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献给世界的壮丽史诗(外国人看长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献给世界的壮丽史诗(外国人看长征)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8.27 4.3折 66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赵巳阳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

ISBN9787568205092

出版时间2016-10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6元

货号3770151

上书时间2024-06-20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长征是人类军事史上的奇迹,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壮丽史诗!20世纪30年代至今,国外对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报道及作品不断涌现。从学术研究角度分析,国外学者对长征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赵巳阳主编的《献给世界的壮丽史诗(外国人看长征)》以国际视角审视长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思考长征精神对全世界的影响。

作者简介
赵已阳,1977年8月出生,军事科学院军事学博士,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博士后,专业技术八级,上校军衔。主持和参与国家级课题1项、军队级课题5项、总部级课题5项:主编或撰写书籍13部;在《解放军报》《军事学报》等军队级核心刊物发表文章20余篇。

目录
第一章  第三种眼光看长征:长征国外传播与研究历程
  一、民主革命时期国外关于长征的报道与研究——打破反动新闻蒙蔽下的世界舆论
  二、新中国成立后国外关于长征的报道与研究(成为国际中共学和毛学研究重要组成部分)
  三、改革开放后国外关于长征的报道与研究——实地考察与微观学术性探讨
第二章  “他们”的疑惑与探寻:国外关于长征热点问题的评议
  一、关于红军长征的原因
    (一)中央红军长征的原因
    (二)红四方面军长征的原因
    (三)红二方面军长征的原因
    (四)红二十五军长征的原因
  二、关于长征起始终止的时间、地点与里程
    (一)红军长征起始终止时间、地点和里程的总体情况
    (二)各支红军部队长征起始终止的时间、地点和里程
  三、关于战略转兵
    (一)战略转兵的背景
    (二)关于战略转兵的主要考量
    (三)战略转兵决策的形成过程
  四、关于长征时期中共新领导核心的形成及确立
    (一)初期遭受严重损失,迫切需要新的领导集体来领导红军
    (二)纠正了“左”倾军事错误,形成了以毛泽东为主的新领导集体
    (三)三大主力胜利会师,进一步确立了党的新领导集体的核心地位
    (四)国外对在长征时期党的新领导核心形成及确立的评议
  五、关于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
    (一)分为左右两路军,中共中央北上开拓新的革命局面
    (二)遭遇战略失败,张国焘被迫取消“第二中央”
    (三)成立西北局,红军三大主力实现胜利会师
    (四)国外对长征时期中共中央同张国焘分裂主义做斗争的评议
  六、关于长征时期的统战工作
    (一)利用敌人内部矛盾争取地方军阀,突破敌人封锁线
    (二)大力宣传民族政策订立同盟,通过少数民族聚居区
    (三)以抗日为共同目标开创合作局面,取得长征最后胜利
    (四)国外对长征时期统战工作的评议
第三章  那年那人那事:外国人看长征中的重要人物、战斗与会议
  一、峥嵘岁月竞风流——长征中的主要人物
    (一)毛泽东
    (二)周恩来
    (三)张闻天
    (四)朱德
    (五)彭德怀
    (六)贺  龙
    (七)李德
  二、枪林弹雨中突围——长征中的主要战役战斗
    (一)血战湘江——突破国民党军队的第四道封锁线
    (二)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一毛泽东的神来之笔
    (三)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粉碎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预言
    (四)吴起镇战斗——切掉了中央红军长征追兵的“尾巴”
  三、运筹决策定乾坤——长征中的重要会议
    (一)黎平会议:确认毛泽东转兵贵州的战略决策
    (二)猴场会议:解除李德的军事决策权和指挥权
    (三)遵义会议: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
    (四)两河口会议:确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
    (五)吴起镇会议:宣告胜利扎根陕北
第四章  外国人看长征:需要继续讲述的故事
  一、长征——中国好故事讲给世界听
    (一)长征是中国的“好故事”
    (二)“他们”讲长征好故事给世界听
  二、以国际眼光“讲中国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赵巳阳编著的《献给世界的壮丽史诗(外国人看长征)》讲述了,长征是人类军事史上的奇迹,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壮丽史诗!长征精神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独特精神财富,同时也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不畏艰难险阻、勇敢跋涉的远征史!而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正是集中体现了人类这一无比伟大的人文精神,堪称世界绝唱!

