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席宴
  • 大席宴
  • 大席宴
  • 大席宴

    释放查看图文详情

1 / 4

临时通知 :仓库正常发货,但春节人员不足,别催发货~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大席宴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5.07 5.3折 66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送至北京市朝阳区

运费快递 ¥10.00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东明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5915065

出版时间2023-04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66元

货号1202849657

上书时间2024-06-15

评价16328好评率 99.83%

  • 物流很快 756
  • 品相不错 724
  • 发货速度快 710
  • 包装仔细 707
  • 非常满意 612
  • 价格实惠 568
  • 值得信赖 550
  • 服务态度好 512
  • 物超所值 481
  • 品相超预期 455
  • 服务态度差 5
  • 书质量太差 4
  • 描述严重不符 4
  • 有小瑕疵 3
  • 物流太差 3
  • 联系不到卖家 3
  • 价格有点贵 2
  • 影响阅读 2
  • 没收到货 2
  • 包装简陋 1
  • 品相未达预期 1
  • 服务不太好 1
  • 包装损坏 1
  • 没有物流信息 1
查看全部评价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刘东明,民谣音乐人,写作者。
七十年代末生于山东小城,现居浙江。已发行音乐专辑《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新编好了歌》《大地迷藏》《沉默相伴》等。小说与散文曾发表于“正午”“ONE·一个”“骚客文艺”“人间后视镜”等网络平台。

目录
辑一  大席宴
大席宴
国际玩笑
城里的夏天
一绺白棉絮
特殊癖好
飘雪中的芭蕾
拉魂腔
黑雨
傻子大会
小黑河边
百万之死
幻觉
剥狗人
残狗阿明
一只将死的猪
半张脸
接机故事

辑二  边走边唱
春天的味道
烧饼的故事
炒鸡
喝羊汤
西北游小记三五事
从科尔沁到东北
岩头村的寂静之声
夜游外滩
像个小孩一样
并非一朵云
巡演路上的朋友
我们都是野孩子
边走边唱
卡拉永远OK
快乐的摩托车
我和狗是朋友
远离这座城市

内容摘要
《大席宴》是民谣音乐人、写作者刘东明首部文字作品,由17篇小说与17篇散文构成。同名小说《大席宴》塑造了大厨刘真宽这个极生动的形象,亦铺展开山东大席宴的风俗人情。其小说写市井百态、乡野传奇、少年心事、动物心曲,时而朴素鲜活,时而怪诞生趣。其散文写家乡美食和行旅见闻,写与音乐为伴的生活与友人,写成长往事与乡愁记忆,诚恳平实,余味悠长。
潜行于音乐和生活的两边,作者用文字描绘出一个真实而充满野趣的自在世界:喜爱拉魂腔的五奶奶,石头城下起的瓢泼黑雨,名叫大会的傻孩子,情窦初开的少年,枉死的富豪李百万,陷入幻觉恋爱的年轻人关飞,一条叫阿明的流浪狗,疤瘌眼剥狗人,消失的鞋匠,“迪斯科”发廊,下岗的“王母娘娘”,写得一手好字的山野樵夫……大地上行走的人,生活中流淌的歌,作者以对生活的敏感观察与诗性想象力,写就一部世纪末乡镇生活的浮生录,亦是一个音乐人的成长叙事诗。

