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内心的冲突
  • 我们内心的冲突
  • 我们内心的冲突
  • 我们内心的冲突
  • 我们内心的冲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我们内心的冲突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4.57 4.5折 55 全新

库存50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卡伦·霍妮|责编:丁小卉|译者:过忻毅

出版社江苏文艺

ISBN9787559469977

出版时间2023-03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55元

货号1202831239

上书时间2024-06-22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卡伦·霍妮(KarenHorney,1885-1952),美国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新弗洛伊德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她是社会心理学的先驱之一,也是女性心理学开拓者,被公认为是与阿德勒、荣格、弗洛姆等齐名的心理学大师。
卡伦·霍妮接受了正统的精神分析培训,但其思想后来却与正统弗洛伊德理论产生了分歧。她反对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认为社会文化,尤其是人际关系对人的心理有着重大影响,本书即是她学术理论成熟时期的代表作。
代表作:《我们内心的冲突》《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精神分析的新方向》《自我分析》《女性心理学:1922—1937》等。
译者简介:过忻毅,英语译者,长期关注心理学领域。现从事涉外经济工作。

目录
看见内心的冲突,已经是一种成长(李松蔚)
我们内心的冲突:从防御到疗愈(李孟潮)
前 言
导 论
第一部分
神经症冲突及解决冲突的尝试
第一章 神经症冲突之苦
……
卡伦·霍妮—一位大师级女心理学家的一生
霍妮著作列表

内容摘要
《我们内心的冲突》初版于1945年,是美国心理学大师卡伦?霍妮的代表作。
卡伦·霍妮指出,所有负面情绪——绝望、抑郁、痛苦、焦虑……都源于我们内心冲突,可以被分析、理解、治愈。
觉得自己很失败,老是对自己失望怎么办?
霍妮:“这样的人塑造出一个理想化形象,相信自己就是这样,或者认为自己能够这样、应该是这样。理想化形象越不切实际,患者就越脆弱,也越渴望来自外部的肯定与认可。一旦发现真实的自己与理想化形象相比实在可鄙,就会自轻自贱。”读客版《我们内心的冲突》,特邀李松蔚导读推荐,李孟潮全书伴读,为读者解析创作背景、厘清重要概念、勘误过时观点、分享阅读体验,伴读者从头读到尾!
翻开本书,直面内心的冲突,走出负面情绪!

精彩内容
分析屈从型人格时,我们发现有多种多样的攻击性倾向被严重压抑。与表面的过度关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意外发现,他们对他人漠不关心,藐视他人,有意无意地依附他人、利用他人的倾向,控制、操纵他人的欲望,总想胜人一筹或者成功复仇的想法。当然,被压抑的驱动力在种类和力度上各不相同。这些部分是对先前与人相处时不幸经历的反应。例如,一份病史显示,五岁或八岁前,患者性格易怒,随后则变得一团和气。但受成年经历的影响,其攻击性倾向也会有所强化,并日益膨胀,因为多种因素让他心中不断产生敌意。此刻深入探讨这些未免离题太远。我们可以说,自我磨灭和“善良品格”换来的是别人的利用与践踏。进一步讲,依赖他人使得患者心理上特别脆弱,反过来,一旦他对情感与赞许的过度渴求得不到满足,这种脆弱又会使他觉得被抛弃、被拒绝、被羞辱。 我所说的所有这些感受、驱动力、心态被“压抑”,借用的是弗洛伊德的定义,指的是个人不只对此一无所知,而且执着于对此一无所知,为此焦虑不已、时刻保持警惕,严防对自己或者对别人露出一点蛛丝马迹。这样,每种压抑都不禁让我们想问:患者压抑内心某种力量能得到什么好处?在屈从型人格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回答。其中大多数人,我们要到后面讨论理想化形象与施虐倾向时才能理解。现在我们能明白的是,敌意的感知和表达,会威胁到患者喜欢他人并被人喜欢的需求。此外,任何攻击性的或自我肯定的行为,在他看来都显得自私。他会主动谴责这种行为,并觉得其他人也会。于是他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因为他的自尊太依赖于他人的认可了。 压抑所有自主性、报复性、扩张性的感受与冲动,还有另一个功能。这是神经症患者为了消弭冲突,获得内心统一性、协调感、完整感而做出的诸多尝试之一。我们对内心协调性的渴求并不神秘,而是受生活中现实必要性的驱使——人不能被不断向两个相反方向同时驱动——也受到不断膨胀,以至于变得极大的恐惧所驱使,害怕自己内心撕裂。以一种倾向为主导,掩盖其他所有矛盾因素,是无意识中组建人格的一种尝试。这是患者为避免神经症冲突而使用的几种主要方法之一。 所以,目前我们已经发现了严控攻击性冲动的两重意义:若不如此,患者的整个生活方式就会受到威胁,其内心刻意营造的伪统一性也将灰飞烟灭。攻击性倾向的破坏性越强,就越有必要严格对其加以排斥。这个人会往后退缩,绝不显得想谋私利,绝不回绝他人,始终与人为善,始终不出风头,诸如此类。换言之,服从、讨好的倾向得到强化。这些倾向的强迫性增强了,而随意性削弱了。
自然,所有这些无意识的努力并不能通过压抑冲动来阻止其自我巩固或者发挥影响。但是这些冲动确实融入了人格结构。患者会以“他太可怜了”为理由提出要求,或者会以“关爱”为伪装隐蔽地支配他人。被压抑的敌意积累起来,也会有或大或小的爆发,从偶尔上火到大发雷霆都有可能。这些爆发,虽然与患者整体温和有礼的形象格格不入,但在患者自身看来却理直气壮。从患者的角度来看,他也完全正确。他不知道自己对他人的要求非分且自我,不禁时而觉得别人待他不公,让他忍无可忍。最终,等到被压抑的敌意与盲目的怒火一拍即合,各种功能性混乱便随之产生,如头痛、胃痛等。 屈从型人格的特征大部分有着双重动机。比如,若患者放低身段,那他是为了避免与他人发生摩擦,从而与人和谐相处;但同时这也是一种手段,用来抹去求胜欲的一切痕迹。他忍受别人的利用时,是在表现自己的顺从与“善良”,但也可能回避了内心剥削他人的欲望。要想克服神经症性屈从,就要以妥当的顺序将冲突两方面反复琢磨透。已出版的保守精神分析著作有时会给我们留下这样的印象:“释放攻击性”是精神分析疗法的核心。这种方法对神经症心理结构的复杂性缺乏理解,对多样性的理解更是如此。这种方法只有针对讨论的特定类型才有效,即便如此,效果也是有限的。 释放攻击性倾向确实让人自由,但如果为“解放”而“解放”,那就很可能损害个人的成长。此后,要想最终构建完整的人格,就必须充分研究、解决冲突。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