花园住宅(1931—1932年)以及位于复兴中路323号的辣斐大戏院(今长城大戏院,1932—1933年)。

 

这本呈现给读者的徐汇历史风貌道路系列丛书之三《海上遗珍:复兴路》收录了著名的学者、历史学家和作家关于复兴路上的历史文化名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文章,既有建筑的历史沿革、轶闻趣事,也有对曾经居住在这里的文化名人的描述,行文以可读性为主,书中的各篇文章具有重要的文献意义。

 

2019年5月12日

 

(本文作者郑时龄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书摘与插画】

麦琪公寓: 一种想象的上海生活(五)

 

周立民

 

麦琪公寓是精致的,这种精致在今天依然能让人叹服。

 

完美的建筑设计,一定是实用性与艺术性融为一体,麦琪公寓在这方面是一个典范。公寓高40米,为十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楼,在它建成的1935年,相对于周围其他建筑,它算是鹤立鸡群。在路角有限的空间里盖楼,这是考验设计师的智慧。它的设计者赉安工程师(即本书郑时龄先生序中所言赖安)别具匠心,像是拿着一个巨大的圆规定在街角一点,转手划出一道半弧就有了麦琪公寓的外形。这样,从楼前两条路的每一个方向看,公寓都是以柔和的线条迎着你。设计者为了强化这种感觉,立面转角处以弧形敞开式阳台,与两侧转角窗相连接,使本来冰冷的建筑,多了几分柔情。据说,这座楼初的设计是整体旋转型的,设计者赉安是受自己的女儿娜芮特旋转的舞蹈启发设计出来的,考虑到实用性,后来他做了适当修改,使公寓呈扇形平面展开。

 

 

 

这座楼不如武康大楼、国际饭店那般宏大,而是以精巧取胜,他是赉安带着情感的精心设计。在这之前,1934年10月底,赉安的妻子沃霍芙病逝,加上随之而来的经济不景气,赉安一直处在情绪低谷中,麦琪公寓的设计和建造才让他找到了新的生活起点。有人曾这样描述它的精致:“麦琪公寓占地220平方米,底层的入口位于转角的中心位置,前厅虽小,但是浅黄色的水洗磨石子的地坪质量非常考究,东侧的楼梯也是水洗磨石子建造。楼梯的转弯处像一把逐渐打开的扇子,且每一层的台阶颜色由浅黄逐渐过渡到浅橘色,这是赉安赋予居住者使用楼梯时不至于太乏味的精心设计。11户人家共用一个旋转的楼梯和一个电梯,卫浴设施都是当年的配置,柳桉木门,柚木拼花地板,分割完美的天花板是至今都不会被淘汰的空间。站在那个弧形的内凹阳台上,城景的抒情气氛扑面而来。麦琪公寓不是大型建筑,其功能却包含了赉安的精心设计和合理的空间分配。”(吴飞鹏: 《赉安传》,作者自印本)

 

谈论上海法租界的老建筑,无论如何我们都绕不开这个名字: 赉安。很多建筑的设计都是出自他之手。法国人亚历山大·赉安(Alexandre Lonard)和他的同事保罗·韦什尔(Paul Veyssèyre)在1924年创办赉安洋行,后来,亚瑟·克鲁兹(Arthur Kruze)加入,他们三个人被称为“赉安三杰”,三位建筑师名字的首字母缩写“LVK”署在许多老上海的建筑上。上海滩著名的四大老公寓: 复兴西路24号麦琪公寓、复兴西路34号卫乐公寓(原为卫乐精舍)、高安路60号首长公寓、五原路258号自由公寓,其中的卫乐公寓、麦琪公寓、首长公寓三座公寓都是赉安洋行所设计。而1925年他们设计的法国总会,更是法租界大气恢宏的建筑代表。在落成典礼上,法国总会主席H. ladier赞不绝口:“建筑师Lonard先生和Veyssèyre先生不满足于作为天才的建筑师,而更是伟大的艺术家。他们全身心地奉献于实践活动及对其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舒适性的追求,例如我们的总会,他们给予建筑无可比拟的优雅性以及现代艺术性,不论是在建筑的线条上还是在装饰上,这促使我们可以完全满意地、骄傲地宣称: 我们的总会是法国艺术精粹的证明。”(吴飞鹏: 《赉安传》)可以说,在邬达克建筑设计事务所之外,赉安洋行是另一个对上海城市建筑有着卓越贡献的设计机构。

 