主编推荐
★音乐人、写作者刘东明首部文字作品。有嚼头的故事,有味道的人,有烟火气的生活,这顿“大席宴”很好吃!——“在民谣成为一个名词之前,刘东明就已经是其在国内优选的阐释者。”舞台上的他,一把吉他,一支口琴,一首首纯粹动听的民谣流淌而出;私底下的他,一双敏于观察的眼睛,一支生动的笔,写出一个个充满生气的人和虚实难辨的好故事,让人品出俗世生活的真味。把情感揉进琴弦,把生活唱成歌,把世俗烟火炼成文字的盐,人物、意境、性灵皆出。
★ 一幅世纪末乡镇生活的浮生录,以质朴干净的语言描绘乡野世界的鲜活生命,喧闹,悲伤,幽默,怪诞。——他的叙事如飞机起航,眼看贴地而行,但一不留神,已经凌空飞起。他笔下的那些人活在现实里,也活在超现实里:喜爱拉魂腔的五奶奶,名叫大会的傻孩子,学校门口的“老油条”,枉死的富豪李百万,陷入幻觉恋爱的年轻人关飞,疤瘌眼剥狗人,消失的鞋匠,下岗的“王母娘娘”,写得一手好字的山野樵夫……形形色色,苦辣酸甜,组合成一幅世纪末乡镇生活浮生录。
★“身上的光在哪里?这不难悟,它应该在手中的琴上。”一个音乐人的成长叙事诗,用文字追寻那逝去的时间。—— 卡拉OK、摩托车、音像店、新兴电影院,记载着一代人的成长往事与乡愁记忆;巡演、旅行、观察、感受,是边走边唱的现下生活写照,铺展开民谣音乐人的生活日常。他的歌是最朴素的文学,而他的文学也是最动听的歌。其风格正如周云蓬所言:“诚恳,差一点就笨拙了;好听,差一点就流行了。”
★老狼、周云蓬、张玮玮、小河、马頔、叶三、郭小寒 齐声推荐。——“好的民谣与食物,都有大地的味道、庄稼的味道。刘东明这本《大席宴》就是这样,写的是吃,也是生活,是与我们日日相亲的人情世故。”(叶三)“东明的文字,像他的人一样,话不多,明明白白的。民谣不只是歌曲,它是叙事;音乐不只在琴弦上,也在文字里。在东明的《大席宴》,这两样都有。”(张玮玮)
★内含六幅插画,新锐插画师李坤林精心绘制。自由自在的乡野意趣,唤起我们共通的往昔记忆。

