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简介
《我经历出版的那些事》是根据石峰的采访口述内容整理编撰而成,以口述历史的形式,回忆了石峰从参军到进入出版行业工作这三十多年中,他所见证的一些的重大事件和承担的一些重大项目,参与的一些重要工作,这当中既有事件背后的趣事,也有改革路上的艰难;既有人生的关卡,也有成功的喜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为出版事业“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同时也见证了他为出版事业所做的贡献;让我们捕捉到不少通向历史真相的线索,同时也记录下很多宝贵的人生感悟。
作者简介
石峰,1946年7月出生。浙江义乌人。196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编审职称。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十一届全国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委员。
1972年5月从部队调到国务院出版口从事出版管理工作,1982年5月起任文化部出版局办公室副主任、新闻出版署办公室副主任、主任,1995年12月任新闻出版署党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2000年5月起分管报刊工作。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党组成员。2007年2月至今担任中国期刊协会会长。
目录
第一部分 我的出版机缘
我的出版瞬间
我的出版机缘
第二部分 我经历出版的那些事
关于“开门办社”的调查
我与民族文字出版工作的情结
出版界解放思想第一炮——1978年庐山少儿出版工作座谈会
长沙会议确立地方出版社工作方针的前后
感受第一届全国书市——1980年全国书市盛况空前
难忘的两次出版成就展
经历出版由乱到治的转变
苏联解体前的出版改革见闻——中国出版代表团访问苏联
“东风工程”的提出和实施
出版业发展阶段性战略转移的提出
三次出版整顿的前因后果
查处违规报刊后的思考
一次不寻常的“越洋对话”
率团访问考察日本出版业
都市报曾经的辉煌
筹备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
见证汶川地震恢复重建奇迹
举办刊博会了却了我的一个心愿
努力倡导期刊数字化转型
组织编撰《中国期刊史》
第三部分 管理工作中的创新探索
建设“中国期刊方阵”
推进报业集团化发展
推出新办期刊“试办期”制度
建立“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
实施出版物发行数据核查
后记
内容摘要
《我经历出版的那些事》是根据石峰的采访口述内容整理编撰而成,以口述历史的形式,回忆了石峰从参军到进入出版行业工作这三十多年中,他所见证的一些的重大事件和承担的一些重大项目,参与的一些重要工作,这当中既有事件背后的趣事,也有改革路上的艰难;既有人生的关卡,也有成功的喜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为出版事业“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同时也见证了他为出版事业所做的贡献;让我们捕捉到不少通向历史真相的线索,同时也记录下很多宝贵的人生感悟。
精彩内容
我的出版机缘我是个农村孩子,读初中之前几乎没有接触过除课本以外的其他书,却让我与书打了一辈子交道。
我是浙江义乌佛堂人。义乌是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之地。2004年,我撰写《岁月流逝的故乡》(《散文》2004年第11期,《散文》海外版2005年第1期)时,曾查阅过相关资料。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22年,秦将王翦平定江南,始置乌伤县;新朝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曾改名乌孝;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公元25年)恢复乌伤县名;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改名义乌,至今未变。乌伤、乌孝、义乌命名的由来,都与一个关于孝道的民间传说有关。据万历年《义乌县志》载,“秦颜孝子氏,事亲孝,葬亲躬畚锸,群乌衔土助之,喙为之伤。后旌其邑日乌伤,日乌孝,日义乌,皆以孝子故。”义乌出过不少名人,首推唐初诗人骆宾王,据说他聪颖过人,7岁时就以《咏鹅》诗才名远扬,后来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号称“初唐四杰”;宋代抗金名将宗泽战功卓著,1937年重修宗泽墓时,墓前石碑坊横匾镌刻“民族之光”,石柱上镌刻“大宋濒危撑一柱,英雄垂死尚三呼”,可见宗泽对后人的巨大影响;现代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陈望道,1920年4月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了他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最早的中译本,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