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都北京/中国古都系列丛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古都北京/中国古都系列丛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1.47 4.6折 6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岗

出版社杭州

ISBN9787807584667

出版时间2011-08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2110893

上书时间2024-06-29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王岗,1955年生,江苏沭阳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中国元史研究会理事、北京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多年从事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曾参加《北京通史》、《北京历史纲要》、《北京城市发展史》、《北京城市生活史》等国家及北京市社科重点课题研究工作,主持“北京专史集成”重点课题的研究和丛书的编撰,目前已经出版《北京政治史》、《北京风俗史》、《北京教育史》、《北京建置沿革史》、《北京文学史》及《北京宗教史》等六部专著。另撰写有《中国元代政治史》、《天师与帝师》等专著及学术论文数十篇(部)。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中华古都世界名城——北京的城市变迁
  第一节  古代封国
  第二节  边防重镇
  第三节  割据都城
  第四节  一统都会
  第五节  当代新貌
第二章  煌煌帝居大国之风——北京的宫殿建筑
  第一节  金代以前的宫殿
  第二节  金代中都的宫殿
  第三节  元代大都的宫殿
  第四节  明代北京的宫殿
  第五节  清代北京的宫殿
  第六节  清代以后的北京宫殿
第三章  院落四合街巷纵横——北京的城垣与坊市街道
  第一节  金代以前的城垣与坊市
  第二节  金代的城垣与坊市
  第三节  元代的城垣、坊市与胡同
  第四节  明代的城垣、坊市与胡同
  第五节  清代的城垣、坊市与胡同
  第六节  民国时期的城垣、街区与商市
  第七节  当代北京的区划与街道
第四章  坛庙整肃陵寝恢宏——北京的坛庙与陵寝
  第一节  金代以前的墓葬
  第二节  金代的坛庙与陵寝
  第三节  元代的坛庙与陵寝
  第四节  明代的坛庙与陵寝
  第五节  清代的坛庙与陵寝
第五章  寺观棋布五教昌盛——北京的寺庙道观与其他宗教建筑
  第一节  北京的著名寺庙
  第二节  北京的著名道观
  第三节  北京的其他宗教建筑
第六章  良才美艺人杰地灵——北京的文学艺术
  第一节  辽代以前幽州的文学艺术
  第二节  辽金燕京的文学艺术
  第三节  元大都的文学艺术
  第四节  明北京的文学艺术
  第五节  清北京的文学艺术
  第六节  清代以后北京(北平)的文学艺术
第七章  天人合一水碧山青——北京的园林风光
  第一节  金代及金代以前的园林风光
  第二节  元代大都的园林风光
  第三节  明代北京的园林风光
  第四节  清代北京的园林风光
  第五节  当代北京的园林风光
第八章  关河壮丽四方畅通——北京的关隘与交通
  第一节  北京的长城诸关隘
  第二节  北京的大运河
第九章  百姓风俗乡里民情——北京的风俗民情
  第一节  北京的岁时节令风俗
  第二节  北京的婚丧风俗

内容摘要
 北京是当代中国的首都,也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古都名城。《古都北京》是中国古都系列丛书中的一种,共分为九章,分别从北京城市的变迁、宫殿建筑、城垣与坊市街道、坛庙与陵寝、寺庙道观与其他宗教建筑、文学艺术、园林风光、关隘与交通,以及风俗民情等方面,对北京城市发展历程和都城历史文化作了全景式的“鸟瞰”和描绘。
《古都北京》作者王岗从事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几十年,对北京历史文化的研究多有建树,著述丰厚。在本书撰写过程中,作者在对基本历史史实理性梳理、具象描述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和独到的见解。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富矿,作为反映和研究北京历史文化的一本新著,本书脉络清晰,图文并茂,文采斐然,对于喜爱中国古都文化和北京历史文化的读者,捧读此书,不啻是一次文化旅游和悦读享受。