精彩内容
“灶王爷上天,大年就来到,小闺女戴花,小小子放炮,老太太有双臭裹脚。”哪里来的一群小孩子,兜里塞满了糖果,手上拿着鞭炮。从老人嘴里学来的童谣,终于在今天用在了对的日子里,他们一路蹦跶着,从这家门口窜到那家门口,身后炮仗声此起彼落。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儿,不紧不慢地,天上飘起了雪花。按说是瑞雪兆丰年,可就在头天晚上,三爷刘真宽咽气了。夜已深,屋里的哭声显得更加悲伤,“呜呜呜”哭了小半个钟头,不知是老几家的媳妇先开的腔:“咱爹这是算准了日子才走的,明天灶王爷上天,爹是灶王爷转世呢。”话音未落,屋里又是一片哭声响起。
刘真宽未必能算准自己什么时候咽气,那不是他能力范围内的事。可他在卧床的日子里,早早就料理好了后事。膝下的四儿一女,都早已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虽没有大富大贵之人,但和和美美,知理明义,可谓孝子贤孙一群。要说遗憾,也有,就是四个儿子里没一个继承他的手艺,吃上这行饭。可转又一想,现在不是从前了,好手艺不一定吃好饭,还是各有天命吧。别的事,真还没多少再交代的,唯有这丧宴让弥留之际的三爷费了费脑子。
刘真宽,人们当面叫他三爷(在家行三),不守着面,大家都叫他厨子刘三。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从大刘庄往外算起,十里八乡,谁人不知哪个不识?十五岁那年,他跑到微山湖,跟着湖里的厨子当学徒,两年内没摸过一次勺,净是撒网捕鱼开膛破肚了。晚上别人都睡下,他就拿咸菜疙瘩练刀功,疙瘩丝切得一天比一天细。师父看着刘真宽勤快老实,破例在第三年就教他掌勺。
这第一道菜就是糖醋鲤鱼。鲁南地区不靠海,鱼的种类较少,而鲤鱼是微山湖里最受欢迎的鱼种,不论外形还是肉质都有优势。山东宴席上讲究一鸡二鱼(取吉庆有余的用意),这鱼说的就是糖醋鲤鱼。这道菜有两个关键,一是过油炸鱼时的油温控制,二是糖醋汁的调制比例。最后勾入恰到好处的水淀粉,将汤汁浇在鱼身上,装在专门的鱼盘里,一道色泽艳丽的糖醋鲤鱼才算完成。
刘真宽聪慧,做菜学得也快。
早年间日子过得穷,肚子里没多少油,越没油就越馋,小孩子们就不用说了,有哪个大人敢说他们不是喝着糊涂粥惦记着肉呢。人们一年到头吃得最好的一顿,往往就是亲戚或邻里红白喜事上的大席菜。刘真宽记得很清楚,大席菜里的滑鱼片汤,也是跟着微山湖的师父学来的。
片好的鱼片不能残留鱼刺,厚薄要均匀。乌鱼最好,但是贵。普通百姓家设大席宴,成本是第一考虑的因素。因此,这道菜多用草鱼代替。草鱼在我们老家一带叫“厚子”,肉质比鲤鱼要滑嫩,适合做鱼片或者鱼丸类的菜,价格相对也便宜。片好的鱼片裹上淀粉,开锅汆熟,鸡蛋皮、黄瓜片、泡好的木耳,这是辅料,汤要酸,胡椒不能少放,最后出锅放芫荽。刘真宽躺在床上想,别看这道鱼片汤在大席上不算主菜,但很重要,酸辣开胃,宾客们喝下一碗热汤,才有食欲期待下一道菜。他把大儿子叫到跟前,问道:“都提前安排了吗?找几个膀大身宽有力气的端盘子。”刘真宽让儿子安排的事,是他死后大席宴上端大盘的活儿。老人死后出殡那天,孝子孝孙们要跪棚,不能出来端盘子,端大盘的一般都是找本家晚辈或街坊年轻人。可那都是过去,现在红白事,从搭棚架锅、买菜做饭,到桌椅碗筷、端盘子洗碗,请的厨子一方全都包办了。只要肯花钱,这还是事嘛。不过三爷儿子嘴上什么都依他爹的,这最后的时刻,要让老爹走得顺当。到设宴时,一切外包,该花多少花多少,四个儿子均摊,谁也没有怨言。
最让三爷刘真宽头疼的是选厨子,他一辈子当大厨,伺候过不知多少场红白事,临到自己的事上,却不知道让谁来做饭了。要说手艺,隔壁庄的孙厨子是三爷最看得上的,那也是个走南闯北见过世面的人,就连广东的粤菜,孙厨子也做得有模有样。可他早就听说,孙厨子价码太高。除去大席上一切的物料成本,光工钱就要八百块。八百块啊,刘真宽最贵的席才收过主家六百元。这还是算上头天搭棚架锅,准备的一桌预席(预席在座的有第二天主事的大总管、村领导,还有本家当家的,大家尝过觉得满意,第二天就原封不动照做,万一有问题也好及时调整)。
三爷再往前想,八大碗、十大碗的时代,一个大席宴,主家给个百儿八十块,拿上四盒烟两瓶酒,大家不是都这样干过来的嘛。你孙厨子凭什么现在一天就要八百块的工钱,而且孙厨子不开预席,头天只搭棚,不做菜。三爷想,那就是说你手艺没得挑喽,谁敢说个不好?三爷的内心不待见孙厨子,其因是孙厨子的手艺和自己比起来,谁高谁低,还真不好论。三爷听了一辈子人家夸他的手艺好,他不想在自己的丧宴上,自己人最后夸的是别的厨子。
