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地的嬗变--城乡巨变与近二十年散文创作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大地的嬗变--城乡巨变与近二十年散文创作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4.9 2.8折 54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镭

出版社大象

ISBN9787571101329

出版时间2019-03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4元

货号30625054

上书时间2024-06-30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散文是复杂的,又是简单的。“复杂”,意味着散文古今中西兼容并蓄的容量,变化多端、自由无垠的形态,经历各异立场相违的作者,纵横恣肆委婉巍然的风度。“简单”,意味着散文终归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它连接着人最基础的文学审美意识与文类定位,最终以表现人类的精神为依归。散文的简单与复杂,共同构成了人类面向自我存在与面向外部世界的审视与最终的倾诉。本书是近二十中国散文研究的重要著作。

目录
上编  “地之子”的分化
第一章  面向自然的信仰重建
  第一节  生命意志的自然归依
  第二节  与万物荣辱与共的灵魂
  第三节  土地道德的散文迂回
  第四节  自“荒野”而田园的自然观
  第五节  天道人世的审美追问
第二章  故乡消逝的乡野彷徨
  第一节  乡土想象的历史终结
  第二节  乡土文化的优势
  第三节  苦难焦虑症后的再度“彷徨”
  第四节  乡土“彷徨”书写的身份问题
第三章  风景与回忆的意识反复
  第一节  风景的指义与“乡土”
  第二节  丧家:  “风景”的文化认同危机
  第三节  记忆、现实、梦境的散文“风景”血脉
第四章  乡野“乌托邦”的幻灭与苏醒
  第一节  “乌托邦”与理想幻境的崇高感
  第二节  自给自足的乡村现代“桃花源”
  第三节  “残缺”  “乌托邦”的细节
第五章  底层命运的黑暗之声
  第一节  “底层”与知识精英的文学底层观
  第二节  “黑暗”原型象征与艺术效果
  第三节  底层整体命运思索与主观真实
  第四节  “人民性”脱离与文学现实主义问题
下编  世俗与精神之城的对峙
第六章  两种文化冲突的历史抒情重建
  第一节  城乡文化冲突的历史文化考量
  第二节  城市内蕴的价值观与整体的文化自信
  第三节  文化冲突与城市精神的文学现代性
  第四节  城市精神气质的超越性与抒情性的现代来源
第七章  城市的“无言”与“民魂”的碎片化
  第一节  “碎片化”之变:当代都市生活心灵图景
  第二节  “孤岛”号观之衍:城市空间的散文言说
  第三节  “停顿的时空”:城市公共空间文化的失衡
  第四节  受损的民魂:国民精神与散文都市书写
第八章  “日常生活”:消费观念与城市情感内转
  第一节  日常存在与“新日常”之“生活革命论”
  第二节  基于本土实情的散文“日常生活”理解
  第三节  城市“日常生活”的观看、体验与情感内转
第九章  幻象的锁链:女性“现代”的崛起与制约
  第一节  以家为核心:女性“自我”与家庭伦理之变
  第二节  以“个人”为核心:物质环境与女性“个人”
  第三节  幻象的锁链:幽微世界与欲望写作
第十章  从女性走向历史的散文之路
  第一节  “女眼”下的历史、人生、世界
  第二节  历史正义与女性思想散文血脉
  第三节  “叛逆”的“思想者”群相与“无家”宿命
  第四节  从女性体验中走向历史
结语  新时代语境下散文发展潮流转向

内容摘要
 本书摆脱既有研究存在的散文本体论的桎梏,将现代散文的形成视为其在“现代”观念影响下,中国古代“文章”多重功能性持续削弱的产物,将近二十
年散文的文体变革与写作内容的调整,视为散文逐步恢复其部分功能性的表现。以此为基,进入散文写什
么、为什么这样写、怎样写与这样写的意义何在等切关散文本质的主要命题。通过城乡巨变中的近二十年来中国散文的研究,将当代中国散文的变化放在源远流长、高峰叠立的整个中国古典、现代散文变迁的长时段中予以考察,将它落实在中外散文创作思想背景的基础上给予历史分析。本书由极高的学术价值,对当代散文史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精彩内容
 第一章面向自然的信仰重建《诗经·小雅·信南山》:“信彼南山,维禹甸之。
昀昀原隰,曾孙田之。”先民垦拓斯土,继者沃殖家园,“诗”的农事诗即为“风”“雅”,吟唱着农耕中国悠久深厚的田园文统。其后续连绵,杰作亦复迭出。田园情怀
化为家园之思、乡魂之梦,饱含着农耕文明下一代代中国人的故土情深。乡土散文一脉出现的陈冠学、苇岸之作,迥别于诸多梦魂乡里的田园忆旧滥情,自蕴大地生长出的堂正生机,乡里亲情、对乡土的眷恋自豪在或新或旧的文化反思中,尝试越过现代乡土文学的批判性目光,去表现各自人生精神观照向内、向深的田园思索,中国散文直面乡土抒情的传统模式,在传统“底色”共通的田园沉思中焕发出在反“现代”中反而体现“现代”的健康人格之美,象征着中国乡土田园散文书写的又一种可能。
第一节 生命意志的自然归依文学反映着社会敏感的神经,杰出的文学作品吹奏起醒世的号角。在工业化浪潮席卷下,自然本身和人化自然催动着环境大变革,催动了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持续思考。自然固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但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随着面向自然、倚赖自然、开发自然与破坏自然,在浪漫主义的抽象审美观念与现实取向的生
态整体观念矛盾中、在新时代环境变化的大前提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意味着人类面对自身外在世界的审美意识先行。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古罗马的维吉尔、英国田园诗人华兹华斯、美国开国元勋杰斐逊到中国的《诗经》创作群、陶渊明、孟浩然甚至曾国藩,自然山水与田园农事早已开出璀璨的文学奇葩。以中外乡土田园文学写作的传统
而论,能够摆脱以物寄情或是单纯书写自然景物,进入人与自然的“现代”审美范畴,则在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主要代表爱默生及梭罗、惠特曼等人的作品中进行了持续的探索,他们走出了从理论到文学审美实践的重要一步。爱默生的《论自然》、梭罗的《瓦尔登湖》与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等自然理论的提出与一系列散文作品,不仅铸造了世界自然文学的一个高峰,而且将“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以散文的形式传播四方。在我国,陈冠学在台湾岛进行的退隐田园的抒情书写,苇岸在华北平原上面向原野、记录季候的哲思,凝结为《田园之秋》《访草》《大地上的事情》诸种当代中国散文杰作,象征着走向“现代”的中国在面对工业化、城镇化浪潮时关乎“人”与乡土的深沉思索。
退隐台湾屏东的陈冠学著述等身,除老庄哲学研究以外,以《田园之秋》《访草》等散文集享誉已久。而39岁
辞世的散文家苇岸于京郊昌平生没于斯,一部《大地上的事情》树立了他在散文领域的丰碑。二人南北相隔,身属田园乡土、物候地貌各个不同,笔底万物却都赋予丰富明亮的色彩。晴雨、田野、草木、虫蚁、禽鸟、花禾、麦蔬,村落农家物象比比皆是,于沃壤溪流中勾画出田园生命的图景。作为田园散文的大家,两人都能融一己之思于田园风物摹画之间,“使我们想起一些遥远的、渐渐陌生的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