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人格教育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8.23
3.7折
¥
49.8
全新
库存27件
作者(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译者:牛海群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23007
出版时间2024-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9.8元
货号1203253218
上书时间2024-06-1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二十世纪三大心理学家,致力于研究人格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马斯洛、罗杰斯、弗洛姆等产生了深远影响,著有《自卑与超越》《理解人性》《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
目录
译 序
第一章 引 言
第二章 人格的统一性
第三章 追求优越感及其教育意义
第四章 追求优越感的引导
第五章 自卑情结
第六章 儿童的成长:预防自卑情结
第七章 社会情感及其发展障碍
第八章 儿童在家庭中的位置:心理处境及对策
第九章 检验儿童准备工作的新环境
第十章 在学校的儿童
第十一章 外界的影响
第十二章 青春期和性教育
第十三章 教育上的失误
第十四章 对父母的教育
附录一 个体心理问卷
附录二 五个案例及其评述
内容摘要
孩子不愿意上学、拒绝与同伴玩耍,甚至习惯在公共场合大哭大闹……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新手爸妈,矫正它们也成了教育的重要目标。然而,在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看来,上述行为或许是儿童感到自卑、进而寻求卓越的表现,其中隐藏着他们对自己的懵懂认知与初步探索。 《儿童的人格教育》揭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儿童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这是影响其成长的关键,将儿童视为有能力的个体,而不是需要被照顾的弱者,引导其克服自卑,才能培养起受用一生的健全人格。阿德勒对儿童心理问题的洞见,深刻影响了包括正面管教、父母效能系统训练在内的诸多当代教育实践。因此,这部畅销全球近百年的心理学经典,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儿童教育的本质,也能为家长和教学者提供可靠的教育指南。
精彩内容
在我们每个人身上,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感是一体的。我们之所以追求优越感,是因为感到自卑,因而力图通过富有成效的努力来克服这种自卑感。只有当这种努力受到了阻碍,或者当对器官缺陷的反应严重到难以承受的程度时,自卑感才会是心理问题。这时我们就会形成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是一种过分的自卑感,它必然促使人去寻求可以轻易获得的补偿和富有欺骗性的满足。同时,这种自卑情结会通过夸大困难和削弱勇气堵住通往成功的道路。
还以那个口吃的13岁男孩为例。正如我们所知,这个男孩的不自信是造成他持续口吃的部分原因,而口吃反过来又强化了他的不自信。78这就造成了通常所说的神经性自卑情结的恶性循环,男孩想把自己隐藏起来,他已经放弃了希望,甚至可能想到过自杀。口吃是他生活模式的表达和延续,也是他给周围人留下的印象,并让他成为关注的中心,从而缓解他的心理不适。
这个男孩的人生目标太过高远,希望自己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总是追求认可和声望,因而他就必须表现得心地善良、能与人友好相处,并把工作做得有条不紊。他还感到自己需要找一个借口,万一失效,口吃就是他的借口。这个案例之所以富有启发性,是因为这个男孩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朝着对自己和社会有益的方向,只是在这一阶段,他的判断力和勇气遭到重击。