鲁南一带把丧宴叫喝“豆腐汤”,并没有实际的豆腐食材,白事嘛,豆腐是白色,就这么叫起来的。过去条件所限,宴席的规格就八个菜,俗称“八大碗”。里面的菜也不十分固定,但“先鸡后鱼”基本相同。鸡是芙蓉鸡,或者清蒸扒鸡,接下来有四喜丸子、滑丸子、滑鱼片汤、炒肉丝、炖酥肉、糖醋鲤鱼,最后是蒸肥肉膘子,这道菜十有八九的人不敢吃,连小孩子都躲得远远的,但爱它的人将它夹在筷子间,先欣赏一番再送入口中,大赞一句:“肥而不腻,香!人间美味也。”为什么喝“豆腐汤”却没有豆腐呢?大概因为豆腐不值钱,山东人要面子,好不容易吃顿大席,就拣值钱的上了。一个好的大席宴厨子,主家指定待客的桌数和菜品规格后,他脑子里马上就能计算出要备出多少货来。猪肉多少斤、鱼多少条、鸡蛋多少、青菜多少、辣椒多少,明明白白的。备好货后,掌勺时绝对不会不够用,更不会剩下,造成浪费。
丧宴和婚宴在菜肴上并没有特别的不同。后来经济条件好了,宴席的规格也就上去了。“八大碗”改成了“十大碗”,加了羊肉火锅、牛肉火锅等。有的主家富裕,要求加一道“霸王别姬”,就是甲鱼炖鸡。丧宴和婚宴的区别在烟酒上。丧宴是亲朋来吊唁,吃饱为主,酒就象征性上一下,一般是一桌席一瓶白酒、两盒香烟。宾客把烟一散发,酒基本都不动,饭吃得也干脆利落,没有磨磨蹭蹭,酒喝个没完的,因为吃完大席,下午还要出殡呢。一桌换一桌,这拨没轮着的亲戚等着下一拨开席,等所有宾客都吃过大席,时间也差不多了。准备出殡了,鼓乐队音乐奏起,从《百鸟朝凤》到《潇洒走一回》,曲目应有尽有。领头的长子要摔火盆,据说是让死去的老人别在奈何桥上迷了路。然后一众人排着大队,浩浩荡荡往自家祖坟方向出发了。路上围满了看热闹的乡亲,孝子贤孙们还要行路祭,里面规矩很繁杂,儿子磕几个头、孙子磕几个、亲戚怎么磕,不能错了,否则闹笑话。有的儿子磕成孙子了,完蛋了。哭丧的时候孝子们要猫着腰拄着孝棍(一截很短的木棍子,据说这样设计是因为老人活着时他们尽孝不到,死后要加以惩罚),鼻涕拉得老长老长,还不能断,眼瞅着就耷拉到地上了,可稍微一吸溜又缩回去一截。如此反复,把围着看路祭的乡亲逗得直乐。这个拉鼻涕的本事也不是练就的,所以,谁的鼻涕长谁最有心,谁要鼻涕短或者没鼻涕,那肯定就是不孝顺。
婚宴上就不一样了,酒要敞开喝,主家管够。先上四瓶白酒,两瓶红葡萄酒,喝完了再上,或者去别的桌抢。烟是一桌一条,早些年“大鸡”“红双喜”这都是婚宴上的常用烟,现在过时了,没钱的主家也得撑起面子上条“大中华”。过去农村办红白事,都是自家备大席用的菜肴,人穷就精打细算,生怕请的厨子在备料时克扣费用。洗碗刷盘子端大盘这些杂活,也都是自家亲戚来干,厨子带两个学徒只负责配菜做菜。现在都是一切外包,条件好的,就直接饭店里设宴了。虽说省去不少繁杂,但也没有了以前吃大席的热闹。
三爷刘真宽又对大儿子说:“不是我舍不得东西,席上剩的就都扔了吧,折菜到底不卫生。”儿子点头说:“爹,别操心了,我知道。”“折菜”就是折在一起的剩菜。宾客吃完大席,残羹剩饭要统统倒在大锅里热开,由本家人用一口大缸装好拉出去,沿街的乡亲们都拿着大碗小碗蜂拥而来,这一顿不分亲朋好友,只要是附近的乡亲都可以索取。这都是穷日子闹的。山东有的农村到现在依然保持着大席宴过后分“折菜”的习俗。从穷苦日子过来的人很少有浪费粮食的行为,况且菜肴经过不断的加热,人们确实很难抵抗它的香味,所以对卫生问题也就没那么讲究了。
思前想后,最终,刘真宽决定自己的丧宴时请小坞的张顺发来做大厨。张顺发是三爷的徒弟,“大八件”“小八件”是他的拿手菜。刘真宽做菜更偏向改良后的淮扬菜,尽管头些年,他想把自己多年研究的这套菜系真传给张顺发。但张顺发是个务实的人,他觉得鲁南地区人的口味已经固化了,师父的淮扬菜虽然讲究,但未必适合这里人的口味。所以,他虽也学了几道淮扬大菜,但在外面谋生,他一直坚守自己的“大小八件”。
二十岁时,刘真宽跑到扬州,在一个饭店里做配菜员。大师傅看他会两下子,尤其是鱼做得好,觉得这个年轻人是个当厨子的料,便问他,有没有兴趣跟着自己学淮扬菜。刘真宽当即跪在了地上,他说:“俺就是奔着这个来的。”三年后,刘真宽学艺有成,跪谢完恩师就回了山东老家。从那时起,他走乡串村,大小红白宴只要有机会他就接。人们觉得他的手艺新奇有口味,人也老实。慢慢厨子刘三的名声越叫越响。
“大八件”三十二道菜、“小八件”二十四道菜,在原来“八大碗”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很多食材,再不是以蒸菜为主。山珍野味、海鲜水产,这些东西早不是稀缺的物资,你能在电视上看见,就能在大席宴上吃到。

   为你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微信扫码逛孔网

无需下载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