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电工学”课程是高等学校本科非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涵盖了电气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两大学科的*基本内容。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为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中国高等学校电工学研究会对《“电工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进行了修订,并由*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
“电工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部分和实践教学部分。理论教学部分包括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与控制四个教学模块。实践教学部分包括电工测量等内容。由于高等学校各专业培养方案的不同,其对“电工学”教学内容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教学基本要求确定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三个模块为基本教学模块,电机与控制为可选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中又分为基本内容和可选内容两大部分,供各高等学校根据专业培养方案,选择教学模块和教学内容组织课程,制定各自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由于历史沿革和各高等学校各专业选择的教学模块和内容的不同,“电工学”课程又有“电工和电子技术”“电路和电子技术”“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电工电子学”等不同的课程名称。
《电路和电子技术(上)》(第2版)出版以来,作为“电工学”课程中电路理论教学模块的基本教材已使用数年,从教学实际效果来看,该书在内容取材和组织上可适应高等学校“电工学”课程的教学基本需要。但是*修订发布的《“电工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电路理论教学模块部分增加了静电保护和电气防火、防爆等内容,第2版教材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电路和电子技术(上册)(第3版):电路基础》依据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电工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教学改革的需求,在《电路和电子技术(上)》(第2版)的基础上,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整合、补充、修订,涵盖了“电工学”课程中电路理论教学模块中的全部基本内容和全部可选内容,以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对“电工学”课程的新要求。期望使课程内容与时俱进,知识面宽,实践性强,突显具有综合性的优势,为高等学校本科非电类专业的学生提供必要的电气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具有分析和解决基本的技术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建立基本的工程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和相关的研究、开发起到知识储备和促进作用。
参与本书编写修订的教师:郜志峰编写修订了第1章至第4章、第5章的5.1至5.3节、5.4.3和5.4.4、第6章的内容;李燕民编写了全部仿真习题;王勇编写了第5章的5.4.1和5.4.2。本书由郜志峰担任主编,负责全书的统稿工作。
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教师温照方、傅雄军、高玄怡、叶勤、谢民、马玲、孙林等老师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给予了很多支持和帮助,在本书的使用以及与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和能力有限,书中可能存在一些疏漏、错误或不严谨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商品简介
本书包括上下两册。上册包含6章内容: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电路的分析方法,电路的暂态分析,正弦交流电路,三相交流电路,非正弦周期信号电路和双口网络。下册包含8章内容:半导体器件;交流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电源技术;逻辑代数基础;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模拟量与数字量的转换。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非电类本科生“电路和电子技术” “电工学” “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等课程的教材,或供其他相关专业选用,也可供工程技术人员自学和参考。
作者简介
郜志峰,男,1963年1月生,硕士,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多年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或参加过多项科研项目,独自或以第※作者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编或参加编写教材多部。曾获科技进步奖,获杰出教学贡献奖,获国家专利。研究方向:电路与系统、电子技术应用、电工新技术应用。多年主讲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电路分析基础” “电工和电子技术” “电工学”和 “电路和电子技术”,主讲硕士研究生学位课“机电能量转换”。担任北京电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高等学校电路和信号系统教学与教材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目录
第1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001
1.1 实际电路和电路模型 001
1.2 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 002
1.2.1 参考方向 002
1.2.2 关联参考方向 003
1.3 电阻元件和欧姆定律 004
1.4 电功率的计算 005
1.5 电压源和电流源 008
1.5.1 电压源模型 008
1.5.2 电流源模型 009
1.6 基尔霍夫定律 009
1.6.1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010
1.6.2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011
1.7 电路中电位的概念及计算 013
1.8 电气设备的额定值和工作状态 016
习题 017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022
2.1 支路电流法 022
2.2 节点电位法 024
2.3 叠加定理 028
2.4 无源二端网络的等效变换 031
2.4.1 等效二端网络的概念 031
2.4.2 电阻串联和电阻并联电路的等效变换 031
2.4.3 电阻混联电路的等效变换 033
2.4.4 利用外加电源法求无源二端网络的等效电阻 035
2.5 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 036
2.6 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 039
2.6.1 戴维宁定理 040
2.6.2 诺顿定理 044
2.7 含受控源电路的分析 045
2.7.1 受控源的类型和符号 045
2.7.2 含受控源电路的分析 046
2.8 电阻星形连接与三角形连接的等效变换 050
2.8.1 电阻三角形连接等效变换为星形连接 051
2.8.2 电阻星形连接等效变换为三角形连接 051
2.9 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分析 052
习题 054
第3章 电路的暂态分析 066
3.1 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 067
3.1.1 电容元件 067
3.1.2 电感元件 068
3.2 换路定律与暂态过程初始值的确定 070
3.2.1 电路产生暂态过程的原因 070
3.2.2 换路定律 071
3.2.3 暂态过程初始值的确定 072
3.3 RC电路的响应 074
3.3.1 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074
3.3.2 RC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077
3.3.3 RC电路的全响应 080
3.4 RL电路的响应 083
3.4.1 RL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083
3.4.2 RL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084
3.4.3 RL电路的全响应 086
3.5 一阶电路暂态分析的三要素法 087
3.6 RC电路对矩形波激励的响应 092
3.6.1 RC微分电路 093
3.6.2 RC耦合电路 094
3.6.3 RC积分电路 095
习题 096
第4章 正弦交流电路 106
4.1 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106
4.1.1 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 106
4.1.2 有效值 108
4.1.3 相位差 109
4.2 正弦交流电的相量表示法 110
4.3 单一参数电路元件的交流电路 114
4.3.1 电阻元件的交流电路 114
4.3.2 电感元件的交流电路 116
4.3.3 电容元件的交流电路 118
4.3.4 相量模型 121
4.4 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 123
4.4.1 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123
4.4.2 串联交流电路 124
4.4.3 并联交流电路 130
4.5 正弦交流电路的功率 134
4.5.1 瞬时功率 134
4.5.2 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 135
4.5.3 功率因数的提高 138
4.6 交流电路的谐振 141
4.6.1 串联谐振 141
4.6.2 并联谐振 146
4.7 交流电路的频率特性 149
4.7.1 低通滤波电路 149
4.7.2 高通滤波电路 151
4.7.3 带通滤波电路 152
习题 154
第5章 三相交流电路 165
5.1 三相电源 165
5.1.1 三相正弦交流电的产生 165
5.1.2 三相电源的星形连接 166
5.1.3 三相电源的三角形连接 168
5.2 三相交流电路的分析 168
5.2.1 负载的连接 168
5.2.2 负载星形连接的三相电路 169
5.2.3 负载三角形连接的三相电路 173
5.3 三相电路的功率 175
5.3.1 一般三相电路的功率 175
5.3.2 对称三相电路的功率 175
5.4 安全用电和静电防护 177
5.4.1 触电方式和预防触电 177
5.4.2 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 179
5.4.3 电气防火和防爆 181
5.4.4 静电的危害和防护 183
习题 186
第6章 非正弦周期信号电路和双口网络 193
6.1 非正弦周期信号电路 193
6.1.1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分解 193
6.1.2 非正弦周期信号电路的谐波分析法 196
6.2 双口网络 198
6.2.1 双口网络及其端口条件 198
6.2.2 双口网络参数方程及其等效电路 199
习题 205
参考文献 208
【前言】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