当然,口吃只是这些丧失勇气的孩子所采用的众多手段之一,当他们并不相信可以依靠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取得成功时,口吃就派上用场了。他们所采用的手段类似于大自然赋予动物的利爪和锐角,都是用来保护自己的武器。不难看出,这些手段产生于这些孩子的脆弱和绝望:没有这些手段他们就无法应付生活。有些儿童采取的唯一手段就是无法控制自己的大小便。这表明他们不想告别婴儿期,不想告别那种无忧无虑的日子。其中只有极少数人的确有大肠和膀胱毛病,他们使用这些伎俩只是为了博取家长和教师的同情,尽管有时也会招致同伴的嘲笑。因此,孩子诸如此类的行为不应被视为某种疾病,而是他们自卑情结的自然流露,或者是他们追求优越感的病态表现。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小男孩的口吃是如何发展而来的,起初或许只是一个很小的心理问题。他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是家里的独子,母亲全身心地为他操劳。当他慢慢长大时,他也许感到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表现的机会也在减少。因此,他便想用新的花招来吸引别人的注意。于是,口吃便有了不寻常的意义:他注意到别人跟他说话时会观察他的口形和吐字。通过口吃,他便把原本属于弟弟的关注和时间争夺过来了。
在学校的情况也类似,他发现老师也会花更多的时间在他身上。这样,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他都因为口吃而获得了一定的“优势”。他一点都没有错失只有好学生才享有的欢迎和喜爱,而这也正是他所热烈渴求的。他无疑是个好学生,不过,这个“好学生”来得过于容易了。
另一方面,虽然口吃让他获得了教师的宽大处理,但这并非值得推荐的方法。一旦这个男孩没有获得他想要的足额关注,他会比其他孩子感到更受伤。坦白地说,弟弟的出现使得这种引人注意的方式有了一种悲伤的色彩。和别的孩子不同,他从没有把自己的兴趣转移到别处:妈妈才是家里他唯一觉得重要的人,其他人他一概不感兴趣。
对于这种儿童的治疗,首先一定要鼓励他们,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力量。跟他们建立起友好的关系特别重要,一定要对他们抱一种同情态度,不要用严厉的态度威吓他们。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利用这种友好的关系鼓励他们不断取得进步。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使他们自立,通过各种办法使他们对自己的心理能量和身体力量都感到有信心,并使他们信服,他们完全可以通过勤奋、毅力、练习和勇气去获得他们向往但尚未实现的一切。
儿童教育中的一个最为严重的错误就是,家长和教师对于一个偏离正道的儿童作出恶毒的断言。这种蠢话加重了孩子的怯懦,只会让情况变得更棘手。我们要做的是正向激励他们,正如诗人维吉尔所说,“因为相信,所以可以”。
千万不要认为贬损或羞辱能真正改变孩子的行为,即使我们有时也会看到,那些害怕被耻笑的孩子似乎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案例来看看这种做法是多么不合理。有个小男孩因为不会游泳而遭到朋友不断地嘲笑,终于,他忍无可忍,从跳板跳入深水之中,人们费了很大劲才把他救上来。情况往往就是如此,怯懦者在面临失去尊严的危险时,通常会为克服怯懦铤而走险,但这种做法显然不对。这种方法恰恰验证了他的怯懦,这就是懦夫行径,有害无益。他真正怯懦的是,承认自己不会游泳就会失去在朋友中的地位,这种不顾一切的一跳并没有使他克服怯懦,反而加强了他不敢面对现实的怯懦心理。
怯懦总会破坏人际关系。一个怯懦的人不会考虑别人,反而还会不惜以同伴为代价来赢得认可。怯懦带来了一种个人主义的、好斗的人生态度,它破坏了社会情感,却远未消除对他人看法的恐惧。懦夫总是担心被嘲笑、被忽视、被贬低,因此,他总是受制于别人的意见。他犹如生活在敌国里,形成了多疑、嫉妒和自私的性格特征。
这种性格的儿童通常很挑剔,他们不愿赞扬别人,而别人受到表扬时,他们则充满憎愤。如果一个人并不寻求通过自己的成就而是通过贬低他者去超越别人,那么,这其实就是弱者的表现。一旦发现儿童对他人有敌意的苗头,那么教育者不可避免的任务之一就是把他们从这种敌意中解放出来。如果没有看到这种苗头,自然尚可原谅,但这样他就没法矫正由这种敌意滋生的不利的性格特征。不过,如果我们认识到问题在于使儿童与环境和生活达成和解,在于指出他们的错误,并向他们解释他们错在期望不努力就能赢得别人的尊重,那么,我们也就清楚了儿童教育的方向。正如我们所知,我们必须加强儿童相互之间的友好感情,教育他们即使别人分数不高,做错了事,也不能蔑视别人。否则,孩子就容易出现自卑情结,丧失生活的勇气。
儿童要是被剥夺了对未来的憧憬和信心,就会逃避现实,转而追求对生活无用的一面以寻求补偿。教育者最为重要的任务,或者说神圣的职责,就是确保每个学生都不会丧失勇气,并通过教育使那些已经丧失了勇气的学生重新获得信心。这就是教师的天职,只有儿童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信心,教育才可能成功。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