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传记(柯勒律治的写作生涯纪事)
  • 文学传记(柯勒律治的写作生涯纪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文学传记(柯勒律治的写作生涯纪事)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6.11 4.1折 88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译者:王莹

出版社中国画报

ISBN9787514617306

出版时间2019-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88元

货号30620683

上书时间2024-06-19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中文全译本国内开创性出版。翻译历时三年,查阅数百部文献,反复修订,注释五百余条。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世界文学学会(WLA)会长赵白生倾情作序。
本书为英国文学巨擘柯勒律治的经典著作,是欧美高校英语系学生的必读书目,但目前问世的中译内容全部加起来不及全书的二十分之一,甚至连一个完整的章节都没有,所以此次中文全译本的出版意义重大。该书并非一部纯理论著作,不仅包含理论见解,更有一些篇幅是对作者个人文学生涯的记述,以及对当时文坛一些现象的描述和评价,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杰出的理论建构与文人自传的复合文本。书中提及莎士比亚、亚里士多德、华兹华斯、骚塞……展开一幅由柯勒律治辐射开来,18—19世纪名垂青史的欧洲文化巨匠群体交游的历史画卷。

作者简介
王莹,女,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创新工程执行研究员。中华美学学会副秘书长,英国皇家亚洲学会会士FELLOW。曾获国家公派访学于剑桥大学,并做全英文官方学术讲座。在《文学评论》、TheMedievalHistoryJournal(SagePublicationsLtd.)等刊物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数十篇,独立主持并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文学术专著、译著、古籍整理4部,所著图书被大英图书馆、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内容摘要
本书为英国文学巨擘柯勒律治的经典著作,自1817年问世至今,几乎每年在英语世界都有各种版本的重印,二百余年来一直受到世界各国读者追捧。书中对于诗歌的本质、文艺作品的评价标准、想象与幻想的区别等诸多亘古不衰、言说不尽的话题都有精深的论述,同时对于英国文学中的巨匠华兹华斯、骚塞以及世界哲学巨擘亚里士多德、康德等人的创作思想有独到精辟的见解。内容横跨历史与现实、科学与人文,并从融合多国文化的世界视野对文学文化现象及历史、哲学进行探究,成为一部独特的理论文本。

精彩内容
第一章不论是在日常言谈中,还是在一些出版物中,人们常要提到我这个人,而且提到我的名字之频繁程度简直让我感到“匪夷所思”,我的作品数量有限、微不足道、发行不广,加之我向来对自己所属的文学圈和政治圈都采取归隐和远离的态度。所以,我就只能说:我这个人算是命中注定了要成为人们的舆论中心的。多数情况下,这与我对某些指摘的否认或我从未考虑某些原则有关。但是,假如
我本人并没有其他动机或者愿望,那也就谈不上要烦请读者出面来为我开脱了。下面的文字将说明我的其他目的。
读者阅读本书就会发现,我的著述中最不涉及我个人的利害得失。我动笔写作的动机主要是为了保证工作的持续性,有的时候是由于某种特殊事态的出现,诱发我的头脑产生了各种新思考,因而我就动笔写了下来,但在更多时候,是为了介绍我坚持的政治、宗教和哲学原则,并将哲学原则衍生的规则运用到诗歌创作和文学评论的实践中去。
然而,就我自己考虑的目标而言,并非最重要的要达到的效果,是要尽可能妥善地帮助文学界解决好人们在“什么是诗歌语言的真正本质”这个问题上长期存在的争论,同时要给“诗人所应具有的真正的诗学特征”这个概念下一
个最为公允的定义。这是因为:人们在“什么是诗歌语言
的真正本质”这一问题上之所以会爆发争论,恰是起因于一些诗人写下的文章。自从这个争论爆发之后,诗人们又在那里为这个争论不断地煽风加油。
1796年的春天,我刚刚成年,当时我出版了一本篇幅不大的少年岁月的诗集。该诗集里的作品在当时确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赞许的。尽管我当时年龄不大,可心里还是很明白:这些嘉许并非缘于我的诗歌多么出色,只是人们认为它们是希望的蓓蕾,期盼我未来能够创作出更好的作品。那时社会上的文学评论家们,无论是最宽容的,还是最严厉的,都异口同声地反对诗歌用词晦涩难懂、辞藻浮夸和存在大量人为生造双重修饰语的现象。第一种缺陷是一名诗人下笔之时最不容易由他自己觉察出来的一个毛病。而且,当时我的思想还没有得到足够的训练,还没有学会有效地吸收他人的、具有权威性的知识来消除存在于我自己头脑中的那种先入为主的偏执。我感到满意的是,这些思想当时无法以其他方式表达出来,或者至少更清晰地表达出来。我忘了问,这些思想本身是否并不需要去特别关注与诗歌的本质和目标相龃龉的情况。然而,这一
说法主要(但非完全)适用于宗教题材的诗歌。对于其他批评,我完全接受,且因其善意忠告,我对个人和公众的批评表示了真诚的谢意。在后期编辑时,我毫不留情地删减了那些由我自己生造的种种同义反复的双重修饰的部分,并对思想和表述中的浮夸和华丽辞藻尽力进行了调整。
事实上,这些年轻诗歌的“寄生植物”在我篇幅较长的诗歌中仍然存在,由于它们缠绕过于紧密,我常常不会剔除“杂草”,以免折断“鲜花”。从那时到现在,我还未以自己的真实姓名发表过任何文字,所以也不可能受到任何匿名批评家的批判。即使与一位朋友的作品共同刊印的诗集中的三四首诗歌受到了批判,其缺点或者相同,或者类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