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仿到创造:可复制的创造力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3.61
2.3折
¥
59
全新
库存15件
作者[日]佐宗邦威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04698469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9元
货号1202780326
上书时间2024-07-2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日]佐宗邦威
株式会社BIOTOPE法人代表、首席战略设计师,大学院大学至善馆副教授、多摩美术大学特任教授。
进入宝洁公司市场部后,负责过Febreze(除臭剂品牌)、Lenor(柔软剂品牌)等热门产品的企划。曾任吉列剃须刀的品牌经理。其后进入索尼公司,于索尼创意中心负责全公司的新事业创出项目。离开索尼后创立自己的公司。擅长企业愿景和使命设计、B2C消费品品牌设计、高科技R&D概念设计、服务设计等。在以个人愿景作为原动力的创造方法论领域颇有建树。著有《直感思考力》《用设计思维解决商业难题》等书。
目录
第一章? 模仿丨照抄
观察:在模仿阶段会发生什么呢?
“手思”:通过动手模仿获得感觉
感性:决定“审美”的三条轴
习惯:只需要坚持“抄”一周
第二章? 想象丨绘画
自己:让主人公“我”登台亮相
留白:制造空白,寻回自我
情感:把喜怒哀乐写成日记
想象:自由想象,在脑海中描绘未来
接纳:要自信就先做“善听者”
第三章? 创造丨制作
飞跃:大胆舍弃,一气呵成
形式:找到合适的表现形式
成熟:灵感早晚将至
工房:寻找工作间,与自我邂逅
策划:始于快乐,拥抱迷惘
表现:斟酌表达,尽述想法
比喻:邂逅独特世界观,打造个性化作品
前进:偶尔停下是为了以后走得更稳
点画:将星点经验绘制成星座
开花:神童与笨鸟
后记? 我们应该如何生活
内容摘要
本书将培养创造力分解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模仿,即启动自己的“感性传感器”;第二个阶段是想象,就是指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第三个阶段是创造,反复地输入、输出,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书中还配有可爱的漫画插图,能够启发创作者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从而在社会、职场更具有优势和竞争力。
精彩内容
要生活在一个愉悦充实的个人世界里是有诀窍的,那就是思考自己想做什么,并掌握将其实现的能力,这也是创造力的一种。 创造力研究领域将创造力分为两类,即“大C”创造力(Big-Creativity)和“小C”创造力(Little-Creativity)。“大C”创造力是指社会影响力较大、社会评价较高的创造力,例如史蒂夫·乔布斯(SteveJobs)和巴勃罗·毕加索(PabloPicasso)等知名人物所具备的创造力。而“小C”创造力是人人都具备的一种创造能力,例如根据某个别出心裁的巧思绘制图画、拍摄视频、开发新菜、自制家具等。 如今,每个人都能通过苹果手机和平板电脑(iPad)进行简单创作,而许多人都能够发挥出自己的“小C”创造力。可以说,我们进入了一个创造性民主化的时代。 此外,还有一点极其重要:在每一个“大C”创造力之前,都会出现无数籍籍无名的“小C”创造力。的确,能够长期存在并流传于世界的创意屈指可数。但我想,这种人人皆拥有的“小C”创造力会被越来越多的人发挥出来,他们会想出别出心裁的点子,然后以此谋生。越来越多的“大C”创造力也会随之不断涌现,其作用下的发明及创作会更容易保留下来。 世界上确实有这样一部分人,他们被称作天才,才华举世罕见,一项创新发明对他们而言只不过是一种行为结果。但在创造性民主化的未来,我们必须首先将目光投向被自己长期忽视的“小C”创造力。 让我们重新回到创造性的定义上。创造性共有三个判断要素:①新颖性,②独创性,③实用性。三者之中,只有独创性是可自主判断的。如果一个物品诞生于自己的脑海之中,那么它大概率是独特的。并且,如果能够遍览世间作品,再做出新东西的概率也会提高。而判断一个东西是否具有实用性,需经过反复试错,只有社会接受,从结果上来看它才是有用的。也就是说,人在脑内构想出一个自己认为新颖的事物,并将之具象化时,就是发挥了自己的“小C”创造力。因为作品的价值是由社会来判断的。 那么,如何才能随时运用创造力呢? 我认为,要调动我们所具备的创造力,“坦率面对自我心境”是关键,这个道理是我6岁的女儿教给我的。故事发生在我去幼儿园接她放学的时候。痴迷各种公主形象的女儿一边说着“我还没画完呢,我不要回家”,一边专心致志地画着自己喜欢的角色。她还会在插图旁配上文字:“一起去玩耍吧,有时那里还会出现其他小朋友……”,用诸如此类的方式天真无邪又认真专注地表达着自己的故事。 当然,在经验丰富的大人看来,这种行为不过是儿童模仿行为的一种延续。但我们能从中真切地感受到,这些丰富自由的想象力创造出的角色及故事,是一种伟大的创造,也是女儿精神追求的产物。
每个人在童年时都拥有一个幻想出的斑斓世界,也一定都在一段时期里沉迷于其间,表现出来,玩得不亦乐乎。一项研究表明,这种情况会在小学5~6年级发生巨大改变。在教育心理学中,该时期被叫作“转换期”,人在此期间会产生“自我”意识。所谓“自我”,是指能够逐渐区分自己与他人的一种差别意识。转换期前,人一直生活在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世界,而转换期时,人的社会意识开始萌芽,会开始在意他人的想法。 最终,我们会开始进行比较,去思考与其他人相比,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通过这个比较的过程,我们会自觉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在朋友、学校、社会等集体环境中生活。随着比较思维的产生,我们会倾向逻辑运用,逐渐放弃此前使用频率更高的“创造脑”。因为只有变得现实,我们才能立足于社会。如此一来,我们便放弃了情景设想等行为,幻想及想象的空间会自然而然地萎缩。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