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2.48 3.3折 ¥ 6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李慧琴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ISBN9787549635702
出版时间2021-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1202705063
上书时间2024-06-27
绪言
教育发展到今天,许多问题有待于我们去做具有时代特点的探讨。现代学校管理,也在许多方面需要我们面对诸多挑战。中国教育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伟大实践中,在全球教育改革的澎湃大潮中,如何建构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管理体系与机制,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学校管理者应该倾心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关系到教育的百年大计。
一、 从国家治理联想学校治理
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思想中,蕴含着不少形象而经典的比喻,如将治国理政比作驾车,便是其中之一。“御”作为古代“六艺”之一,古往今来都是一项普及性较强的技能,以驾车喻治国,形象、生动且贴切,可以通俗易懂地表达政治寄托或者宣扬政治治理思想,也可以使人们从中明白治国理政的许多道理。以驾车论治国,广见于先秦两汉典籍,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灿烂篇章。
随着历史发展的进程,驾车已经从早期的以贵族阶层为主逐渐普及到了平民大众。通晓驾车之术,从中参悟为人、治国之道,并积极身体力行,乃是上述比喻教给我们的深刻道理。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中,把握好手中的“方向盘”,让个人价值的提升与国家的发展血肉相连,励精图治,行稳致远,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神圣的目标和永恒的追求。
(一) 国家治理——“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理国家,掌理政务,是一国首脑的重要职责。古今中外关于治国理政的探索和实践一直没有停止过。我国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年,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在其《淮南子·氾论训》中有言:“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这句话的意思是: 治理国家有不变的法则,但根本的是让人民获利;政治教化也有固定的模式,但紧要的是让政令畅通无阻。可以认为,这是从大方向、大原则上论述了治国理政的内涵和要义。
如果要问中华民族独有的治国理政经验是什么,那么,早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春秋晚期,中国古代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老子(老聃,即李耳)在其传世哲学作品《道德经》第六十章中说过的:“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怎么会把“治大国”与“烹小鲜”联系起来的呢?据考证,这是有典故的: 商汤时期,商汤向臣子伊尹询问饭菜的事,于是伊尹建言,其大意为: 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作料才行;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商汤听了,很受启发,遂重用伊尹。从此,历朝历代有作为的执政者,无不从“治大国若烹小鲜”中汲取治国理政的营养。
如何理解“治大国若烹小鲜”?鲜,本意是味美的食物,也指鱼虾;“治大国若烹小鲜”,基本的意思是: 治理大国、管理团队,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只要掌握规律,就可以驾轻就熟。
至于掌握什么规律?如何去掌握?这需要因人而论,因事而异,因势而为,因地制宜,不能刻意死板,不能千篇一律。按照通常的理解,所谓掌握规律,即依据客观需求而不是依据某某人的臆想或好恶去采取行动。换言之,主观诉求不能左右客观需求。比方说,你很喜欢吃辣的,但不能用麻辣口味来招待所有的人,毕竟有人喜欢吃清淡的,也有人喜欢五香的。调和五味需要作料,治理天下,需要依据。只有用“大道”(规律)来治理天下,规范自身,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所有人的本质需求,各种力量相安无事,天地万物井然有序,世间众生和谐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治国理政”之道日益成为国家领导者极为关注的根本大计,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课题。毫无疑问,“治”“理”问题也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认真面对并慎重思考的重大命题。
2013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表示,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烹小鲜”,为讲究的是拿捏分寸,掌握火候;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
怎样才能掌握“烹小鲜”的本领?习近平主席讲得很明白: 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只要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这是每个领导干部的“硬功夫”。
习近平主席引用“治大国若烹小鲜”来表明自己的治国理念,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他执政思想的影响。事实上,除了“治大国若烹小鲜”,习近平主席的很多治国理念,都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并紧密结合当前的现实情况,赋予其新的意义,既让中国的社会发展实践从中华传统文化中获取正能量,又反过来使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在新的实践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习近平主席在各种场合大量引用中华传统文化典籍的经典名句,也是在向国内外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非凡魅力,激发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关注。
(二) 学校治理——校长作为引航员
由国家治理联想到学校治理,我感到,“治大国若烹小鲜”,也同样为我们提供了学校运筹的大智慧。
学校之“治”、教育之“理”,是每一个校长都要反复探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领导管理一个国家与领导管理一所学校,两者完全不是一个量级,不可同日而语,但其中一些基本道理是相通的。由此及彼,见微知著,让我们很自然地从“治国”想到了“治校”。比照刘安的思路,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么说: 治校有常,而育人为本;为教有经,而循道为上。循,即遵循,道,是指人的发展规律、认知规律,以及教育本身的客观规律。
站在一校之长的角度,我常常在想: 政府将一所学校交给你,代表了国家的重托、人民的信任,责任何其重大?!打一个比方,犹如远洋公司将一艘巨轮托付与你,从此,你必须面对一望无际的茫茫大海,把握巨轮的航向;应对层出不穷的各种可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执行公司下达的每一项决策,完成每一次航行使命;带领全体船员职工,创造足以自豪的工作业绩。
所有这些,都意味着: 校长,就是引航员、责任人、行进者!
治校,也要有“若烹小鲜”般的境界和智慧,自信而不失谨慎、从容而不失精细,掌握规律,驾驭形势。作为引航员,校长要指挥航船避开暗礁险滩,冲破惊涛骇浪,平安前行;作为责任人,校长要带领大家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完成肩负的使命;作为行进者,校长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与全体师生员工携手共进,直至抵达目的地。
以“若烹小鲜”的心态办培养人的大事,这是学校治理策略的灵性之所在,也是校长生命价值的生动体现。世间万象、人间百态,都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到学校这个小社会中来;学校的潮起潮落、云卷云舒,也会直接或间接地投射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这就是“治国”与“治校”的内在联系。在日常工作中,学校治理也须增强“若烹小鲜”的意识,思想上不可粗心大意,行动上不可粗枝大叶,有时候还需要有一点“临深履薄”的谨慎,如校园安全、饮食卫生、疫情防控,以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
本书为风范中学校长李惠琴个人教育管理专著。学校教育从管理走向治理,是教育发展的时代需求。它要求学校管理者更新管理理念,提升教育素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确立学生培养目标,重视教育教学研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育先进的学校文化,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本书着重从教育治理的角度,就上述诸方面谈作者的思考与感悟,介绍作者学校管理的实践和经验。在结构上,“绪言”总领全书,“悟”、“行”兼顾;前五章以“感悟”为主,“悟”中有“行”;后五章以“践行”为主,“行”中有“悟”。
本书力求实践性、学术性、可读性三者兼容,既可供一线校长从事学校管理工作时参考,又可为教育研究者特别是教育管理研究人员提供写实性的手资料,也可供中小学教师工作之余“碎片化”阅读。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