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革命1911(一位传教士眼中的辛亥镜像)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革命1911(一位传教士眼中的辛亥镜像)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0.88 4.2折 49.8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阿瑟·贾德森·布朗|译者:季我努

出版社重庆

ISBN9787229131692

出版时间2018-10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9.8元

货号1201759777

上书时间2024-06-19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阿瑟·贾德森·布朗著的《中国革命1911(一位传教士眼中的辛亥镜像)》是第一部向西方全面介绍辛亥革命的作品,其言论之犀利,百年后的今天仍发人深省,书中的内容涵盖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教育等各方面,语言流畅,叙事生动,是全面了解辛亥革命的不二选择。同时,文中还穿插了大量有价值的珍贵历史图片,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那段历史,相比同类书,本书具有不可企及的突破性价值与意义。

目录
序言  外人当年看辛亥
自序  我眼中的辛亥
第一章  辛亥革命前的中国
  ◎强推铁路国有政策,中央与地方经济利益矛盾重重
  ◎从两个外国人剿灭太平天国到八国联军粉碎义和团
  ◎五大臣出洋考察的背后竟是一场大规模的贿赂游戏
  ◎看钱办事、为富人卖命、公开赌博、性欲旺盛、麻木不仁——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官场内外民生图
  ◎一颗炸弹的意外爆炸将辛亥革命提前了两年
  ◎中国人的民族特性究竟是什么
第二章  中国的蒸汽革命和商业革命
  ◎传教士无意中成为西方销售商的重要“代言人”
  ◎充斥洋货的清廷盛宴
  ◎商家频频抛出充满诱惑但超出民众购买力的商品广告
  ◎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祸是福
  ◎沉迷于物质追求的民众急需某种精神的引导
第三章  动荡的政治和外交格局
  ◎“择吉日相见”——清廷官员采取拖延战术应付西方外交官
  ◎清廷驻欧美各国使馆收集西方瓜分中国言论
  ◎慈禧颁布宣战檄文,开战八国联军
  ◎北京沦陷,通州573名中国女子羞愤自尽
  ◎《纽约时报》《日本邮报》《中国评论》记下列强暴行
第四章  民智的开启和教育的进步
  ◎西方书籍受热捧,美国教科书进入北京八旗子弟中学
  ◎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争学英语
  ◎清帝下旨兴办新式教育,慈禧将一大型寺院改建为女子学校
  ◎天津警政长官存献祭资金为教育基金
  ◎另一张面孔:中国人对西方世界的怀疑与敌意
第五章  基督教对中国的影响
  ◎基督教团爆炸式发展
  ◎《中国评论》:辛亥革命的发生与传教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南京决战前夕,传教士邀集双方战将协商停火协议
  ◎因为腐败,清政府遭传教士遗弃
第六章  宪政发展与社会改良
  ◎传教士缘何成为义和团运动中的主要受害者
  ◎慈禧临终前孤注一掷的赌注是什么
  ◎首次揭开清政府九年立宪计划的内容
  ◎摄政王载沣接受国会《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从此清帝无实权
第七章  新生中国的领导人——袁世凯和孙中山
  ◎26岁的袁世凯监控朝鲜内政外交
  ◎与笔者长谈,希以一己之力教化3800万民众
  ◎鸿门宴上剿杀义和团,招致慈禧不满
  ◎光绪去世前夜写下密旨:待时机成熟,将其(袁世凯)斩立决
  ◎兴学、强军、推进改革,袁世凯得到美国驻天津总领事高度评价
  ◎袁世凯如何在清皇室与革命者间周旋
  ◎笃信基督教的革命领袖孙中山
  ◎让中外人士倍感疑虑的总统职位大移交
第八章  “共和”中国的未来
  ◎扑朔迷离的民国局势
  ◎民国政府背负6.25亿美元外债
  ◎各国外交官挑拨离间,孙中山下令进入战备状态

内容摘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延续了三百年的清王朝内忧外患,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有志之士呼吁改良,岌岌可危的局势也急需一场大变革。
阿瑟·贾德森·布朗在辛亥革命爆发的次年写就了《中国革命1911(一位传教士眼中的辛亥镜像)》,他尝试从社会百态层面去解读那段历史,以便西方真正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
不同于脸谱化的叙述倾向,布朗博士用实地走访的调查报告方式,带我们回顾了那段被宏大叙事淹没的辛亥革命。在他的笔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
轮番登场,晚清民生百态详尽而丰富,西方列强的恶行也有所披露,他用一些鲜为人知的资料描摹了一个不同于我们想象的晚清。通过东西方文明对比,他认为中国的改造只能通过中国内部的力量实现,请世界“理解一个重新崛起的中国”。

精彩内容
 中国于1911年发生了革命,这场去年发生的革命离我们实在太近,近得让我们还不能以大历史的眼光进行解读。但是,导致它发生的诸多缘由,活跃于其中的诸多人物,已经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发生在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帝国、东方大国的这场革命的重要影响也初露端倪。
这场革命,按照中国的纪年法,在本书中被称为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导火索是清朝中央政府试图把原先由各省控制的铁路“国有化”。列强的银行资本与清朝中央政府的这项决定息息相关:资本总是寻找有利可图的投资方向,中国的人口数量世界第一,到处都是人烟稠密的城镇和乡村,欧洲和美国的银行家们十分看重“让中国政府借他们的钱修建铁路”的“钱景”。因此,他们鼓励中国政府向他们借
钱,为了让投资更安全,为了简化交涉的流程,尽量少和贪婪的清朝官员打交道,他们乐于看到铁路修筑权收归清朝中央政府。
西方政府,包括美国政府,都在公开教唆清朝中央政府推行铁路国有化政策。他们更希望看到这样一种局面——中国的铁路干道修筑权被北京的几个官员控制,而这几个人都依赖外国银行贷款,都在西方政府外交压力影响下,听令于西方,没有哪个西方国家不垂涎中国的铁路修筑权。美国历史上,曾发生过抵押贷款公司强迫农场主借贷的血腥事件,而在辛亥革命爆发前的中国,德国、英国、法国和美国资本家的北京代理人,以更大的规模、更加强力的手段再现了“类似的剧情”。
对于中央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清朝的各个省
份都很不满。一方面是,清朝中央政府的权力很久之前就衰落了,而地方上的官绅势力很强。另一方面是,修建铁路对清朝的官员来说有大笔油水可捞,地方官员不想让油水全流到北京的官员手里;而且借用外国贷款修建新铁路,中央政府会以各省上缴的税收做抵押,这实际上意味着中央政府借的巨额外债将由各省来还。因此,清廷的邮传大臣盛宣怀宣布铁路国有政策之后,地方上一片反对之声。
反对铁路国有声调最高的是四川省,四川官绅们的反对迅速酿成了一场巨大的危机——四川的士绅认购了800万元的铁路股票、债券,成立了“商办川省
川汉铁路有限公司”。但清政府下令解散该公司,接收了它的财产,只支付给股东们总价值可折合成535万美元的债券。不幸的认购者觉得,大多数债券毫无价值。清政府却想当然地认为,这条铁路就像美国修建连接纽约和宾夕法尼亚首府的铁路那样,“毫无疑问会顺利完工”,北京的官员们有恃无恐,甚至懒得归还腐败的地方官员和准备大赚一笔的承建商垫付的、为数不菲的那部分开支。
1911年,中国大地上可怕的灾难接踵而至,加剧了老百姓生活的动荡。这年春天,一场罕见的鼠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