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放的艺术史-蒙古世纪:元代中国的视觉文化(1271-1368)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开放的艺术史-蒙古世纪:元代中国的视觉文化(1271-1368)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74.95 5.9折 128 全新

库存4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马啸鸿|责编:宋林鞠|译者:赖星睿

出版社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0878

出版时间2024-01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128元

货号31926486

上书时间2024-06-19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马啸鸿(Shane McCausland),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史博士,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美术史与考古史系中国美术史教授,英国艺术与人文研究理事会(Art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简称AHRC)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美术史、中日绘画交流史和中国视觉文化等。著有《赵孟頫:忽必烈帝国的书法与绘画》(2011)等;编有《顾恺之和他的警世卷轴》(2003),《古原宏伸关于宫廷侍女卷轴画警世性的探析》(2001)等。同时为中国艺术的学术型策展人。2010年,马啸鸿在爱尔兰策划了《关于中国的叙事图像:来自上海博物馆的15—20世纪叙事和人物画》展览,引起了欧洲艺术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目录
开放的艺术史丛书总序
致我的中国读者
导言
第一章 大都:欧亚大陆上的通衢大邑
第二章 逍遥法外的妖僧
第三章 天兆:地震、台风、洪水、恶龙
第四章 再兴科举
第五章 奎章阁:元代文人文化的传播
第六章 乱世:洪水与溃叛下的艺术
第七章 青花瓷:元朝的国际品牌
结语
附录 元代帝王与统治时期(1271—1368)
参考文献
致谢
图版索引
译后记

内容摘要
 《蒙古世纪》是在欧亚史和中国史中对元代(1271—1368)艺术进行再定位的研究产物,通过丰富的图像和实物材料,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多种文化模式并置、充满矛盾和复杂互动的时代。
马啸鸿在本书中广泛检视多种艺术媒介和物质载体,从城市建筑、墓室壁画等考古材料,到瓷器、雕塑、书画等传世作品,乃至印刷纸币等实物材料,都有涉及。他将元代的器物特征总结为三点:展示性、便携性、跨文化性,并强调看待蒙古帝国视觉艺术的整体方法:一是跨文化的视野;二是对生产工艺的关注。通过这些研究,作者考察了蒙古人的“游牧生活方式”给中国农业带来了怎样的具体挑战,以及这些社会现实如何反映在元代的视觉文化领域中。在他笔下,这一短暂而迷人的时代所
创造出的视觉文化,拥有一种能够跨越不同社会等级的凝聚力。
全书以时间顺序和主题相结合的方式对元代文化展开探讨。每章均选择了某一特定事件或某种变革,以此出发,对当时的艺术态势和相关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共有图版159帧,许多为稀见材料。

主编推荐
书中讨论的内容、使用的材料十分丰富客观,每一章所选择的主题都尽量具有延展性。因此,都城、元初社会的等级与人心、自然灾害对王朝合法性的影响、科举与文化、元代中叶过渡时期的文化政策与核心文人价值、元末艺术的总体情况、青花瓷的诞生,这七个主题尽管绝不是元代中国艺术的全部,但都具有典型性,尤其强调具体阶段的政治环境、文化心态对于创作、理解艺术品的影响。

精彩内容
 从装饰艺术的角度来看,南方的陶瓷产业在元朝中后期因出口贸易而空前繁荣。当时中国南方聚居了一批穆斯林商人和航运者(他们主要经营马匹和茶叶),在朝廷的推动下,到了14世纪20年代,商贾们的贸易活动已令龙泉青瓷等中国造物风行亚洲各地。中国官吏们出版了一些记述异域风土人情的著作,这表明当时的中国人对元帝国以外的世界也同样感兴趣,但后世学者却很容易忽视这些材料。制瓷技术约在1340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江西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爆发式地进入中国和更广大的亚洲市场,日本、蒙古、印度、伊朗和土耳其的传世品与出土物都证实了这一点。由于青花瓷在器型与装饰上浑然一体,因而吸引了各类受众。这种新器物经久耐用且广受追捧,通过考察它们的时代背景、器物造型、生产工艺和传播路径,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消费者的视觉偏好;同时,行业领袖也明显意识到了产量的限制和地方市场的竞争,比如在他们经营的西亚市场,伊斯兰中国风(Islamicchinoiserie)也开始盛行。在艺术研究中,青花瓷和文人画是两个长期分立的领域,而我们在此推测,这一对艺术形式诞生于同一场元代文化危机——青花瓷成了中世纪晚期最重要的跨国品牌,而文人画则是从人文方面对其进行了补偿。
部分14世纪早、中期的瓷器上落有相应的年款,这为我们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帕西瓦尔·大维德系列收藏(PercivalDavidcollection,大英博物馆)中有一
件著名的器物,是一尊1327年烧制的大型龙泉窑供瓶,厚重的青釉之下饰有浮雕花卉纹样。14世纪20年代初,金泽的称名寺(现位于东京以南)订购了一对类似的供瓶,并由海路运往日本。现在,这对供瓶与该寺院的藏品共同安置于金泽文库。双瓶身下附有一对用于承托的朱漆瓶座,这应该是在供瓶抵达镰仓幕府治下的日本后不久定制的。这些实例都是重要的证据。很明显,到了14世纪20年代,此类来自浙江龙泉窑的陶瓷在整个东亚都广为流行。几十年前,忽必烈试图将日本并入蒙古帝国,部分原因是为了挫败宋朝的对外贸易,但此时双方的商贸活动又再次走向了繁荣。1323年,一艘重达200吨的货船从中国驶往日本福冈,沿途在韩国西海岸的新安失事,船上装载的两万件物品中大部分都是龙泉瓷器,说明当时中国南方的瓷器正在批量运往朝鲜半岛和日本,这批货物中不仅有标准规格的产品,还有专门生产的订件。龙泉窑瓷器占到了这批货物的一半以上,以中小型和成套器物为主,与高安窖藏等出土物相一致。不过,沉船中还载有一些未曾在中国发现的器型,其背后的原因仍待探索。14世纪时,许多货船曾满载中国瓷器航行于东南亚和东亚海域,沉船中可能会浮现出更多的证据。
14世纪20年代生产的大型供瓶也是一种新型产品:它们不仅采用了新的器型,而且体量远大于当时所见器皿。撇口、高肩的造型让人联想起唐代雄强、恢宏的气度。如前所述,唐朝经常被中国人视为元朝政治与文化的典范。从拟人化的角度来看,上述器型都显得孔武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