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望20年(一位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手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回望20年(一位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手记)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9.19 2.6折 35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卫兵

出版社陕西师大

ISBN9787561348918

出版时间2009-10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5元

货号1632304

上书时间2024-06-29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刘卫兵,198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同年进入新华社摄影部。先后在新闻中心、中央新闻及社会新闻采访组担任编辑、记者,其间曾派驻甘肃分社、香港分社任驻站记者。现为中央新闻采访中心高级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八届全国青联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客座教授。
2001年国内最早奔赴阿富汗战争前线的摄影记者。参加过内蒙古森林大火,1998年南北方特大水灾,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全国“两会”,中美世贸谈判,香港、澳门回归,连战首访大陆等重大及突发事件采访。从事中央新闻采访十余年,多次随国家领导人赴国内外考察、访问。新闻作品多次在国内比赛中获奖,其中《总理为农民追工钱》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已发表新闻图片近万幅、文字作品约80万字。
主要作品有:纪实文学著作《奔波在战争前线》、《随访连战的日子》以及摄影集《日本人印象》。

目录
第一部分 那些年,那些事
  中国大陆第一个试管婴儿两岁
  北京最早的选美赛半路夭折
  彩票、债券、疯狂股市
  “熊猫”上公交
  秀水街的变迁
  中洋快餐初战
  “当”字招牌重现
  逝者:与大海为伴
  直击北大推倒南墙
  第一次走进举报中心
  小县城举办国际盛会
  粮票退出历史舞台
  冬天,母亲给我搬来一百斤大白菜
  当年我们的父母抢购降价货
  “火”过一把的矿泉壶
  “你也能成为气功大师!”
  电影辉煌不再
  通惠河里的鱼怎么死了?
  北京胡同的消失
  中关村天天在变
  在路上
  京九过百县
  青藏铁路奇遇记
  和志愿者挤炕头
  农民工进城
  藏羚羊假照片的悲哀
  目击:圆明园兽首在香港拍卖
  “非典”突然袭来
  灾难降临的时候
  回望传统相机离开的背影
第二部分  采访本上的大事件
  大兴安岭森林大火
  长街挥泪送小平
  香港回归的那个夜晚
  1998,特大洪水南北夹击
  国庆50周年大阅兵
  艰难的聚焦:中美世贸谈判目击记
  奔波在战争前线
  总理为农民追工钱
  亲历连战首访大陆
  汶川,汶川
  家门口的奥运会
后记

内容摘要
 把人们共同经历的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场景用笔记录下来、用镜头定格下来,让当代人去回味,给后来者以启迪,这就是记者的职责。新华社摄影记者刘卫兵给我们呈现的正是这个翻天覆地的时代之变。
刘卫兵从1989年大学毕业到新华社从事新闻采访至今整整20年。这20年正是国家改革开放持续快速发展的20年。作为一名摄影记者,他用手中的镜头和笔,记录下一个个新闻事件、一幕幕社会变迁。
书中的200多张照片,是作者20年中经历数千次采访拍摄的。有的记录了重大事件,如1997年香港回归、1998年特大水灾、2001年阿富汗战争等,有的反映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新鲜事和新变化,如中国第一个试管婴儿两岁,北京胡同的消失等。这些照片以一个个瞬间从不同侧面,折射出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的发展进步。

