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义的逻辑
  • 意义的逻辑
  • 意义的逻辑
  • 意义的逻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意义的逻辑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5.75 4.1折 88 全新

库存4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法】吉尔·德勒兹著 董树宝译

出版社上海文艺

ISBN9787532189281

出版时间2024-05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88元

货号1203286210

上书时间2024-06-30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作者吉尔?德勒兹(GillesDeleuze,1925—1995),法国当代哲学家、哲学史家,他博学多才、见识非凡,著作涉猎哲学、文学、精神分析学、政治、电影、绘画等众多领域,他以斯多亚学派、休谟、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尼采、柏格森等伟大哲学家作为其哲学史的写作对象,由此跻身伟大哲学家行列。其主要著作有《差异与重复》《意义的逻辑》《电影1:运动-影像》《电影2:时间-影像》等,与菲利克斯?加塔利合著有《反俄狄浦斯》《卡夫卡》《千高原》《什么是哲学?》。他以“纯粹的形而上学家”自居,其著作对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等众多学科产生广泛影响,亦对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产生直接影响。
译者董树宝,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西方文论、法国当代批评理论的研究与翻译工作,专著有《影像的叛逆:法国当代哲学的艺术之思》,译著有《意义的逻辑》《知识考古学》《〈荒岛〉及及其他文本》《混沌互渗》《东风》等。

目录
前言:从刘易斯?卡罗尔到斯多亚学派
悖论系列1:纯粹生成
柏拉图区分可被度量的事物与生成疯狂——无限的同一性——爱丽丝历险或“事件”
悖论系列2:表面效应
斯多亚学派区分物体或事物状态与非物体性效应或事件——因果关系的划分——促使表面上升……——发现刘易斯?卡罗尔作品中的表面
悖论系列3:命题
指称、表示、意指:它们的关系与它们的循环性——有命题的第四个维度吗?——意义、表达与事件——意义的双重本性:命题的可表达者与事物状态的属性、持存与超存在
悖论系列4:二元性
语言物体、吃说——两类词——命题的两个维度:指称与表达、消耗与意义——两个系列
悖论系列5:意义
不确定的增殖——贫乏的二分——中性或本质的第三状态——荒诞或不可能的对象
悖论系列6:论系列化
系列的形式与异质的系列——它们的建构——这些系列向着什么收敛?——雅克?拉康的悖论:奇特的元素(空位或没有位置的占有者)——老实人的店铺
悖论系列7:秘传词
基于一个系列的缩合综合(连接)——两个系列之协调的综合(合取)——析取综合或系列分叉的综合:混合词的问题
悖论系列8:结构
列维斯特劳斯的悖论——结构的条件——奇异性的作用
悖论系列9:问题式
奇异性与事件——问题与事件——趣味数学——随机点与奇点
悖论系列10:理想游戏
寻常游戏的规则——不同寻常的游戏——对时间的两种解读:艾翁与柯罗诺斯——马拉美
悖论系列11:无意义
悖论性元素的特征——它在哪一点上是无意义;无意义的两种形态——由此引起的荒诞(无意指)的两种形式——无意义与意义的共现——作为“效应”的意义
悖论系列12:论悖论
良知的本性与悖论——常识的本性与悖论——无意义、意义与所谓次级的语言组织
悖论系列13: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小女孩
安托南?阿尔托与刘易斯?卡罗尔——吃说与精神分裂症的语言——精神分裂症与表面的破产——被动词语与其爆裂的字面价值、能动词语与其含糊不清的重读价值——深度的无意义与表面的无意义、语言的初级秩序与次级组织之间的区别
悖论系列14:双重因果关系
非物体性的效应事件、它们的原因、它们的准因——无动于衷与发生——胡塞尔的理论——真正发生的条件:既无我也无个体化中心的先验领域
悖论系列15:奇异性
战役——先验领域不能保留意识的形式——无人称的和前个体的奇异性——先验领域与表面——个体的话语、人称的话语、无基底的话语:存在着第四种话语吗?
悖论系列16:本体论的静态发生
个体的发生:莱布尼茨——世界的“共可能性”或系列的收敛的条件(连续性)——事件向谓项的转换——从个体到人称——人称、特性与类别
悖论系列17:逻辑的静态发生
从各维度向命题的过渡——意义与命题——意义的中性——表面与替身
悖论系列18:哲学家的三种形象
哲学与高度——哲学与深度——哲学家的新类型:斯多亚学派——赫拉克勒斯与表面
悖论系列19:幽默
从意指到指称——斯多亚主义与禅宗——古典话语与个体、浪漫主义话语与人称:反讽——无基底的话语——奇异性的话语:幽默或“第四人称单数”
悖论系列20:论斯多亚学派的道德问题
伦理学的两极:事物的物理预言与再现的逻辑应用——再现、应用与表达——理解、期望、再现事件
悖论系列21:论事件
事件的永恒真理——实现与反实现:参与者——死亡作为事件的两个方面——期望事件是什么意思
悖论系列22:瓷器与火山
“裂缝”(菲茨杰拉德)——两种过程与它们的区分的问题——酗酒、躁郁症——致敬致幻剂
悖论系列23:论艾翁
柯罗诺斯的特点与他通过深度的生成进行的颠倒——艾翁与表面——来自艾翁的组织和艾翁与柯罗诺斯之间的差异
悖论系列24:事件的沟通
非逻辑的不可相容性的问题——莱布尼茨——析取的实证性间距与肯定性综合——永恒回归、艾翁与直线:一个更可怕的迷宫……
悖论系列25:单义性
个体与事件——永恒回归的序列——单义性的三种意指
悖论系列26:语言
使语言成为可能的东西——语言组织概要——动词与不定式
悖论系列27:口欲性
动态发生的问题:从深度到表面——根据梅兰妮?克莱因的观点理解各种“位态”——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深度与高度,拟像与偶像——初级阶段:从噪音到声音
悖论系列28:性
性感带——动态发生的第二阶段:表面的形成与表面的连接——影像——俄狄浦斯情结的本性、生殖带的作用
悖论系列29:好意必受惩罚
俄狄浦斯在他与表面构造的关系中所经历的事情——修复与使出现——阉割——作为范畴的意图——发生的第三阶段:从形而下表面到形而上表面(双重屏幕)
悖论系列30:幻象
幻象与事件——幻象、自我与奇异性——幻象、动词与语言
悖论系列31:思维
幻象、过渡与开端——对子与思维——形而上表面——心理生命中的定位、嘴与脑
悖论系列32:论系列的不同种类
系列与性——连接系列与性感带、合取系列与连接——性系列的第三种形式:析取与发散——幻象与共振——性与语言:系列的第三种类型与相应词汇——从声音到言语
悖论系列33:爱丽丝的奇遇
回想刘易斯?卡罗尔的作品中的三类秘传词——《爱丽丝奇境历险记》与《爱丽丝镜中奇遇记》的比较概要——精神分析与文学、家族神经症小说与小说艺术
悖论系列34:初级秩序与次级组织
幻象的钟摆结构:共振与被迫运动——从言语到动词——动态发生的终结——初级压抑与次级压抑——讽刺的、反讽的、幽默的
附录
Ⅰ.拟像与古代哲学
1. 柏拉图与拟像
柏拉图的辩证法:划分的意指——求婚者的遴选
摹本与拟像——拟像的特点
再现的历史
颠倒柏拉图主义:现代艺术作品与拟像的报复——永恒回归的显在内容与潜在内容(尼采反对柏拉图)——永恒回归与拟仿——现代性
2. 卢克莱修与拟像
多样物——自然与非总体化的总和——对存在、一与整体的批判
因果律的不同方面——方法的两种形态——原子偏斜与时间理论
真与无限虚假——灵魂的纷乱——深度的挥发物,表面的拟像,神学的、梦境的和色情的幻象——时间和方法的统一——无限虚假和灵魂纷乱的起源
自然哲学与神话批评
Ⅱ.幻象与现代文学
3.克罗索夫斯基,抑或身体语言 
从身体与语言的视角看析取三段论——色情与神学
看与说——映像、共振与拟像——揭发——身体与语言的弯曲变化
交换与重复——重复与拟像——凝固场景的角色
二难困境:身体语言——上帝与敌基督者:两种秩序
康德关于析取三段论的理论——上帝的角色——克罗索夫斯基作品中的理论转换
敌基督者的秩序——意向:强度与意向性——作为幻象的永恒回归
4. 米歇尔?图尼埃与没有他人的世界
鲁滨孙、元素与目的——反常的问题
他人在知觉中的效应——作为先天结构的他人——他人在时间中的效应——他人的缺席——复象与元素
他人的丧失的三种意义——从拟像到幻象
他人与反常
5. 左拉与精神崩溃
精神崩溃与遗传性——本能及其对象
两种遗传性——死亡本能与各种本能
人兽
幻象化的对象——悲剧的与史诗的

