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爱(如何获取安全感得到肯定和认同)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1.04
2.6折
¥
42
全新
库存32件
作者罗伯特·纳伯格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41607
出版时间2019-1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2元
货号1201977727
上书时间2024-06-2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法]罗伯特·纳伯格(Robert Neuburger):法国知名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心理分析师、家庭治疗师,目前在巴黎和瑞士执业。
目录
序
活着与存在
第一章
如何自主建构存在感
第二章
存在
第三章
存在感的丧失
第四章
崇高与绝望
第五章
我们能够实现自我存在吗?
第六章
“抑郁”:无力的愤怒
第七章
重回人世:“仁慈的好奇心”
结语
人最私密最脆弱的情感
内容摘要
全球存在主义心理学研究专家年度力作,耶鲁大学推荐必读。
缺爱的人的典型表现:1.做事前,会想别人的反应,做事时,会主动迎合他人的期待;2.容易动摇自己的原则,可能自己已经非常不愉快了,但不会表现出来;3.希望自己得到认同和存在感;4.不懂得拒绝。
本书从存在主义心理学角度,解释了现代人的“缺爱”其实是存在感的缺失,指出我们没有安全感、极度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同的原因,帮助我们重新定义存在的意义和自我价值,找到自己的闪光点,骄傲自信地活下去。
精彩内容
出生与存在从我们降生到人世间,甚至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人性化的过程便开始了。推动这一过程的要素有两个。其中一个要素,很显然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或者是与一个担任母亲角色的人的关系。她与我们说话、注视我们、怀抱我们、喂养我们、抚摸我们、爱我们。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史毕兹(ReneSpitz)通过一个事例证明了这一点。二战期间,伦敦的一些婴儿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被安排离开城市,被迫与母亲分离,而这些婴儿随后全部死去。
另一个推动孩子人性化过程的要素也非常重要,即群体接纳。首个群体是家族,孩子被家族接纳并认可。要知道,第一眼看孩子的目光是非常重要的。“她长得像她的姑姑。”“他和他爸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他的鼻子像爷爷。”这些话并不是无足轻重的,它们可以理解为一个孩子被纳人群体的一个仪式。这也就意味着,孩子会在这个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家族对孩子的存在负有责任。
另一个关键的仪式是给孩子取名字:家人给孩子取一
个名字,有时还会取两个。现在父母通常会给孩子取一个心仪的名字,用作日常称呼,同时还会取一个小名,这个名字大多是父母或长辈对孩子的爱称。还有一个重要的仪式是到市政府办理新生儿登记手续,如此一来,孩子就拥有了市民身份和国籍。另外,还有一些带有宗教色彩的仪式也可以作为存在的补充证明。
所有这些仪式都是为了让我们从出生起就与一些群体联系起来,而这些群体会赋予我们一个身份。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鲍里斯·西瑞尼克(BorisCyrulnik)通过观察证实了这一阶段的重要性。鲍里斯发现,在罗马尼亚的几所孤儿院中,一些孩子虽然有固定的人照看,被给予关怀和温暖,但他们没有被群体接纳。人类化的过程中缺少这一环节,这些孩子在精神上也就无法健康成长。
因此,孩子之所以成为人、之所以得以存在,主要是因为孩子与他人建立的关系:与母亲的关系,与身边其他人的关系,以及与家族或社会群体建立的关系,等等。在父母的目光下,在社会的支持下,我们得以存在,或者更准确地说,我们学着存在。如何定义关系和归属?
关系就像是一个交换:我在他人眼中存在,他人在我眼中存在。而当我在他人眼中不再存在,仿佛透明的一样时,痛苦便随之而至。关系是建立在两个人之间的一种情感纽带。
但对于存在而言,仅仅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不够
,还需要这些关系建立在群体之上。
归属于一个群体意味着与一些人有共同的价值观、信仰、目的或利益,而正是这些实质的或精神上的共同点促成了群体的建立。这种群体归属的作用之一是让成员团结一致、忠于集体。
这是一个身份的世界。每个人的存在都建立在双重网络之上——人际关系网和群体网。一面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一面是个人对群体的投入。
存在感
A人际关系B归属关系人际关系连接的是两个个体。
归属关系意味着一个群体中的所有成员都归属于同一
个圈于。
这两种关系网既有所不同,又互为补充。有些人际关系是独立于归属圈子之外的,例如恋爱关系,而有些归属关系也可以存在于没有建立人际关系的个体之间,工会或行业协会便是如此。
但若想人际关系顺利发展,似乎就需要将这段关系同时置于归属群体之中,建立起归属关系,而其中最重要的群体便是家族。
同样的,一段稳固的令人有归属感的群体归属关系需
要其中至少两名个体建立人际关系。总之,我们需要这两种关系(人际关系和归属关系)来感知自身的存在。P3-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