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大学中庸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8.06
3.9折
¥
46.9
全新
库存25件
作者华杉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总社
ISBN9787532169054
出版时间2019-01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46.9元
货号1201847039
上书时间2024-06-2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华杉,上海华与华营销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大陆最成功的创意人。生于1971年,现居上海。自幼熟读经史,兵书战策、儒学经典烂熟于心,又广泛涉猎西方哲学,融会贯通,观点自成一家。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平装版上市八个月畅销三十万册,引起海内外广泛反响,并已在韩国、泰国翻译出版,且正与多过出版界洽谈版权中。
另有传播学专著《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畅销二十万册。
目录
自?序 / I
大?学 / 1
学习是一种行动反射 / 3
《大学》第一学案:亲民还是新民 / 6
止于至善,就是没有私心 / 11
止定静安虑得,关键在立志 / 14
知行合一的三个层次 / 17
儒家思想的社会学原理 / 19
诚意正心 / 22
爱有等差 / 23
保持紧张 / 27
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 28
知止的价值观 / 29
道学先生 / 31
中国历史最重要的朝代 / 33
孔子、曾子、子路、王阳明审案比较 / 34
《大学》第二学案,格物致知 / 38
好德与好色 / 41
慎独的企业文化 / 43
诚中形外 / 47
恐惧论 / 48
爱屋及乌是病 / 50
父母心 / 52
一人定国 / 55
清洗词语 / 58
絜矩之道 / 61
上下级之道 / 64
刘邦和项羽的钱财观 / 65
人间国宝 / 72
嫉贤妒能是公司最大的恶 / 74
敢于得罪人,才是君子 / 78
用人黜人,都要快 / 80
好恶之道 / 82
忠,是发自内心尽心尽力 / 84
亚当·斯密羡慕中国什么 / 85
生财之道 / 87
发财与发身 / 88
利害利害,利就是害,君子以利为害? / 91
中?庸 / 95
率性而为,就是循规蹈矩 / 97
不拘小节者,难有大节 / 99
性情之德 / 101
修养的海因里希法则 / 103
喝心灵鸡汤的三个层次 / 106
胜心是学问修养的大敌 / 108
知行合一的两个标准 / 111
“义袭而取”和“集义而生”的区别 / 113
君子之强四条标准 / 115
邪门的二十四孝,就是文化垃圾,以惑下愚 / 118
能不能坚持,关键在有没有志向 / 121
门槛低,道行深 / 123
道不远人,保持简单 / 125
忠恕之道 / 127
言行相顾的两个体会 / 129
羡慕别人,是大毛病 / 132
非竞争论 / 134
从小事做起 / 137
做个实诚人 / 138
中庸之道的马太效应 / 140
五千年第一家族 / 143
家业、家风、家学 / 145
礼的智慧 / 148
礼乐治国 / 151
人存政举 / 152
区别对待,而不是一视同仁 / 154
知耻近乎勇 / 156
修身两条道:慎独与择友 / 162
对高、中、基层不同的人力资源政策 / 165
做个实诚人 / 167
学习学五条,少一条就不是真学习 / 171
诚是最大领导力 / 176
至诚如神 / 179
不诚无物 / 182
至诚无息的工作原理 / 184
诚的两个标准 / 188
修德凝道五句话 / 190
处世之道四原则 / 194
守本分 / 197
企业词典和企业文化半径 / 199
王莽与周公 / 202
道统和事业理论 / 207
圣人的五条标准 / 209
至诚的生态系统 / 212
名气的价值观 / 215
后记?五个儒家论 / 221自?序 / I
大?学 / 1
学习是一种行动反射 / 3
《大学》第一学案:亲民还是新民 / 6
止于至善,就是没有私心 / 11
止定静安虑得,关键在立志 / 14
知行合一的三个层次 / 17
儒家思想的社会学原理 / 19
诚意正心 / 22
爱有等差 / 23
保持紧张 / 27
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 28
知止的价值观 / 29
道学先生 / 31
中国历史最重要的朝代 / 33
孔子、曾子、子路、王阳明审案比较 / 34
《大学》第二学案,格物致知 / 38
好德与好色 / 41
慎独的企业文化 / 43
诚中形外 / 47
恐惧论 / 48
爱屋及乌是病 / 50
父母心 / 52
一人定国 / 55
