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李白写给杜甫的十二封信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1.67
3.6折
¥
59.8
全新
库存76件
作者吴昕孺
出版社湖南文艺
ISBN9787572612114
出版时间2023-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9.8元
货号1202971169
上书时间2024-06-2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吴昕孺,湖南长沙人,一九六七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长诗《原野》、随笔集《心的深处有个宇宙》、少儿小说《牛本纪》、长篇小说《千年之痒》等二十余部,获新散文奖、安徽文学奖、《海外文摘》年度文学奖、新归来诗人优秀诗人奖等。现为湖南省作家协会教师作家分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湖南教育报刊集团总编辑,入选湖南省文艺人才扶持“三百工程”项目。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相见
兄弟,恭喜你入围了
第二章 出蜀
它是绝对独一无二的高峰
第三章 天人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孔子
第四章 无期
这一去很可能后会无期
第五章 长安
传奇在京城的日常生活
第六章 仙境
她是我永远的仙境,而我竟真是一个『谪仙人』
第七章 箫声咽
唐朝真的需要诗人,唐朝需要真正的诗人
第八章 将进酒
她们都是盛唐的肉身
第九章 长相忆
我们代表着我们所遭逢的一切
第十章 猛虎行
人家要辱没你,你亦必将受辱
第十一章 临歧
我第一次如此郑重而深情地称呼自己
第十二章 离散
一切都将离散,这是万物的命运
尾声
内容摘要
本书是关于李白的虚构小说,讲述了诗仙豪放不羁的一生。从少年时的成长轨迹,到与同时代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们的交游过往,再到诗歌创作的心路历程,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李白的内心世界,展现了诗人跌宕起伏的人生旅程、旖旎奔放的情感经历。书中巧妙地借用书信这一载体,带领读者跟随李白的脚步,走进浩大宏阔的诗歌王国,感受蕴藏在诗人生命中的浪漫与潇洒,以及唐朝在鼎盛时的繁华与斑斓世相。
精彩内容
出蜀
就是在去王屋山的路上,我们谈起了阴铿。你很好奇我的《蜀道难》是否受过阴铿先生的影响。我当时的回答可能让你很惊诧,不可置信,因为你默然良久,眼睛时而瞅着地上,时而望向天空,仿佛在继续寻找答案。我揪着你的耳朵,拧过你的脑袋,让你看着我:“杜二,告诉你吧,我写《蜀道难》,根本不需要受任何人影响,它也影响不到任何人。后人想模仿阴铿的《蜀道难》,想模仿刘孝威、张文琮的《蜀道难》,没有问题,发挥一下自己的聪明才智,便可手到擒来。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李白的《蜀道难》无从借鉴,更不可复制。它是绝对独一无二的高峰,我自己以后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了。”“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这句话如果把“李侯”改成“杜二”,似乎更准确。但我知道,你这样类比全无贬低我的意思。你说阴铿是你崇拜的诗人,我从你的诗稿上看得出来。
阴铿是齐梁台阁体盛行时的一个异类,他声调浏亮,出语隽永,令祖杜审言与其一脉相承,你在他身上下过功夫是合乎逻辑的。阴铿的性情亦与你相类。他跟别人喝酒,还会留意到斟酒的仆人没有酒喝,于是命人把酒和下酒菜热了送给仆人。我们都擅饮,我从来只管自己喝着过瘾,哪会把那些仆人放在眼里,但你是个心细、心软、心热之人,能做到这一点。后来“侯景之乱”爆发,阴铿被贼党活捉,眼看性命不保,几个蒙面人趁着月黑风高将他救出牢狱,为头的正是那个阴铿曾赐过酒菜的仆人。
时下虽然看上去太平无事,但边患频仍,腐败成风,贫富差别过于悬殊,社会阶层基本板结,民间暗潮涌动,朝廷歌舞升平。据说去年江东有个叫吴令光的人聚众反唐,人马不少,一度攻占温州治所永嘉郡,河南尹裴敦复、晋陵太守刘同升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击溃这股流寇。如此下去,难保没有更大的祸乱。要是哪一天,我李白被奸人抓住,杜二你可要来救我啊!呵呵,开个玩笑。你被诗折磨得太苦,瘦成个猴样,手无缚鸡之力。你放心,要是有人抓了你,我一定拍马赶到,用水心剑斩其首,饮其血。