精彩内容
 元朝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其起始是成吉思汗(即元太祖)建立蒙古国。第二个阶段,其起始则是元世祖建立元朝,如果再往
前推一些,乃是元世祖即位称帝。而北京作为都城,特别是营造规模宏大的皇城宫殿,皆是第二个阶段的事情。因为蒙古统治者和女真统治者一样,都是少数民族领袖,故而他们的都城迁移过程,也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元世祖与金海陵王一样,对中原地区的农耕文化十分崇尚,对儒家的政治学说奉行不悖,以至遭到了众多蒙古贵族们的严厉反对。其次,都城的迁移都是从原来的发祥地(北方少数民族活动区域)向中原地区南移,而且都移到了北京。再次,在他们迁都之前都发生了政治突变。金海陵王迁
都之前弑杀了金熙宗,而元世祖在迁都之前发生了元宪宗伐宋战争中的突
然阵亡,他在战胜了负责监国的幼弟阿里不哥之后,才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在第一个阶段,元太祖铁木真在攻占金中都城之后,还没有把中原地区作为其活动的中心地带,故而也就没有把这里作为其统治中心的都城。
他在军事上仍然处于东征西讨的流动状态。直到元太宗窝阔台即位之后,才开始在大草原上建立蒙古国的第一个统治中心和林城。而这时的中原地区,在蒙古国中所占有的位置还不甚重要。从前在金朝作为半壁河山统治中心的中都城也只不过是燕京行省的治所,由蒙古统治者派遣的断事官们在这里主持军政事务。在这个时期,蒙古国经营的重点乃是西域地区,从元太祖的西征到西域各个汗国的建立,都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中原地区在蒙古国中所占有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负责主持中原地区政务的忽必烈在从政的磨练过程中很快就体会到了儒家政治学说在治理国家时所能够发挥的巨大作用,于是开始重用汉族谋臣刘秉忠等人,首先为自己在漠南草原上营建了一座藩府——开平府,并且在与其胞弟阿里不哥争夺皇权时将其定为都城(后称上都)。
然后,又在燕京城东北大兴土木,建造了一座新的都城,也就是大都城。
大都城与上都城的并立,是元朝统治中心的一大特色,类似于汉唐时期的西京长安与东都洛阳,却又有所不同。
在第二个阶段,两都制度确立之初,上都城是政治中心,而大都城处于辅助的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都城逐渐取代上都城而成为元朝的统
治中心。元世祖忽必烈在营建大都城的同时,又调兵遣将,不断向南宋发动进攻,以图一统天下。经过连年征战,元朝军队以襄樊为突破口,跨过了长江天堑,随即沿江东进,迅速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随后又逐步消灭了南宋的残余抵抗势力,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由于临安城政治地位的下降,也就使得元大都城成为了全国唯一的统治中心。
元大都城统治中心的确立,在中国文明发展的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首先,它改变了自先秦至汉唐时期形成的以东西二京为主体的政治格局,而把全国的政治重心转移到了北京,从而解决了政治重心与军事重心分离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之后,使得全国的大规模军事动乱不再发生。其次,它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所设置的都城。在元朝之前的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许多少数民族政权建立过都城,但是,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却始终都没有能够统一天下,最多也不过是半壁江山,而元大都则成为了全国的政治中心。
在大都城成为全国政治中心的近百年时期中,这里发生了许多事情,特别值得一提的则是“两都之战”。由于元朝统治者没有处理好皇位的继承关系,故而自元太祖铁木真死后,皇室贵族之间的残酷斗争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曾经想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却未能如愿。及忽必烈死后,皇室贵族之间的斗争再度频发,最终导致了“两都之战”。泰定五年(1328年)夏天,元泰定帝病死在上都城,丞相倒剌沙扶立泰定帝之子阿速吉八继承皇位,而留守大都城的大臣燕铁木儿等人却将元仁
宗之子图帖睦尔迎到大都,扶立为帝。于是,分为两派的蒙古贵族在大都与上都之间展开激战,最后占据大都城的一派获胜,图帖睦尔夺得皇权,史称元文宗。“两都之战”不仅对大都地区的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而且极大地削弱了元朝统治者自身的统治能力。
元文宗死后,元朝开始进人没落阶段,皇室贵族之间的矛盾冲突并没有消失,反而使得地方军阀势力逐渐参与到宫廷斗争中来,再加上宦官专权,干扰朝政,又遇到几次大规模的自然灾害,终于导致全国农民起义频频爆发,此起彼伏,反元力量越来越壮大,元朝的腐败统治遂被推翻。朱元璋领导的大明军一举攻占大都城,拆毁了元朝的宫殿,撤除了大部分官僚衙署,取消了大都城作为全国统治中心的地位,改称其为北平府。元明之际改朝换代的政治动荡,使北京的城市发展经历了一场浩劫,又回复了北方军事重镇的地位。