精彩内容
 中国大陆第一个试管婴儿两岁
如今,提起试管婴儿,人们大概习以为常。可在20年前,那绝对是件稀
罕事。
1990年,我刚到新华社甘肃分社实习锻炼不久,就亲眼看到中国大陆第一个试管婴儿过两岁生日的情景。如今,这孩子已经出落成20多岁的大姑娘,考入西安西京学院,成为一名大学生。
正值初春,沉睡了一冬的西北大地开始返青,小草从枯黄的杂草里露出头,迎接春天的到来。我们坐着老式的北京2020吉普车风尘仆仆地赶到甘肃礼县盐关镇,打听了半天,终于找到南大街一个普通的小院。
一进院,我看到一个穿着花衣服的小女孩,在院子里跑来跑去,正和大人玩耍。上前一问,这个小姑娘就是中国大陆第一个试管婴儿郑萌珠,今天是她两周岁的生日。
说实话,我当时对医学也不了解,总以为试管婴儿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和普通孩子不一样。结果上上下下仔细打量了半天,我也没看出这孩子和一般孩子有什么不一样。后来听人介绍方知,试管婴儿和普通婴儿在生理上没有什么区别。
“孩子一样,大人呢?”我转过头,又仔细观察郑萌珠的父母左长林、
郑桂珍,两个普普通通的庄稼人,看上去身体和精神都不错。在我印象中,小萌珠的母亲爱说爱笑,父亲话不多。
此时,生性活泼好动的小萌珠似乎总也闲不住,在我们追着给她照相时,她显得无拘无束,一会儿推着小车跑,一会儿又拉着父母玩耍。
听小萌珠的父母介绍,孩子八个月时就会叫爸爸妈妈,一周岁就会说一
些简单的词句,大约一岁半开始会走路,两岁就能哼唱几首简单的歌曲。镇卫生院医生告诉我们,孩子出生时体重3.9公斤、身长52厘米,两岁时体重已达到12.25公斤、身高85厘米。孩子身体和智力发育状况都挺好,也很少得病。邻居说,小萌珠长得很像她的母亲。
试管婴儿是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成果。针对一些长期不能怀孕的夫妇,科学家在实验室的试管中,让精子和卵子结合而成为受精卵,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女性子宫培育。人们形象地将这种通过辅助生殖技术生育的孩子称为“试管婴儿”。
“看到孩子出生,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提起郑萌珠两年前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出生的情景,郑桂珍显得很激动。这位长期被“不孕不育”困扰的乡村女教师,为了这一天整整等了快20年,她没想到自己这辈子还能有孩子。那一年她已经快40岁,在崇尚“早生贵子”的中国农村,这个岁数绝对属于“超龄产妇”。
20多年前,在传统观念上,人们还不大理解和接受通过试管生育孩子的做法,总觉得那样生下来的孩子有问题。可以想象,这对朴实的农村父母当时不顾世俗偏见,敢于最早站出来尝试培育试管婴儿,实在需要很大的勇气。
从1978年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在英国出生,到1988年3月10日中国大陆第一个试管婴儿诞生,北京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妇产科教授张丽珠和她的同行们仅仅用了十年时间,就追上了世界科技水平,实现了中国大陆现代医学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非常了不起。
据说郑萌珠的名字也很有寓意,“萌”是开始、萌芽的意思,隐含着
她是新中国第一个试管婴儿,“珠”是希望她像珍珠那样闪闪发光。而她诞生那年,正值中国农历的龙年,一个小小生命的诞生似乎也预示着中国有“龙抬头”的吉祥征兆。
截至目前,全世界试管婴儿人数已超过300万,每年出生的试管婴儿约20万,中国的试管婴儿也超过万人。
北京最早的选美赛半路夭折改革开放前,全国人民穿的衣服大抵只有两种颜色:国防绿、国防蓝。
放眼望去,祖国万里江山好像笼罩在一大片绿色和蓝色中。真如相声里说的,姑娘像铁姑娘,小伙儿像钢小伙儿。在那个年代,讲究吃穿是资本主义的腐朽做派。