精彩内容
 国外对于长征的关注从长征伊始就一直未曾中断,对于一系列热点问题,国外的长征研究学者也经历了一个从懵懵懂懂到深入研究的过程。在这种多样化的深入、互动的研究中,对于长征的原因、出发地、
会师地、里程、领导决策层变化、统战工作、意义及影响等问题的关注度较高,研究较多。本章对长征研究中出现的热点问题,从前后的势态背景以及国外研究者的观点探讨中进行梳理,试图为读者呈现出国外研究者对长征中一些争议的热点问题的全貌。
一、关于红军长征的原因20世纪30年代初期和中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运动和红军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高潮到低潮的过程,军事上的失利直接导致共产党放弃在华南、华中建设多年的根据地,各路红军先后实施战略转移,即长征。直到1936年10月,在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层层堵截,跨越万水千山后,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中国西北部的黄土高原,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转移,实现了浴火重生,揭开了中国革命新的篇章。
在此期间,由于国民党军队对南方各革命根据地的“进剿”“会剿”,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众多根据地逐步汇合成三个大本营,即赣南闽西的中央苏区、鄂豫皖苏区和湘鄂西苏区。1930年12月一1931年10月,各苏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三次大规模“围剿”,根据地得以发展壮大,红军总兵力增至10万人。然而,在国民党军队于1932年5月发起的第四次“围剿”中,鄂豫皖苏区、湘鄂西苏区红军作战失败,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主力和贺龙领导的红三军分别撤离原来的根据地开始长征。中央苏区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失败,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月中旬开始长征。接着,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撤离鄂豫皖苏区开始长征;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再次长征;1935年10月,红二、六军团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突围,开始长征。由此,各路红军纷纷踏上长征之路。
由于分别处在敌军的分割、包围之中,四支红军部队在进行长征时,起始的时间、地点各不相同,行程亦大相径庭。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1934年10月10日随着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下简称中革军委)机关由江西瑞金出发,各部队向集结地集结。10月16日,中央红军主力踏上征程。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的吴起镇(今吴起县),行程达25000里,历时一年,经赣、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11省。
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
五军团,行程近万里,历时10个月,经豫、鄂、甘、
陕共4省。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1935年3月,强渡嘉陵江
西进;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向西策应中央红军,开
始长征,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
方面军会师,行程1万余里,历时近一年半,曾三过草地,经川、康、青、甘4省。
第四支是红二、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
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兴隆镇、会宁以东的将台堡(两地原属甘肃,现为宁夏西吉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2万余里,历时11个月,经湘、川、黔、滇、康、川、青、甘、陕共9省。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呢?对于这一问题,一些国外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就宏观层面而言,他们总体认为,反“围剿”作战失败和极其不利的军事环境是导
致红军长征的普遍原因。多数红军队伍长征初期并没有长远规划和明确目标,主要目的就是保存有生力量,在转移中寻求建立新的根据地,再图发展。然而,各支红军的规模和实力不同、内外环境不同、战略指导不同,长征又具有各自不同的背景和原因。
(一)中央红军长征的原因1930-1933年,中央红军成功粉碎了国民党军队
四次大规模“围剿”。然而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国共双方战略战术运用发生了重大转变,国民党军队
“围剿”作战取得重大胜利,而中央红军未能采取有效的战略战术打破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军事上接连失利,根据地被大大压缩,党中央和红军的生存面临重重危机。为保存有生力量,党中央决定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到湘鄂川黔根据地与红二、六军团会合。1934年10月16日,部队开始出发,21日突破国民党军队第一道封锁线。由此可见,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败是长征的直接原因,而更深层
的原因则是国共双方在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多种因素造成的结果。
1.国民党军队调整战略战术客观上增加了红军取胜的难度国外学者普遍认为,在第五次“围剿”作战中,蒋介石制定了一套全新的战略,提出了“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口号,以此作为第五次“围剿”的总战略。为集中全力对付共产党,确保第五次“围剿”作战取得胜利,国民党在“围剿”前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与入侵东北的日军签订《塘沽协定》,允许日军实际控制长城以北的中国领土,日军保证不再南进,确保国民党集中精力对付共产党。二是在全国特别是南方各省恢复实行保甲制度,加强对基层的控制,切断共产党与当地农民的联系。三是对苏区实行经济封锁,禁止向苏区私运物资,切断苏区与外界的物资交流。四是在庐山组织了三期训练班,共培训7500名排以上国民党军官,使他们提高了军事水平,提振了部队士气,动员起国民党各派别共同参与“围剿”作战。P37-39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