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致胜(如何成为一个很有想法的人)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6.14
5.4折
¥
48
全新
仅1件
作者黄仁杰|责编:李涛
出版社金城
ISBN9787515519166
出版时间2020-03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8元
货号1202044361
上书时间2024-06-2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黄仁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教育心理学导师,心理学博士生导师,个人经验萃取专家,中华两岸文化交流促进会秘书长。专注于心理学、教育和经验萃取等研究领域,在创新思维实践、家庭教育、生命教育等方面取得较大成果。
目录
第一章 观察的个性决定信息的独特性
1.别人看得到,你为什么看不到
2.先看“是什么”,再想“怎么做”
3.从需求出发,确定有效的决策原材料
4.有效搜集,找出主要变量
5.将信息与心智模式相联
6.分类是全面思考的天线
7.依据周围信息,提升分析能力
第二章 想创新?想个性?你必须深入理解
1.“有想法”是因为“真的搞懂了”
2.“自以为是”会带来的偏颇观点
3.你是在给出事实,还是给出判断
4.“理解”的标志是给出了“根据”
5.警惕那些“被省略的信息”
6.找出并搞懂关键的专业用词
7.将事件用自己的方式说清楚
第三章 深度思考的七大路径
1.我的目标是什么
2.剔除干扰性因素
3.放下规则,事情会有不同吗
4.确定问题核心,激活高效分析
5.盘点你知道的,更要盘点你不知道的
6.找出“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7.权衡利弊,让意见与现实相联
第四章 运用“元问题解决者”视角
1.元问题是一切问题的根本
2.摆脱因果关系,进行系统化思考
3.确定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4.澄清问题后,展开有效分解
5.判断→排序→解决
6.复盘,确定最有可能成功的问题走向
7.从利益角度出发,在数据里找根源
第五章 创新思维算法,提炼意想不到的见解
1.“有想法”最大的门槛是开始“想”
2.“舰队无法越过山岭”?反常识带来新思维
3.别主动给沟通“贴标签”
4.对比最能产生新观点
5.从其他领域获得意外启发
6.找到对方的真实想法
第六章 用意识流强化“你”的意见
1.让所见所闻滋养个人想法
2.80 %客观+20%主观=自我积极意见
3.用背景给自己背书
4.有经验、有细节、有评论,才有独立意见
5.好观点需要自掏腰包
6.解决“无个性”的致命缺陷
第七章 立足有效输出,开口就有好观点
1.表达就像做造型,要学会重点搭配
2.逻辑能让你表现出有条理的一面
3.告别“没问题”,大胆表达想法
内容摘要
本书旨在指导读者打开思考的局限,从而学会“思考”,进而指引自己的工作方向。在一个“言值”左右前途的时代里,若无法言之有物,不能展示独特观点,个人能见度必然大大降低。本书向读者表明:没有深度思考,便无法触及问题的本质。
本书以真实有趣的事件、拿来即用的深度思考,便无法触及问题的本质。
本书以真实有趣的事件、拿来即用的方法为基础,展示了在工作与生活中如何深化思维路径、创新观察视角、
严谨言语逻辑,指明了独特观点的诞生与使用过程。阅读本书,可帮助读者摆脱言语平庸的困扰、塑造有深度的观
点与职业形象。
主编推荐
精彩内容
1.别人看得到,你为什么看不到在谈观察的重要性以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丙吉为西汉名臣,因拥立汉宣帝有功,而被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一次他外出巡游,看到田头一群人在因为琐事打架,停下来看的时候,又发现田头的几头耕牛无精打采卧在地上。
他询问养牛人,为什么牛这样没有精神。对方回答,它们已经好几个时辰没有喝水了,因此,口渴得走不动路。
对于群殴事件,丙吉并未过问,但对耕牛口渴事件,他却询问得极其详细,并立即回到衙门处理。
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
一般人可能会去解决群殴事件:一来,这件事情参与者多,而且当日势头猛烈;二来,与牛相比,人的兴趣肯定在于人事。
但为什么丙吉会更关注耕牛?
他有自己的理由:百姓打群架,治安的官吏管理就行了,像这种群体性斗殴事件频繁发生,并不会产生多么严重的后果;但是,耕牛在播种时期却没有水喝,以至于没有力气去耕田,则说明此时气候异常,水源供应不足——在大旱之季水源供应不足,可能会导致颗粒无收,这可是会动摇国体的大事件!
看到这里,我们便可以理解,为何丙吉会格外关注耕牛口渴。
现实生活中,这种观察入微、看到重要信息的能力着
实可贵:它会通过全面化你的思考,帮助你发现习以为常的问题。不过,想要获得这种能够看到事物的能力并不容易,需要你拥有丰富的相关经验,并由此建立起有效的心智模式。
看到源于脑中原有此模式“看”是我们从事物获得信息的方法,而通常情况下,人们普遍认为,想要从一个事物得到更多信息,最重要
的是要更认真、更仔细、更用心地去看。也正是出于这一
理由,我们会误以为那些能够在同样的信息面前看到事物本质的人,是因为他们看得更用心、更认真。
当然,有人将之简单地归纳为“观察力强”——那些能够看出事物深层结构的人,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具备极强的观察力。
可事实上,这个世界并不存在通用意义上的“观察力”,并没有人能够在所有事情上都表现出高观察力。如果一定要说某人具备极强观察力,也往往是针对某一模式而言。
在一次与出版社编辑面对面交流时,负责编辑接过我的书稿看了也就几秒钟,便找出了好几处格式不符合出版规范的地方——要么是字体不一致,要么是标点符号并非中文格式。
“为什么你能看出来?我已经很认真地看了好几遍,都没看出来。”我问他。
“工作干得久了,自然能一眼发现问题。”编辑笑着
告诉我。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