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为什么对年轻人冷酷无情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8.7
3.8折
¥
49
全新
库存45件
作者山田昌弘
出版社上海教育
ISBN9787572019845
出版时间2023-06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其他
定价49元
货号1202930846
上书时间2024-06-2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山田昌弘,日本著名社会学家。现为中央大学文学部教授,历任内阁府男女共同参画会议专门委员、东京都社会福祉审议会委员等公职。擅长从社会学的角度剖析亲子、夫妻和恋人等社会关系。他着眼于1990年代末急剧变化的日本社会,将大部分日本年轻人失去希望的社会状况命名为“希望格差社会”,成为“格差社会论”的先行者;也是“婚活”(一切以结婚为目的的活动)这一流行语的创造者。主要著作有《少子社会》《希望格差社会》《新平等社会》《婚活时代》《家庭难民》等。
译者李燕,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讲师,日本北海学园大学访问学者。
目录
序章 对年轻人冷酷无情的社会,对孩子关怀备至的父母:由普遍“啃老”引发的日本社会阶层分化
第一章 年轻人面临的“下流社会”有多恐怖
· 生活水平不如父母一代——“下流社会”的到来
· 求职活动以外别无选择的学生——大学“高中化”问题日益显著
· “三振出局者”的茧居生活——如何安置司法考试落榜者
· 求职、相亲与新司法考试——各种风险铸就年轻人的沉重枷锁
· 学生们如何看待求职活动——追求舒适工作环境的理由
· 阻碍结婚的因素数不胜数——结婚意愿高涨也无法阻挡不婚趋势
· 为何年轻人找不到人恋爱——有必要对男女交往不活跃现象提供协助
· 投机化的教育——学历按性价比分级
第二章 家庭结构变迁,产生了新的弱势群体
· 解读家庭结构的变化——从宠物家人化到单身寄生族
· 贩卖认同的市场——情感体验产业的可能性
· 断绝亲人关系这一选择的普及——近代家庭观念的崩塌
· 家庭的个人化——放弃家庭的自由
· 家庭构成出现差距的时代——单身寄生族的末路
第三章 扭曲的年金制度扩大了老龄社会的差距
· 落后的年金制度——年金积分制的导入
· 境遇两极分化的子女扩大了其父母退休后生活的差距——高龄弱势群体该何去何从
第四章 日本经济无法逆转的停滞、衰退
· 不再踏出国门的年轻男性——草食化的年轻人能担负起日本的未来吗?
· 去了海外才发觉日本的停滞——存在感变弱成为反面教材的日本
· 不用钱的日本男性——零用钱制是导致消费停滞的一个原因吗?
· 结婚难的日本男性——从国际婚姻趋势窥见其经济地位低下
· 日本经济停滞的真正原因——女性不活跃的国家通常财政赤字更严重
· 成熟社会的最终走向——向往“虚构”而故步自封的日本
· 后福特主义时代的工作方式和家庭形态——为何穷忙族大量出现
第五章 为了日本的复兴:从家庭社会学的角度提议
· 国会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重申育儿补贴的必要性
· 对老年人温柔,对在职一代冷漠的日本政治——育儿一代更受冷遇,少子化陷入恶性循环
· 遏制少子化的有效对策——取消冠夫姓制度(推动夫妇别姓)
· 女性工作,经济就会好转——双职工夫妻有助于扩大内需
· 新加坡飞速发展的原因——通过与优秀的外国人竞争以增强国力
· 日本是流行文化的国度?——日本动漫、偶像的影响力
· 对始终“迎合数字”的政治有异议——牺牲年轻人再建财政有何意义?
