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局:中国服务经济15年崛起与突破之路
  • 破局:中国服务经济15年崛起与突破之路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破局:中国服务经济15年崛起与突破之路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1.86 5.3折 59.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高蕊

出版社中国友谊

ISBN9787505752092

出版时间2021-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9.8元

货号31154381

上书时间2024-06-15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升腾的中国力量

 

2020 年注定要载入史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席卷全球。被感染的人群和地区,数量和程度大大超过非典。疫情的波及和应对中,各地陆续拉响一级预警,人们居家隔离,对病毒严防死守。一时间很多城市都大大减少了与外界的往来,全球经济受到了极大冲击。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坦言“这是二战以来严重的全球危机”。

 

近年来,大国之间战略竞争加剧,经济脱钩和逆全球化盛行,以美国为代表,制定了出口管制清单、制造业回流一系列举措。新冠疫情叠加之下,各国都更加重视产业链的完整性,重视提升制造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从高端到劳动密集型,我国制造业都遭遇着打压和困境。伴随着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上升,“世界工厂”的制造业地位弱化,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下降,人们对中国制造的未来充满了担忧。与此同时,制造业也在积极进取,以服务化的方式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不断创新盈利模式,提升着企业价值创造。从研发、工业设计到供应链管理、分销服务、售后服务,这些服务环节融合到了产品供给和一体化的解决方案中。

 

再看服务业本身的发展,受疫情影响,餐饮、娱乐业、旅游、航空等传统服务首当其冲,阵亡名单不断拉长。但同时在线教育、外卖、云办公和零售电商等新兴服务却逆势增长,以此为主要构成的数字经济获得意外发展的机遇,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疫情之下,2020年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为56.5%,创下新高;与整个宏观经济和各个产业增速全面下降形成对比的是,信息技术服务业较去年同比增长了14.5%。服务业内部冰火两重天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了切身的感知、惊喜,这个长久被误解、被低端化、边缘化的产业以更加丰富的姿态走入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一股升腾的中国力量。

 

过去10 多年,服务业悄然崛起,我国三大产业完成更替,由“二、三、一”为序的结构特征,进入“三、二、一”为序列的阶段,服务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早已是半壁江山的地位。更为重要的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平台型服务、供应链服务、互联网服务已经超出了消费端的服务范围,正大步走在生产端,盘活着制造资源,推动中国制造业的进步,也让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和路径都更加丰富。如今,全球服务贸易快速增长,以增加值计算的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超过40%,中国服务也正在这一浪潮中加快走向世界,成为全球服务贸易的重要参与者和服务的提供者。

 

当前,中国经济呈现出了以服务业和制造业并重的发展态势,服务业有了和制造业相互融合、互相支撑的发展机会。而与发达国家同阶段情形不同的是,在我国服务业的壮大过程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的商业模式进行了广泛地参与和渗透,这将有可能极大缓解“成本病”难题。与此同时,我国新兴服务的强势崛起,在很多领域已经形成与欧美并跑之势。在更久的未来,无论是中国微观制造企业中的服务要素,还是服务业本身都将以一种更加崭新和有活力的面貌,切实支撑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在全球的崛起。

 

一代之治,即一代之学

 

在大多数人的概念中,服务业是店门口三色柱不停转动中的美容美发业,是受到华为、小米等公司所推崇,但终究“学不会”的海底捞这样的餐饮业,还是“十一”“五一”等节假日所带动的旅游业?是那些家门口的商超百货,还是让很多姑娘只要收到就心情大好的快递业?

 

是的,这些都是服务业,都是我们熟知的消费服务业。相应地,那些与生产相关的,研发设计、专业咨询、金融、物流仓储、贸易分销、信息传输等,决定的是整个经济运行效率和发展质量,是服务业中另一大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服务业态的全貌。

 

近年来,中国服务业快速增长,占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39.5%,提高到2019年的53.9%,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了半壁江山的地位。在服务业内部,大企业风起云涌,小企业也熠熠生辉。新老业态之间展开激烈的较量,而后在融合中找到新的增长点,不同产业间、地域间、不同规模之间上演着兴衰和变迁的精彩故事。在服务业之外,服务业和制造业呈现融合式发展,我们观察多年的服务样本,早已经没有了当初的纯粹,都正在转型成服务型制造业;而那些我们所熟知的制造业,正进入服务领域,大放异彩。当然更有很多新生力量,在互联网的浪潮中喷涌而出,为服务业注入了新的内涵。

 

龚自珍说,一代之治,即一代之学也。记录好与过去这些年服务业发展相关的各项人、情、事、物,也是一件了不起的学问。正是服务业态的内涵和边界的改变,服务业所发生的跌宕、嬗变和纷繁的历程,成就了本书的写作意义。

 

在此基础上,我们有必要追问,中国经济的增长新引擎,形态各异又极具生命力的服务业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又是什么力量推动着服务业的快速增长?这些存在和力量能否支撑服务业这个增长引擎持续马达轰鸣,直到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达到现在很多西方国家的水准?这是本书将要探讨的重点。