内容摘要
《意义的逻辑》由34篇悖论系列构成,附有5篇论文,是德勒兹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德勒兹经由古代悖论与现代悖论确定意义与无意义的地位,探寻意义与无意义冲突的场所,探讨事件哲学与生成哲学、内在性平面与无器官身体、时间的神话构想、游戏等论题,其中涉及刘易斯?卡罗尔、安托南?阿尔托、马拉美、左拉、菲茨杰拉德、米歇尔?图尼埃等作家,斯多亚学派、塞涅卡、尼采、克罗索夫斯基等哲学家,弗洛伊德、梅兰妮?克莱因等精神分析学家。深度、高度和表面融入生命构成的复杂关系,而德勒兹摒弃深度,驳斥高度,他经由刘易斯?卡罗尔从文学维度征服表面,经由斯多亚学派从哲学维度征服表面,旨在诠释保尔?瓦雷里的名言:“最深邃的是皮肤”。

精彩内容
《意义的逻辑》尤其应该被当作最大胆、最傲慢的形而上学论著来读。
——米歇尔?福柯,《哲学剧场》(1970年)我重读了他1969年就已经在他最伟大的著作之一《意义的逻辑》中谈及的对“事件”的观点(……)当然,对我而言,从一开始,他的所有著作(但首先是《尼采与哲学》《差异与重复》《意义的逻辑》)就不仅是对思考的有力鼓动,也是如此令人不安的体验。
——雅克?德里达,《我将不得不独自流浪》(1995年悼念德勒兹文章)在《差异与重复》和《意义的逻辑》中,他尽可能地为这种后哲学的、反系统的、超唯名论的或坚决地“非总体化”的思维模式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纲领性陈述。
——克里斯托弗?诺里斯(ChristopherNorris),《牛津哲学指南》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