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白华美学33讲(插图本)
  • 宗白华美学33讲(插图本)
  • 宗白华美学33讲(插图本)
  • 宗白华美学33讲(插图本)
  • 宗白华美学33讲(插图本)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宗白华美学33讲(插图本)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8.59 6.2折 79 全新

库存4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宗白华

出版社人民文学

ISBN9787020176694

出版时间2023-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79元

货号1203018666

上书时间2024-07-12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宗白华(1897—1986),原名宗之櫆,江苏常熟人,生于安徽安庆。中国现代哲学家、美学家、诗人,中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1920年赴德国学习哲学和美学。1925年回国后先后在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著有诗集《流云》、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书信集《三叶集》等。

目录
目录

001/何处寻美

002/美学与艺术略谈

007/看了罗丹雕刻以后

016/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往哪里去?

022/美从何处寻?

031/美学的散步

046/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076/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

119/艺术之美

120/艺术生活

125/徐悲鸿与中国绘画

129/哲学与艺术

142/略谈艺术的“价值结构”

148/介绍两本关于中国画学的书并论中国的绘画

156/论素描

160/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179/论中西画法之渊源与基础

197/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223/中国艺术的写实精神

229/中国艺术的传神境界

233/艺术与中国社会生活

239/略谈敦煌艺术的意义与价值

245/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271/论《游春图》

276/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283/中国古代的音乐寓言与音乐思想

303/文艺美学

304/戏曲在文艺上的地位

307/新诗略谈

311/常人欣赏文艺的形式

317/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342/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352/清谈与析理

356/略论文艺与象征

360/关于山水诗画的点滴感想

365/中西戏剧比较及其他

内容摘要
宗白华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本书收入宗白华谈美学和中西艺术的代表作品33篇,包括《美学的散步》《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等。内容涵盖书法、绘画、雕塑、建筑、园林、戏剧、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门类,论述融贯中西,尤侧重如何欣赏艺术,如何建立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将日常生活艺术化、审美化。本书甄选中西名家书法、绘画、雕塑、文物等精美插图二百余幅,唯美全彩印刷,裸脊锁线装帧,以帮助读者直观领略中西艺术精华。

主编推荐
在中国,真正构成了美学体系的,当属宗白华。——冯友兰

提起美学,总要讲到朱光潜先生和宗白华先生。……朱先生的文章和思维方式是推理的,宗先生却是抒情的;朱先生偏于文学,宗先生偏于艺术;朱先生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宗先生更是古典的、中国的、艺术的;朱先生是学者,宗先生是诗人……——李泽厚

在宗白华那里,艺术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艺术是一种人生观,“艺术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宗白华先生首先是一位生命哲学家,而且,毫无疑问,是中国式的。……中国式的生命哲学,王国维之后,乃是宗白华。——刘小枫