 

外部环境的魔力

 

服务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被动性”,依赖于需求的出现,更加依赖于外部力量的推动。过去这些年,无论是这些力量本身的精进,还是它们带给服务业的改变,都是空前的。

 

首先,互联网相关技术对服务业的影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互联网从作为工具,到成为渠道,如今已经成为一种通用的技术和一种思维方式,和一百年前的电力技术、二百年前的蒸汽机技术一样,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产生深远影响。互联网相关技术不仅催生了一大批互联网新业态企业出现,优化了服务业的产业格局,也改变了几乎所有存续服务业企业的生存模式、服务方式,重塑了企业的价值构建。它正在沿着产业链往上,去重塑各个环节,让服务业企业以直面消费者的优势和平台化的力量,成为产业的整合者。

 

其次,政策的扶持也让服务业有了基于自身做大、做强的理想主义。过去多年,服务业发展的出发点更多在于解决就业、解决财政压力、解决国际化压力。2006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将服务业的发展由“慢”调“快”,并次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超过50%,这对未来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此后,以服务业本身的壮大为出发点,内容更为详尽的系列规划出台,自上而下,服务业的发展有了更强的主动性。另外一个层面,在政策的关注之外,电商、娱乐、金融、出行等行业中互联网新兴业态悄然崛起,对原有的监管框架进行了很大突破。这些年,政策扶持和监管之间的平衡,也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

 

再次,资本对于新创企业成长的一路陪伴、裹挟,改变了很多新兴行业的走向。资本如此给力、如此疯狂、如此魔性,这在中国过往的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它给了数以百万计的创业者用别人的钱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也大手笔地支援着创业者们烧钱,去抢占市场,甚至主导着很多创业公司去合并,去依附于更大的平台。这个时代,能够成为有限合伙人(LP)或者金主的资本来源也更加广泛,不差钱的银行保险券商、BAT互联网巨头、靠着煤矿铁矿发家的民营资本,以及那些积累多年的实业巨头,都希望给资金找到增值的入口,都投身到了创投领域,一大批VC、PE顺势崛起。

 

后,更为重要的,就是决定了服务业发展空间的需求急速扩大。过去这些年,生活消费需求相比于生产性需求起到了更大的作用。消费的背后,是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并由此带来的消费支出的增长。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 359元,是2006年的3.6倍。消费的背后,也是人口向城镇大迁徙的支撑。城镇化进程带来了城市商业的兴旺,购物、餐饮等居民生活刚性需求增长,交通需求的升级,市政公共服务的完备,教育、娱乐的进步,快递通信的便捷,这些直接带动了批发零售、房地产、交通运输、快递物流、教育、健康娱乐等服务业的极大增长。

 

2019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了8.48亿人,比2006年增加了2.71亿人,城镇化率从43.9%提高至60.6%。这期间,我国百万人口城市从57个增加到79个,这比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增加的都要多。2019年,全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为351 317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5.34%,相比2006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

 

而当城市消费接近饱和,乡村振兴战略适时推进,小镇和农村的机会又成为服务业企业们所争夺的下沉市场。服务业的发展在人口的流动中生机盎然。

 

较量和融合

 

过去十多年正是我国服务业历史上的大迭代时期,并取得了非凡的进步。

 

2006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中,银行、贸易、快递、酒店旅游等绝大部分服务领域放开的后截止时间点。国家层面拿出了积极的应对方案,与此相关的服务领域都被安排进了时间表。在对外开放的倒逼下,对内改革轰轰烈烈,不同所有制、不同类别的企业都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一番较量。市场主体的活力,相比于任何的力量推动都更加具有内生性和原动性。也是在这一年,决定日后服务业走向的技术、政策、资本和需求都已经登场就位,并开始了这些力量自身的迭代和精进。因此,2006年,对这一轮服务业发展的观察具有起始意义。

 

服务业这些年的发展,是外部力量支撑的结果,更是一段新老业态博弈、不断突破彼此边界的结果。不同力量的较量乃至融合,让服务业在一路向前中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因此,本书也将分为几个篇章进行阐述。

 

从2007年到2010年,传统服务有过极尽的辉煌,商超百货正在门店中上演着争霸赛;银行们享受着股改上市的黄金时期,活在“无债一身轻”、安稳又富足,没有声讨的上半场。发端于网购、快递和社交领域的新兴服务也开始试探着成长。这一阶段,他们还没有明显的交集和碰撞,在各自的领域肆意繁荣。

 

从2011年到2016年,新兴业态逐渐长大,进入传统业态的势力范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对抗,甚至是“战争”,上演了“我消灭你,与你无关”的降维打击。传统零售经受了大的“关店潮”。以支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和银行之间的恩怨纷争也达到一个高点。深谙网络营销的能量,主打故事和情怀的网红餐厅,令“八项规定”洗礼下的高端餐饮摸不着头脑。出行领域,尽管政策迟迟没有给出合法性安排,传统出租罢工抗拒,但依然没有减缓网约车、共享单车普及的步伐。互联网电视的兴起,让传统电视厂商大呼惊讶,旅游酒店行业则正“抓狂”于一种叫作共享民宿的新方式。

