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为什么有文化:论人类学与社会多样性
  • 人类为什么有文化:论人类学与社会多样性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人类为什么有文化:论人类学与社会多样性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3.24 4.0折 58 全新

库存2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迈克尔.卡里瑟斯 著

出版社文汇

ISBN9787549633333

出版时间2023-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1203114711

上书时间2024-06-30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迈克尔.卡里瑟斯(MichaelCarrithers),不列颠学会会员(FBA),1945年出生,人类学家和学者。自1992年起,他在杜伦大学(DurhamUniversity)担任人类学教授。曾在斯里兰卡研究南传佛教多年,著有《释迦牟尼:从王子到佛陀》等。

目录
第一章  问题 
第二章  大弧 
第三章  开始创造历史 
第四章  解剖社会性 
第五章  阅读心智与阅读生活
第六章  公牛与圣人 
第七章  变异 
第八章  怪物、科学 
第九章  一个乱七八糟的甜点盒子

内容摘要
为什么人类有文化?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考察三个基本问题:什么是文化多样性的统一性?
这种多样性的起源是什么?
我们应该怎么理解文化多样性?
在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不是技术的进步,而是人们互动的方式。

主编推荐
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本。——罗素

精彩内容
第一章问题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过一个至今发人深省的问题:一个人应该如何生活?这一问题引发人们对自己作为个体而进行深刻和巨大的反思。人类学家提出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我们如何共生?这似乎又引发了一连串不同的课题:不是“我是谁”,而是“我们是谁”;不是“我该怎么办”,而是“我们如何相互联系在一起”;不是“应该做些什么”,而是“已经做了什么”。 人类学家所提出的问题并非无关紧要。苏格拉底要求我们对自我进行反思(他说过“未经思考的生活不值得去过”)。人类学家则强调,这一思考还必须包含我们对共生、共享的生活的思考。这里“我们”指的是我们人类。作为一个物种,人类展现出极大的共同关注和休戚与共的属性。我们作为社会性动物而存在,并非是我们天性中一些意外、偶然因素的显现,而是体现了我们之所以为人这个核心。如果没有社会属性,我们简直无法生活,无法作为人类继续存活下去。正如莫里斯?戈德里耶(MauriceGodelier)所言:“相对于其他社会动物,人类不只生活在社会中,他们还在为生活而创造社会。”因此,在人类学家看来,把人类仅仅当成个人来研究是不全面的。我们只有了解了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才能真正地了解我们自己。 但是,仅仅强调人们相互之间的关联性,还是不能完全把握人类的特性,或者说不能完全把握人类学家在研究人类的社会属性时所特别关注的问题。因为与其他物种相比,我们的社会性更进一步,还有一个非常令人惊异的特点,那就是变幻无穷。人类不仅创造了社会,而且其社会形式花样繁多,变幻莫测,其精巧繁复程度堪比迷宫。没有任何其他物种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如此的精巧度和多样性。感觉就好像是从人类诞生开始,在我们共同渡过的历史长河中,改变社会始终是我们亘古不变的需求。又好像是我们一定要使我们的共同生活越来越纠缠不清,庞杂得就像拜占庭帝国。我们设计出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Benedict)所说的“大弧”,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工作、交流、处理家庭事务、相互支配和控制,参与从未体验过的事情。如果说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核心问题,那么人类学的核心问题则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因此,“我们如何相互联系在一起”这一问题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细节和复杂性。人类学家普遍认为仅新几内亚岛上就有七百种语言,相应伴生了七百种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形态。而整个人类世界又会有多少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呢?想想亚洲、非洲和欧洲,甚至北美洲。人们一般认为北美很同质化,但是那里也呈现出多2.种语言、多种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因此,一方面,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是一种绝对的存在;另一方面,每一种生活方式亦各有其复杂性和综合性,糅合了语言、家庭、经济、政治以及宗教等多方面的经验。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记录——进而诠释或理解——一种文化?我们怎样记录我们自己的文化,记录所有的文化? 所以说,人类学面对着一大堆极为庞杂、丰富的研究材料,对如何处理这些材料我们又感到一筹莫展。让我们先来看看以下情况:在广袤的、多样化的人类社会和文化领域中,每一位人类学家都脱胎于某一特定的文化变体。包括人类学,其本身就是从并不久远的过去的某种环境、某种文化中产生的。受制于这种局限性,人类学家从事研究的首要准则就是:尽可能地克服他们原生文化背景所形成的假设、认知和观念,以便尽可能不带偏见地对他们的研究对象开展工作。显而易见,要是我们一开始就带入自己的动机和认识,我们又怎么能准确地认识和理解他人呢? 人类学家如何才能超越自身的文化?在人际交往中拥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这是人的天性。这种观点必然来源于一个人原有的生活方式。然而,如果每位人类学家——包括人类学自身——总是受制于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的话,那么他(她)又怎能衡量另一种生活方式?他(她)怎能对不同的生活方式做出令人信服的比较?我们不禁要问:是否存在一种可以超越特定文化传承的、通用的研究准则?如果有,那它又是什么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