我上中学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上开始流行卷花头、喇叭裤,看不惯的人们称之为“奇装异服”。我们班有几个男同学爱穿喇叭裤,还有些爱美的女生悄悄地把头发卷了几个波浪,他们为此经常受到老师批评。
有一天,我去学校办公室,姓张的女老师正在批评我们班上穿喇叭裤的同学,他们的家长也在场。看我进来,她满脸严肃地指着我对他们说:“你们看看,我们的好学生是什么样子!”我不好意思地低头打量自己,上衣是正正规规的国防绿,裤子是洗得发白的蓝裤子,裤脚很高,和同学那长长的拖着地的喇叭裤形成鲜明对比。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的穿着开始变了,服装的色彩样式丰富了。可按照现在年轻人的眼光看,当时人们的穿着还是挺“土”的。西服刚在国内流行时,人们穿西服也不讲究。我刚上大学的时候,母亲花了十几块钱在东安市场给我买了一件灰色的西服,穿到身上不合身,褶子也挺多。
相比而言,女士对美的追求更加迫切,穿着打扮的变化更明显。特别是到了夏天,姑娘们随风飘动的花裙子,给城市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后来随着
一首《太阳岛上》风靡全国,短裙、紧身装、太阳镜等时髦的服装和装饰开
始流行。
1988年,我在湖北实习时,在武汉东湖边的草地上看过一场业余时装表演。模特们穿的时装,不仅颜色单调,样式也比较传统保守,就连穿的袜子也是那种半长的。
到了90年代初,各种时装表演渐渐多起来。以往被视之为“腐朽、黄色”的时装表演,终于登上大雅之堂。用现在的眼光看,那时的时装表演水平并不高。可细想起来,最早登上T型舞台的姑娘,用她们的勇敢和美丽,给人们带来不少美的享受。
北京最早举办的一次选美比赛大概是在1988年,我当时正在新华社摄影部实习。一听说要举行“女子青春风采比赛”,就跑到崇文区文化馆(现在崇文门新世界商场附近)去看个究竟。
原来的文化馆就在路边,是个单独的楼房。楼里有些昏暗,经过打听,我走进里面一个不大的房间。当时屋里的人很多,显得有些拥挤,多数是年轻的女性。大家正在排队,等待报名和面试。
“到底是什么比赛?”我心里纳闷,就向身边的同行请教。
“就是选美女!”同行的话言简意赅。
“那怎么叫青春风采比赛?”我仍有些不解。同行诡秘地笑笑,悄悄告诉我,这比赛其实就是选美比赛。主办方怕有人看不惯,扣帽子、打板子,不敢公开称选美比赛,于是打擦边球改称“青春风采比赛”。
“人聪明吧!”同行补上一句。
“这种活动能报道吗?”初次接触这样的活动,我自己心里一点谱也没有。那时新闻报道的框框很多,记者不得不反复掂量“能不能采访报道”的问题。
“先采访再说。”我拿定主意,走上前和姑娘们聊天。面对我“为什
么来参加比赛”之类的生硬提问,她们明显有些紧张。有的姑娘怯生生的、
瞪着大眼睛说不出话;有的姑娘干脆躲到屋外。
“你可别把我报道出去,让家里人知道就完了!”一个学生模样的姑娘央求我。
从主办单位那里了解到,报名的女孩多数是工人、学生、幼儿园阿姨、
饭店服务员,大部分女孩都是背着单位和家人来参赛的。当时社会上对选美有很多看法,有人甚至认为这是不正当的活动,所以弄得参赛者心里挺紧张。
找来找去,我总算遇到一位年龄稍大的女孩,她比较大方,是一家工厂
的技术员。面对我的提问,她一板一眼地回答:“培养气质,锻炼素质。
”现在想起那个女孩一本正经的样子,都觉得她的回答又聪明又可爱。
此后不久,就听到消息:那次比赛进行到最后还是被“叫停”,原因不大清楚,据说是有关部门觉得举办这种比赛“不合适 ”。尽管选择了低调的运作方式,这场选美比赛还是半路夭折。
“如果比赛正常进行,我的生活可能就是另一个样子!”时隔十年之后,我认识的公关公司经理魏雪告诉我。当时她正在上大学,出于好奇也参加了比赛并入围了最后的决赛。比赛被取消后,她觉得在国内找不到更好的发展机会,便先后到日本和美国留学。学成之后,她发现国内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大,便回国创办了一家公关公司,经营业绩不错。
像魏雪这样奔赴海外留学,后来又回国创业的“海归”确实不少。他们的成长经历和时代变迁的历程始终联系在一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