 

自2016年之后,新老业态之间以及它们的内部,开始尝试着走向携手共赢。传统门店和电商平台走到一起,探索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新零售,它们又在直播和网红的带动下,蹚出了一拨零售的新思路。餐饮接受外卖平台的赋能,又和超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开拓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在一个夏天和BATJ四大互联网公司举行了一场集体婚礼,各自探索着金融科技的范式。互联网巨头进军娱乐产业,以高质量的网综和网剧,反哺着传统电视,也像一条鲇鱼一样,将文化娱乐产业搅出了新的繁荣和浮躁。众多小微制造企业,在服务平台的赋能中,以S2b2X的方式发光发热,寻找中国制造重获新生的新路径。

 

这样的携手和探索还在继续……
中国迎来了服务业的欣欣向荣,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

 

站在2019年回望过去,一个轮回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在2020年展望未来,发展空间依然广阔,科技带给服务业的改变会更加深刻,融合和跨界仍会继续,产业属性将更加模糊,服务业企业做大也需要有新的思路。

 

十五年间,囊括的东西太多,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服务业是“剩余型”产业,几乎包括了农业和工业之外的所有类别,包罗万象。它们的发展经验,大都自成一体。将服务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是个不小的考验。坦诚地讲,本书很难一一去展示每一个行业的变迁,更不用说去以详述的事实去记录每一个具象企业所发生的精彩纷呈或者跌宕起伏的故事。

 

本书试图以观察者的角色,去评述技术、政策、资本和需求这四大外部力量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观察那些可以载入中国服务业发展历史的企业、企业家和创业者,他们又是如何接招、布局,创新服务、燃烧激情,呈现出一段段精彩或者坎坷的成长故事。本书以此切入点,在每一个年份展现出一个产业在关键转折点上的走向,终用十多个产业的重大变化串起服务业所发生的改变与进步。

 

故事是从2006年开始的。


【免费在线读】

商品简介

全书以技术、政策、资本和需求四大力量为主线,讲述它们如何影响甚至决定服务业的走向,典型互联网企业的成长和兴衰。

 

对未来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

 

是政策层、企业家、管理者和创业者都需要的经管书。



作者简介
    高蕊
    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现就职于中国企业联合会,从事中国服务经济及500强企业成长等研究工作,多次参与相关政策制定工作。主持、参与国家部委委托课题20余项,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非常不错媒体上发表评论文章30余篇。
    此外,还在哈啰出行、途远等多家企业担任专家顾问,兼职北京物资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校外导师。

目录
引子
升腾的中国力量
第一篇  外部力量就位(2006)
第二篇  肆意生长(2007—2010)
  200传统零售的辉煌
  2008 房地产进入白银时代
  2009 网购狂欢中快递一路向前
  2010 风口下的新生力量
第三篇  挣扎  较量  博弈(2011—2015)
  2011 金融业的光环和困境
  2012 “八项规定”下的餐饮扩张
  2013 流通渠道的博弈和整合
  2014 互联网的狂欢与撕裂
  2015 双创浪潮中的打法和梦想
第四篇  融合  新市场(2016—2018)
  2016 娱乐时代的繁荣和浮躁
  2017 供应链下的企业级服务
  2018 下半场中的价值和真实
第五篇  回望过去  展望未来(2019—2020)
  2019 一个轮回下的天翻地覆
  2020 那些可以努力的方向
后记

内容摘要
 这是一本全景式观察中国服务业经济发展历程的著作,时间跨度从2006年至今,历经“入世”、金融危机、“双创”、互联网浪潮以及新冠疫情等重大事件,涉及电商、零售、贸易、
交通物流、快递、房地产、金融、娱乐、餐饮和本地生活等多个行业,涵盖近百家企业的成长、激荡和兴衰。
本书以“技术、政策、资本和需求”这四大力量为线索,讲述它们如何影响甚至决定服务业的走向,展现每个年份重点产业的关键转折,新老业态在服务业多个领域如何交锋、抗争而又握手言和的故事,并在此基础上展望和洞见
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

主编推荐
1.这是第一本全景式观察服务业发展历程的著作
目前没有一本书系统地梳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这本书时间跨度从2006年—2020年,包括电商、零售、贸易、交通物流、快递、房地产、金融、娱乐、餐饮等行业,不仅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路径,更深入前瞻地探索了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前景。

2.这本书是基于当下的国情:服务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大产业
服务业的发展是测试经济发展“体感温度”的很好指标。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23日,全国服务业企业注册数量为194.05万家,较2020年同期(164.84万家)增加29.21万家。
“服务业”作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高频词,累计出现27次。

3.国家多举措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加大税收减免力度,减缓缴纳社保和医保费;
支持重点商贸餐饮企业扩大经营规模,促进餐饮服务转型升级;
服务创新,包括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和利用新技术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等。

4.语言轻松活泼,清新明快,给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朴素的“中国方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