宗白华先生给我们的一个主体形象就是他所描述的“拈花微笑”的美学老人形象……读宗白华,有味之无极,百读不厌,不断领悟,常读常新之感。——陈旭光

精彩内容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引言
世界是无穷尽的,生命是无穷尽的,艺术的境界也是无穷尽的。“适我无非新”(王羲之诗句),是艺术家对世界的感受。“光景常新”,是一切伟大作品的烙印。“温故而知新”,却是艺术创造与艺术批评应有的态度。历史上向前一步的进展,往往是伴着向后一步的探本穷源。李、杜的天才,不忘转益多师。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追摹着希腊,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憧憬着中古,二十世纪的新派且溯源到原始艺术的浑朴天真。
现代的中国站在历史的转折点。新的局面必将展开。然而我们对旧文化的检讨,以同情的了解给予新的评价,也更重要。就中国艺术方面——这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研寻其意境的特构,以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采,也是民族文化的自省工作。希腊哲人对人生指示说:“认识你自己!”近代哲人对我们说:“改造这世界!”为了改造世界,我们先得认识。
(一)意境的意义龚定庵在北京,对戴醇士说:“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不关风雨晴晦也!”西山的忽远忽近,不是物理学上的远近,乃是心中意境的远近。
方士庶在《天慵庵笔记》里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见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即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中国绘画的整个精粹在这几句话里。本文的千言万语,也只是阐明此语。
恽南田《题洁庵图》说:“谛视斯境,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洁庵(指唐洁庵)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其意象在六合之表,荣落在四时之外。将以尻轮神马,御泠风以游无穷。真所谓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尘垢秕糠,绰约冰雪。时俗龌龊,又何能知洁庵游心之所在哉!”画家诗人“游心之所在”,就是他独辟的灵境,创造的意象,作为他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心。
什么是意境?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瑞士思想家阿米尔(Amiel)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中国大画家石涛也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
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但在音乐和建筑,这时间中纯形式与空间中纯形式的艺术,却以非模仿自然的境相来表现人心中最深的不可名的意境,而舞蹈则又为综合时空的纯形式艺术,所以能为一切艺术的根本型态,这事后面再说到。)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王安石有一首诗: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①。
前三句全是写景,江南的艳丽的阳春,但着了末一句,全部景象遂笼罩上,啊,渗透进,一层无边的惆怅,回忆的愁思和重逢的欣慰,情景交织,成了一首绝美的“诗”。
元人马东篱有一首《天净沙》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也是前四句完全写景,着了末一句写情,全篇点化成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根触无边的诗境。
艺术的意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现出种种色相,如摩尼珠,幻出多样的美。同是一个星天月夜的景,影映出几层不同的诗境:元人杨载《景阳宫望月》②云:大地山河微有影,九天风露浩无声③。
明画家沈周《写怀寄僧》云:明河有影微云外,清露无声万木中。
清人盛青嵝咏《白莲》云:半江残月欲无影,一岸冷云何处香。
杨诗写涵盖乾坤的封建的帝居气概,沈诗写迥绝世尘的幽人境界,盛诗写风流蕴藉、流连光景的诗人胸怀。一主气象,一主幽思(禅境),一主情致。至于唐人陆龟蒙咏白莲的名句:“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却系为花传神,偏于赋体,诗境虽美,主于咏物。
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皆洁庵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是我的所谓“意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代画家张璪这两句训示,是这意境创现的基本条件。
(二)意境与山水元人汤采真说:“山水之为物,禀造化之秀,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随形改步,有无穷之趣,自非胸中丘壑,汪汪洋洋,如万顷波,①未易摹写。”艺术意境的创构,是使客观景物作我主观情思的象征。我人心中情思起伏,波澜变化,仪态万千,不是一个固定的物象轮廓能够如量表出,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才足以表象我们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恽南田题画说:“写此云山绵邈,代致相思,笔端丝纷,皆清泪也。”山水成了诗人画家抒写情思的媒介,所以中国画和诗,都爱以山水境界做表现和咏味的中心。和西洋自希腊以来拿人体做主要对象的艺术途径迥然不同。董其昌说得好:“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艺术家禀赋的诗心,映射着天地的诗心。(《诗纬》云:“诗者天地之心”。)山川大地是宇宙诗心的影现;画家诗人的心灵活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它的卷舒取舍,好似太虚片云,寒塘雁迹,空灵而自然!
(三)意境创造与人格涵养这种微妙境界的实现,端赖艺术家平素的精神涵养,天机的培植,在活泼泼的心灵飞跃而又凝神寂照的体验中突然地成就。元代大画家黄子久“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中坐,意态忽忽,人不测其为何。又往泖中通海处看急流轰浪,虽风雨骤至,水怪悲诧而不顾”(李日华语)。宋画家米友仁自题其《云山得意图》卷说:“老境于世海中,一毛发事泊然无着染。每静室僧趺,忘怀万虑,与碧虚寥廓同其流。”黄子久以狄阿理索斯(Dionysius)的热情深入宇宙的动象,米友仁却以阿波罗(Apollo)式的宁静涵映世界的广大精微,代表着艺术生活上两种最高精神形式。
在这种心境中完成的艺术境界自然能空灵动荡而又深沉幽渺。南唐董源写江南山,“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视之则景物灿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沈括《梦溪笔谈》)。艺术家凭借他深静的心襟,发现宇宙间深沉的境地;他们在大自然里“偶遇枯槎顽石,勺水疏林,都能以深情冷眼,求其幽意所在”。黄子久每教人作深潭,以杂树滃之,其造境可想。
所以艺术境界的显现,绝不是纯客观地机械地描摹自然,而以“心匠自得为高”(米芾语)。尤其是山川景物,烟云变灭,不可临摹,须凭胸臆的创构,才能把握全景。宋画家宋迪论作山水画说:先当求一败墙,张绢素讫,朝夕视之。既久,隔素见败墙之上,高下曲折,皆成山水之象,心存目想:高者为山,下者为水,坎者为谷,缺者为涧,显者为近,晦者为远。神领意造,恍然见其有人禽草木飞动往来之象,了然在目,则随意命笔,默以神会,自然景皆天就,不类人为,是谓活笔。
他这段话很可以说明中国画家所常说的“丘壑成于胸中,既寤发之于笔墨”,这和西洋印象派画家莫奈(Monet)早、午、晚三时临绘同一风景至于十余次,刻意写实的态度,迥不相同。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