终章 在“意外”频发的时代,国家必须做什么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不婚化、少子化、失业、啃老、穷忙……日本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都与年轻人的生存困境有关。当一个社会中代表着活力与希望的年轻人普遍陷入生存的困境,原因一定不在他们身上,而是他们所生存的社会和相关的制度产生了问题,这是任何个体都无力反抗的沉重枷锁。在本书中,著名社会学家山田昌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了当今日本社会年轻人的生存困境、背后的原因,以及衍生的各种问题,最后针对如何应对这些困境和问题,从家庭社会学角度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精彩内容
“对年轻人冷酷无情的社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十分具有煽动性的标题,因为它会使人产生日本社会重视老年人而轻视年轻人,从而挑起世代对立的印象。概观日本的社会制度、政策、行业惯例等,处处都对年轻人相对严苛而对老年人相对宽松。
然而我想强调的是,与“对年轻人冷酷无情的社会”相对的是“对孩子关怀备至的父母”这一社会现实。无论是政府,还是一般人,都具有两面性——对(自己孩子以外的)孩子或年轻人严厉,而对于自己的子女,不只在孩提时代,即便孩子已经成年,父母依然呵护备至。
如今,年轻人的经济实力不断被削弱。更准确地说,他们中间出现了贫富分化,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对于这一群体,日本政府和社会的态度非常冷漠。与此相对,父母则对他们非常关切,或不如说,正因为社会对他们太冷漠,父母才不得不表现得体贴一些。
社会和家庭之间的鸿沟凸显了日本社会的特征。长此以往,还会导致年轻人中的阶层固化,引起各种社会问题。甚至可以预见,日本将演变为阶级社会。
年轻人曾为强势群体的时代“社会冷酷无情,父母关怀备至”这一现象之所以成为社会问题,诚如放送大学教授宫本道子女士所指出,是因为年轻人开始变成经济上的弱势群体(宫本道子,《年轻人沦为“社会弱势群体”》,洋泉社)。关于这一点,让我们回顾一下战后日本年轻人的生存状态。
战后,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期到1990年前后,年轻人(指生于“二战”时期至20世纪60年代的人)尚被视为强势群体。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发展期,相对于父母长期务农或从事小规模个体经营等生产效率较低的工作,刚从学校毕业的应届生大多能轻易进入生产效率较高的工业、服务业等企业,成为正式职员,他们的收入普遍比父母高。
毕业后去大城市或者建有工厂的城镇就业的年轻人被称作“金蛋”,颇受企业重视。为减轻员工的经济负担,企业通常配备宿舍或员工住宅。因此,一般在大城市工作的子女都会给老家的父母寄生活费。男性毕业后成为正式职员,享受日本企业终身雇佣的福利,按照论资排辈的惯例,升迁指日可待,可以不依靠父母就早早地娶妻生子。同时,大多数女性也可以和被聘为正式职员的男性结婚,专心操持家务,相夫教子。
于是,社会福利政策就围绕如何保障老年人的生活,特别是如何让老年人不依赖子女而安度晚年等问题加以设计。具体表现在扶持收入不稳定的小本经营个体户,建立完善的年金制度、护理保险制度等。另一方面,与之相对的、被视为强势群体的年轻人就被忽视了。或者说,年轻人即便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也无碍。年轻男性能轻易地被雇为正式职员,年轻女性则能找到经济实力较强的男性结婚,因此无论父母、政府还是社会都无须支援他们。
虽然当时也有毕业后找不到固定工作的年轻人和不结婚的女性,但社会普遍认为是由于其自身存在一些“特殊理由”。这些理由大致分为两类:能找到安稳的工作却并未从事固定工作,能稳步踏入婚姻生活却坚持独身主义的;出于患病等“情非得已”的原因而无法就业或结婚的。
社会将前者视作其个人的任性妄为而置之不理,这一群体即便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也无后顾之忧,反之这也正是他们可以任性地不找固定工作、不结婚的理由;后者则普遍得到同情,政府会以低保等福利政策给予帮助。
问题在于,还存在一群既不是“任性妄为”,也没有“情非得已”的年轻人。他们找不到固定工作,也找不到拥有固定工作的结婚对象。这一群体大量涌现,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
年轻人的阶层分化随着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工作、结婚的年轻人步入中年,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父母时,父母和子女两代人之间的经济实力正在悄然发生着逆转。
得益于日本职场惯行的年功序列制,已经在企业工作多年的中老年男性薪资不断增加,并以购置房产等形式顺利完成了固定资产的积累。年金制度亦相对完备,退休后也能享受富足生活的高龄人群正在不断增加。例如,社会金融资产的六成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所持有。
时代在变化,不仅雇佣环境对中老年人有利,力图使身在职场或已经退休的人能够安心过上富足生活的各项社会制度也已经非常完备。
与此同时,年轻人的经济状况却相对恶化。特别是第二次婴儿潮一代(指1971—1974年出生的人)在大学毕业时,适逢泡沫经济崩盘,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事实。随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日本的雇佣制度出现了松动。在此浪潮中,应届生无法以正式职员身份就职,或入职后随即离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被迫以兼职或劳务派遣等非正式雇佣形式参与工作。现在,在24岁以下的职场年轻人中,男性非正式雇佣率为42%,女性为52%。
这一统计数据代表两个事实。其一,年轻人中已经出现阶层分化。如今,作为正式职员(包括正式公务员)拥有稳定收入的年轻人依然存在——同样,也存在如愿找到正式职员丈夫,过着安定生活的年轻女性。其二,无法找到固定工作的年轻男性和希望嫁给有稳定工作的男性却梦想落空的年轻女性,其人数正在悄然增长。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