清洗词语 / 58
絜矩之道 / 61
上下级之道 / 64
刘邦和项羽的钱财观 / 65
人间国宝 / 72
嫉贤妒能是公司最大的恶 / 74
敢于得罪人,才是君子 / 78
用人黜人,都要快 / 80
好恶之道 / 82
忠,是发自内心尽心尽力 / 84
亚当·斯密羡慕中国什么 / 85
生财之道 / 87
发财与发身 / 88
利害利害,利就是害,君子以利为害? / 91
中?庸 / 95
率性而为,就是循规蹈矩 / 97
不拘小节者,难有大节 / 99
性情之德 / 101
修养的海因里希法则 / 103
喝心灵鸡汤的三个层次 / 106
胜心是学问修养的大敌 / 108
知行合一的两个标准 / 111
“义袭而取”和“集义而生”的区别 / 113
君子之强四条标准 / 115
邪门的二十四孝,就是文化垃圾,以惑下愚 / 118
能不能坚持,关键在有没有志向 / 121
门槛低,道行深 / 123
道不远人,保持简单 / 125
忠恕之道 / 127
言行相顾的两个体会 / 129
羡慕别人,是大毛病 / 132
非竞争论 / 134
从小事做起 / 137
做个实诚人 / 138
中庸之道的马太效应 / 140
五千年第一家族 / 143
家业、家风、家学 / 145
礼的智慧 / 148
礼乐治国 / 151
人存政举 / 152
区别对待,而不是一视同仁 / 154
知耻近乎勇 / 156
修身两条道:慎独与择友 / 162
对高、中、基层不同的人力资源政策 / 165
做个实诚人 / 167
学习学五条,少一条就不是真学习 / 171
诚是最大领导力 / 176
至诚如神 / 179
不诚无物 / 182
至诚无息的工作原理 / 184
诚的两个标准 / 188
修德凝道五句话 / 190
处世之道四原则 / 194
守本分 / 197
企业词典和企业文化半径 / 199
王莽与周公 / 202
道统和事业理论 / 207
圣人的五条标准 / 209
至诚的生态系统 / 212
名气的价值观 / 215
后记?五个儒家论 / 221自?序 / I
大?学 / 1
学习是一种行动反射 / 3
《大学》第一学案:亲民还是新民 / 6
止于至善,就是没有私心 / 11
止定静安虑得,关键在立志 / 14
知行合一的三个层次 / 17
儒家思想的社会学原理 / 19
诚意正心 / 22
爱有等差 / 23
保持紧张 / 27
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 28
知止的价值观 / 29
道学先生 / 31
中国历史最重要的朝代 / 33
孔子、曾子、子路、王阳明审案比较 / 34
《大学》第二学案,格物致知 / 38
好德与好色 / 41
慎独的企业文化 / 43
诚中形外 / 47
恐惧论 / 48
爱屋及乌是病 / 50
父母心 / 52
一人定国 / 55
清洗词语 / 58
絜矩之道 / 61
上下级之道 / 64
刘邦和项羽的钱财观 / 65
人间国宝 / 72
嫉贤妒能是公司最大的恶 / 74
敢于得罪人,才是君子 / 78
用人黜人,都要快 / 80
好恶之道 / 82
忠,是发自内心尽心尽力 / 84
亚当·斯密羡慕中国什么 / 85
生财之道 / 87
发财与发身 / 88
利害利害,利就是害,君子以利为害? / 91
中?庸 / 95
率性而为,就是循规蹈矩 / 97
不拘小节者,难有大节 / 99
性情之德 / 101
修养的海因里希法则 / 103
喝心灵鸡汤的三个层次 / 106
胜心是学问修养的大敌 / 108
知行合一的两个标准 / 111
“义袭而取”和“集义而生”的区别 / 113
君子之强四条标准 / 115
邪门的二十四孝,就是文化垃圾,以惑下愚 / 118
能不能坚持,关键在有没有志向 / 121
门槛低,道行深 / 123
道不远人,保持简单 / 125
忠恕之道 / 127
言行相顾的两个体会 / 129
羡慕别人,是大毛病 / 132
非竞争论 / 134
从小事做起 / 137
做个实诚人 / 138
中庸之道的马太效应 / 140
五千年第一家族 / 143
家业、家风、家学 / 145
礼的智慧 / 148
礼乐治国 / 151
人存政举 / 152
区别对待,而不是一视同仁 / 154
知耻近乎勇 / 156
修身两条道:慎独与择友 / 162
对高、中、基层不同的人力资源政策 / 165
做个实诚人 / 167
学习学五条,少一条就不是真学习 / 171
诚是最大领导力 / 176
至诚如神 / 179
不诚无物 / 182
至诚无息的工作原理 / 184
诚的两个标准 / 188
修德凝道五句话 / 190
处世之道四原则 / 194
守本分 / 197
企业词典和企业文化半径 / 199
王莽与周公 / 202
道统和事业理论 / 207
圣人的五条标准 / 209
至诚的生态系统 / 212
名气的价值观 / 215
后记?五个儒家论 / 221
内容摘要
《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一起并称“四书”,是两篇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儒家经典。