令人唏嘘的,是赉安的命运。1920年1月,赉安怀揣着一个建筑师的梦来上海闯荡时,他还是一个两手空空的退伍兵,坐的是法国游船的下等舱;仅仅五年后,重返巴黎时,他坐的已经是头等舱了。上海,实现了他的梦,在事业方面,他是一个幸运儿。然而,一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巨浪中常常是漂浮不定、不由自主的。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后,亚瑟和保罗相继离开上海,只有赉安一人独立支撑,洋行到1942年不得不结束营业。要知道,这个洋行是他所有的光荣和梦想,是他在上海滩二十年奋斗的成果,不到万不得已,他怎么会亲手结束它?在那些晦暗不明的岁月里,幸好,他又获得了一份新的爱情,他与犹太舞蹈家安娜结婚了。安娜是犹太人,这桩婚姻又带给他很多生活中的麻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赉安护照被法国政府没收,他和安娜都成了无国籍的人,他们惶惶不安地躲在自己设计的公寓中苦熬。

 

终于,1945年8月,日本人投降了,可是曙光似乎并未降临在他们生活中。在他们的住处和外侨圈内,对犹太人的歧视和对他们的敌视在暗暗蓄积。1946年3月初,他们居住的阿麦伦公寓(今高安路14号)的门上,被贴了一张白纸黑字的纸: 卑鄙,无耻,滚出去!还有巨大的红叉。安娜吓得六神无主,而赉安也有不祥的恐惧。阿麦伦公寓本来是赉安给安娜的一个礼物,顶层的大窗和阔大的扇形房间,是特意为了方便安娜练习舞蹈而设计的。如今,他们却在议论自己往哪里去,是离开中国吗,要告别这里的一切吗?在那些惊惶不安的日子里,赉安还发现,安娜背着自己给一个叫爱德华多·波塔的意大利人打电话。赉安似乎感觉到,安娜觉得跟着无国籍的他是没有希望的,如果嫁给波塔,则能获得国籍……告别,分别,离别,这样的气氛笼罩在这位建筑大师的心头。我不知道,他会不会想到去世的妻子沃霍芙,他们相遇在浪漫的青岛海滨,在沃霍芙患重病将不久于人世的时候,曾对赉安说过这样的话:“我的丈夫是一位多么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啊。我感谢自己的丈夫给了一个犹太女人一个安全温暖的家,给了我们一个可爱聪明的女儿。唉!只怕是我没这个福分了。”(吴飞鹏: 《赉安传》)赉安以他的天才挥笔在上海造了那么多精美房子,然而,造一个“安全温暖的家”却难得多,他又要面临毁家之难吗?

 

1946年3月13日早晨,赉安离开家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当年5月25日,上海法国总领事馆收到赉安的“遗嘱”,送信人对领事说,赉安于当年5月20日逝世。没有死亡证明,不见尸体,更不清楚究竟是自杀,还是被杀,甚至连这封是“遗嘱”的信也没有人打开过。(吴飞鹏:《赉安传》)赉安就这样永久消失了,这个谜团像他留在上海的那些建筑一样,一直沉默至今。

 

两年后,安娜嫁给了意大利电影制片人爱德华多·波塔,1949年以后仍然住在中国,成为为数不多留在上海的犹太人之一。她住在盖司康公寓(今淮海中路1202号)十三楼,那也是赉安留在上海的杰作,也是她与赉安曾共同住过的一个地方。我看到过一个说法:安娜至死也不承认她与赉安有十年的婚姻关系。1981年,她在盖司康公寓去世,不过,很多故事似乎还不能画上句号。

 

所有想象中的生活或许都不可靠,人们期待的传奇在历史的风雨中也似落叶飘零。一阵风飘过,复兴路上草木落叶在地上翻滚。春天,我想不到,春天也有这么多落叶。

 

 

 

 
 
 
 

商品简介

《复兴路》为《海上遗珍》系列第三辑(*辑《武康路》、第二辑《衡山路》),延续丛书的一贯风格,本辑收录了著名学者、作家所撰写的关于复兴中路(辟筑于1914年,旧称法华路、辣斐德路)、复兴西路(辟筑于1914年,旧称白赛仲路)上的优秀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名人的文章,既有对建筑的历史沿革的精确考证、对轶闻趣事的生动记述,也有对曾经居住在这里的文化名人的深情回忆,还有对正居住在这里的居民生活的如实记录,透过细枝末节,感受时代变迁。同时选配多幅精美图片,有历史资料性的图片,也有今日风貌,古今对比,文图对照,力图使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历史图景是鲜活的。透过细枝末节,感受时代变迁。



作者简介

方世忠,现任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区长。



目录

【前言】

主编推荐

 

★内容可读,通俗不落俗。流畅叙事和严密考证,兼而有之;用一则则史料去考证这些建筑的沧桑变迁,用一幅幅图片去记录这些建筑的今昔模样,用一个个细节去描绘曾经发生在这些建筑里的历史人文故事。

★简约精致,设计妙构思。书名字体的大小变化、建筑背景的影影绰绰、手绘地图的直观标记、翻开后精致布封上的手绘柯灵故居、全彩印制的高清彩色插图、篇名前门牌号设计、图文并茂的正文,等等,这一切细节无不在真诚地向读者展示,这是一本经过精心制作的图书。


【内容简介】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