所以,风格和性格都不一样,我不会去学阴铿,而是更欣赏鲍照。有段时间,我对鲍照简直是亦步亦趋。他写《拟行路难》,我就写《行路难》;他写《代夜坐吟》,我写《夜坐吟》;他写《代出自蓟北门行》,我写《出自蓟北门行》……他的乐府诗浑朴、苍远,句式参差,皆为我所喜。
你写诗周正严谨,诗才远在阴铿之上,一首《望岳》即可秒杀他,但要注意创新。比如,联句不一定非得对偶,句式不一定非要整齐,开头最好能出其不意。比如,“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草,冬枯春荣;日,夜没晨出。古今多少诗人写过,但鲍照在前面加了三个字“君不见”,就化腐朽为神奇,客观上增强了时光流逝的紧迫感,主观上增强了诗人的主体意识。“君”,你固然可以理解为诗人在和某人说话,我却认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诗人自己,是诗人在和自己说话。这样,仿佛诗人也参与了草的枯荣、日的出没,实际上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参与,只是我们习惯于作为旁观者来抒怀,而浑然不觉我们身体内部那野草和太阳的四季更替、昼夜轮回。
“君不见”其实际意义是“我们一定要看见”,如果我们以前没有看见,那现在也一定要看见,要看清我们作为变化的主体,无论进与退、荣或枯,都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一滴水在江河中,被动地随波逐流与主动地扬波击浪,别人看好像没什么区别,但在那滴水的内心里,是截然不同的景致,有着完全不一样的力量。
“君不见”是鲍照的发明,就像“噫吁嚱,危乎高哉”是我李白的发明。我特别喜欢鲍照这个发明,少时曾模仿鲍照,以“君不见”开头,陆陆续续写了十余首《行路难》,但始终找不到感觉,为模仿而模仿,写得牵强、生硬,读起来像驾着一匹用纱线做缰绳的马,一扯就断。我一不做,二不休,把那些作品烧了个干干净净。去年从长安出来,想起两次“西漂”的种种经历,不禁百感交集,我骑在御赐的五花马上写了三首《行路难》,没用一个“君不见”。
还记得开元二十年,我出长安,从黄河浮舟而下,第一次到梁宋访古,在梁园写了《梁园吟》。大约憋屈得太久,豪饮三杯,一气呵成: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
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
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
…………那年冬天我在洛阳龙门,住在奉先寺里。那是一座破庙,荒山野岭,断垣残壁,堪堪容身。
晚上,寒风大作,要把整座庙都抹掉似的。无酒,无月,无友,蜷缩在方丈室墙角,几近绝望地面对自身,面对宇宙。我感觉生命的气息正从身上慢慢消隐,我似乎在变成一块石头,失去了动力和知觉。幻梦中,我白天在龙门石窟看到的那些佛像,一幅幅嵌入我这座“石龛”里:饱经忧患却拈花微笑的迦叶,面如满月、眼如青莲的阿难,表情矜持、英武劲健的天王;特别是释迦牟尼的报身佛卢舍那,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如水波荡漾,妙相庄严,圆融自在。当卢舍那大佛与我的“石龛”合二为一时,蓦地,我通体散发光明,将寺庙照得透亮。我站起来,像一尊菩萨,像一尊神。我不再感到寒冷、饥饿、孤独、绝望。这时的我,比任何时候都要清醒,我的不凡,我的使命,不是那些伧夫俗客所能够剥夺的。殷朝的泥瓦匠傅说、秦代的猎人李斯都能当上宰相,朝歌屠叟姜尚八十岁才出山,高阳酒徒郦食其落魄多年才碰到汉高祖,我区区三十冒头,正是兄弟你现在的年纪……陡然间,我激情澎湃,热血喷涌,随手捡起一块条石,蘸着黄泥,在奉先寺墙上写了一首《梁甫吟》,两次用上了“君不见”: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这两处我用得比较满意,所以保留了下来,但在最后定稿的时候,我在篇首加了一句:“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因为我觉得,真正要写一首以“君不见”开头的满意的作品,还有待时日。
好吧,回到《蜀道难》上来。你问我,这首诗是什么时候写的。我要你猜。你说,应该是出蜀前后的作品。这下轮到我吃惊了。很多诗友问过我同样的问题,我要他们猜,他们都认为是我在长安时写的。
我第一次去长安,很少写诗,基本上是拿着过去写的一些诗文(包括《蜀道难》)到处拜码头;二进长安,写的大多是逢场作戏的应景和游玩之作。《蜀道难》这样不世出的高端作品,在声色犬马、冠盖如云的长安城,是断断写不出来的。
你难以想象我对川蜀的感情,一如你难以想象我对父母的感情,但自从我离开父母、离开川蜀后,至今没有再回去过。我就像一个冷血动物,在外面游啊,荡啊,干谒未成,功业无果。闲云都知道不离开天空,野鹤都知道日暮归巢,我却再未看过我亲爱的川蜀山水一眼,更不知道父母是否还活在世上。《蜀道难》是蜀地的史诗,也是我李白一个人的史诗。杜二,这话说起来就长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