《大学》相传为曾子所作,被称为“四书之首”。大家熟悉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大学》的内容。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读“四书”就应该从《大学》开始读起。可以说,不读《大学》,就摸不到儒学的大门。
《中庸》相传为子思所作,其中的道理非常精奥,被朱熹称为“孔门传授心法”,列为“四书”中的高阶读本。可以说,不读《中庸》,就到不了儒学的高峰。
可是大多数人只知道《论语》《孟子》,忽略了《大学》和《中庸》的重要性,其抽象难懂的语言也令人望而却步。
本书作者华杉,研究儒学三十多年。他已经创作出版了《华杉讲透〈论语〉》《华杉讲透〈孟子〉》两本解读“四书”的作品,因其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而广受好评。现在,他又创作了《华杉讲透〈大学中庸〉》,将“四书”的内涵融会贯通。
翻开本书,无需半点古文基础,就能读懂“四书”,由浅入深领悟儒家智慧。《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一起并称“四书”,是两篇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儒家经典。
《大学》相传为曾子所作,被称为“四书之首”。大家熟悉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大学》的内容。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读“四书”就应该从《大学》开始读起。可以说,不读《大学》,就摸不到儒学的大门。
《中庸》相传为子思所作,其中的道理非常精奥,被朱熹称为“孔门传授心法”,列为“四书”中的高阶读本。可以说,不读《中庸》,就到不了儒学的高峰。
可是大多数人只知道《论语》《孟子》,忽略了《大学》和《中庸》的重要性,其抽象难懂的语言也令人望而却步。
本书作者华杉,研究儒学三十多年。他已经创作出版了《华杉讲透〈论语〉》《华杉讲透〈孟子〉》两本解读“四书”的作品,因其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而广受好评。现在,他又创作了《华杉讲透〈大学中庸〉》,将“四书”的内涵融会贯通。
翻开本书,无需半点古文基础,就能读懂“四书”,由浅入深领悟儒家智慧。《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一起并称“四书”,是两篇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儒家经典。
《大学》相传为曾子所作,被称为“四书之首”。大家熟悉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大学》的内容。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读“四书”就应该从《大学》开始读起。可以说,不读《大学》,就摸不到儒学的大门。
《中庸》相传为子思所作,其中的道理非常精奥,被朱熹称为“孔门传授心法”,列为“四书”中的高阶读本。可以说,不读《中庸》,就到不了儒学的高峰。
可是大多数人只知道《论语》《孟子》,忽略了《大学》和《中庸》的重要性,其抽象难懂的语言也令人望而却步。
本书作者华杉,研究儒学三十多年。他已经创作出版了《华杉讲透〈论语〉》《华杉讲透〈孟子〉》两本解读“四书”的作品,因其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而广受好评。现在,他又创作了《华杉讲透〈大学中庸〉》,将“四书”的内涵融会贯通。
翻开本书,无需半点古文基础,就能读懂“四书”,由浅入深领悟儒家智慧。
精彩内容
自?序关于四书的阅读顺序,朱熹说:“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大学》里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先后次序很重要。多数人往往只是读过《论语》,《大学》和《孟子》没有认真读过,《中庸》则很难读懂,根本没碰过,这样的学习就不完整了。我们一定是依次研读下来,最后把四本书读成一本,学以润身,浑然一体,这样的话,举手投足便能知行合一,得其所,也得其乐,也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乐。
为什么说读《大学》是定规模呢?因为《大学》是儒学的大门,是开“纲目”的——“三纲八目”,就是三纲领、八条目。通过学习《大学》,才能知道儒家修养的框架和结构,后面的学习才有个归拢处。不读《大学》,就没打过基础,缺了课,后面的课也一定听不懂,而且你还不知道自己没听懂,还以为自己懂了。
《论语》是根本,也是主干,毕竟那都是至圣先师孔子的思想。《孟子》呢,朱熹用的“发越”二字极妙,因为他既有生发,也有超越。孟子和孔子不一样,他比孔子走得更远,特别是他提出的良知良能,在1800年后启发了另一个人——王阳明。王阳明的“致良知”之学,正是《孟子》的发越。