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定都在南京,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朱元璋采取分封诸子到各地为藩王的办法,而被分封到北平府的则是燕王朱棣。及朱元璋死后,即位的建文帝为了削弱诸位皇叔的权力,开始罗织罪名,把诸藩王一个个处置,使得诸位皇叔或是被削去藩王的名号,失掉优厚的待遇,或是惶惶不可终日。燕王朱棣不久也受到“削藩”的威胁,不得不起兵反抗,在手下谋臣姚广孝等人的辅助下,他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杀死了建文帝派到北平府的亲信,率军攻向南京,史称“靖难之役”。这场皇叔侄帝之间的战争是以朱棣攻占南京、建文帝失踪而告结束,燕王朱棣随即称帝,史称明成祖(又称明太宗)。
这场明朝初年的内战,不仅改变了整个明朝的发展进程,也改变了北京的历史进程。明成祖在夺得皇权之后的一项重大决策,就是把北平府改为北京,重新确立了其作为全国统治中心的地位。显然,明太祖定鼎南京,是受到当时政治局势发展的巨大影响而采取的决策,是有其合理性的。
但是,当全国统一之后,南京作为政治中心,与北平府作为军事重心而相互分离,最终导致了“靖难之役”。明成祖定鼎北京,就是为了将政治中心与军事重心又合在一起,从而消除了二者分离所带来的政治上的不安定因素。对于这一点,明成祖看得很清楚,故而在遭到绝大多数臣僚激烈反对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这一决策。
为了贯彻定鼎北京的决策,明成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是在北京大兴土木,营建宫殿,其规模超过了南京的宫殿。其次,是在北京营建皇家陵寝,为死后“定居”北京做准备。再次,几度统帅大军亲征漠北,以消除元朝残余势力的军事威胁。由于这一系列措施的落实,为北京再次成为全国的统治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及明成祖死后,明仁宗和明宣宗皆曾经想把首都迁回南京,直到明英宗即位后,才最终确立了北京的首都地位。
有明一代,对北京城市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除了明成祖之外,当属明世宗。这时北方的游牧部落对中原王朝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确保北京城的安全,加强其防御功能,明世宗决定扩建北京城。扩建工程是从南面开始的,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是十分巨大的,工程只进行了一部分,就不得不停止了,遂使一座长方型的城市变成了“凸”字型。明世宗对北京城市
产生影响的另一项举措是对皇家坛庙的重新设置。在明成祖营建北京城时,只设置了天坛,作为帝王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等神灵的场所。明世宗则又增设了地坛、日坛、月坛等坛庙,并且对太庙的型制也加以改造。
明代末年,中原各地的农民起义纷纷爆发,东北地区的满族统治者开
始崛起并频繁向关内发动进攻,在这双重打击之下,明朝的统治迅速崩溃。而在这种政治局势极度混乱的情况下,北京成为各方面争夺的首要目标。李白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捷足先登,攻占了北京城,迫使崇祯皇帝在景山自尽。然后是清军攻进山海关,并且击败了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占了北京城。李自成在逃离北京时,焚毁了明朝的皇宫,给北京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而清朝统治者在攻占北京城之后,很快就决定把这里作为全国的统治中心,并且逐步修复了诸多宫殿、衙署等建筑。
清朝统治者对北京城市发展影响最大的举措就是旗、民分城居住的政策。为了确保自身的安全,清朝统治者把原来居住在北京城里的民众全都赶到南城,然后把八旗军队与其家属迁人城里,使得整个北京城变成了一
座大兵营。这个举措是以往辽金元时期少数民族统治者所没有采用过的。
虽然给原来住在城里的民众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却无形之中促进了北京南城的发展,扩大了城市居民的活动范围。现在北京核心区域的定型,大致就是在明清时期。
在清代的北京城里,最有特色的就是王府的建造。清朝统治者也采用前此历代统治者大多实行的“分封制”,但是,与前代不同的是,前此的统治者往往把分封的藩王派到各地去定居,以加强对全国的控制。而清朝统治者分封的藩王们却不到外地去,而是定居在北京城里,于是,在北京的胡同与四合院之间,就增添了许多王府,也就是“超级”四合院。当然,在明代的北京城里就有一些王府,但都是异姓王侯的府邸,虽然也很豪华,但是与清代的王府相比还是有较大的差距。
与王府一样,清代北京城里的会馆林立成为了另一道亮丽的都市景观
。北京的会馆也是始创于明代,当时只不过是一些同乡旅社。到了清代,会馆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除了仍有旅社的作用之外,开展的活动越来越频繁,有些是日常的娱乐活动,而有些则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政治活动。因为在中国古代的政治集团中,同乡关系乃是一种重要的维系方式,故而具有鲜明同乡特色的会馆也就成了小范围群体政治活动的理想场所。这种同乡关系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一种发挥重要作用的政治关系。
P21-2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