到了《中庸》,就是微妙处了,妙不可言,达到了天、地、人三合一的最高境界。这境界怎么体会呢?你要去读读看,再在自己的日用常行中磨练,逐渐知行合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不是为了晓得些知识,而是一种行动反射,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笃行,学习最终应该落实到笃行,成为那样的人,才算是学到了。
曾国藩说,读书能改变人的性情,甚至能改变人的骨相。希望我这一套“讲透四书”,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修身养性,就在读书。
华杉2019年1月2日于上海自?序关于四书的阅读顺序,朱熹说:“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大学》里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先后次序很重要。多数人往往只是读过《论语》,《大学》和《孟子》没有认真读过,《中庸》则很难读懂,根本没碰过,这样的学习就不完整了。我们一定是依次研读下来,最后把四本书读成一本,学以润身,浑然一体,这样的话,举手投足便能知行合一,得其所,也得其乐,也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乐。
为什么说读《大学》是定规模呢?因为《大学》是儒学的大门,是开“纲目”的——“三纲八目”,就是三纲领、八条目。通过学习《大学》,才能知道儒家修养的框架和结构,后面的学习才有个归拢处。不读《大学》,就没打过基础,缺了课,后面的课也一定听不懂,而且你还不知道自己没听懂,还以为自己懂了。
《论语》是根本,也是主干,毕竟那都是至圣先师孔子的思想。《孟子》呢,朱熹用的“发越”二字极妙,因为他既有生发,也有超越。孟子和孔子不一样,他比孔子走得更远,特别是他提出的良知良能,在1800年后启发了另一个人——王阳明。王阳明的“致良知”之学,正是《孟子》的发越。
到了《中庸》,就是微妙处了,妙不可言,达到了天、地、人三合一的最高境界。这境界怎么体会呢?你要去读读看,再在自己的日用常行中磨练,逐渐知行合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不是为了晓得些知识,而是一种行动反射,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笃行,学习最终应该落实到笃行,成为那样的人,才算是学到了。
曾国藩说,读书能改变人的性情,甚至能改变人的骨相。希望我这一套“讲透四书”,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修身养性,就在读书。
华杉2019年1月2日于上海自?序关于四书的阅读顺序,朱熹说:“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大学》里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先后次序很重要。多数人往往只是读过《论语》,《大学》和《孟子》没有认真读过,《中庸》则很难读懂,根本没碰过,这样的学习就不完整了。我们一定是依次研读下来,最后把四本书读成一本,学以润身,浑然一体,这样的话,举手投足便能知行合一,得其所,也得其乐,也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乐。
为什么说读《大学》是定规模呢?因为《大学》是儒学的大门,是开“纲目”的——“三纲八目”,就是三纲领、八条目。通过学习《大学》,才能知道儒家修养的框架和结构,后面的学习才有个归拢处。不读《大学》,就没打过基础,缺了课,后面的课也一定听不懂,而且你还不知道自己没听懂,还以为自己懂了。
《论语》是根本,也是主干,毕竟那都是至圣先师孔子的思想。《孟子》呢,朱熹用的“发越”二字极妙,因为他既有生发,也有超越。孟子和孔子不一样,他比孔子走得更远,特别是他提出的良知良能,在1800年后启发了另一个人——王阳明。王阳明的“致良知”之学,正是《孟子》的发越。
到了《中庸》,就是微妙处了,妙不可言,达到了天、地、人三合一的最高境界。这境界怎么体会呢?你要去读读看,再在自己的日用常行中磨练,逐渐知行合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不是为了晓得些知识,而是一种行动反射,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笃行,学习最终应该落实到笃行,成为那样的人,才算是学到了。
曾国藩说,读书能改变人的性情,甚至能改变人的骨相。希望我这一套“讲透四书”,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修身养性,就在读书。
华杉2019年1月2日于上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