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辨力
  • 思辨力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思辨力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9.31 1.9折 48 全新

库存1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孙晶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74759

出版时间2023-03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1202818738

上书时间2024-06-15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专家。199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并获得心理学硕士学位。现为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特聘教师、天津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
作者拥有30年一线工作经验,在课程开发、家庭教育、心理咨询领域成果丰硕。主编出版《心理班会课是这样设计的── 24堂成长课的奇迹》等20余部心理健康教育类书籍,开发并主讲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为主题的教师教育专业修习课。

目录
◎  如何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 001
◎  安全感是思辨力的基本要素之一010
◎  自食其力与自得其乐021
◎  所有孩子都需要的里程碑033
◎  越长大越优秀的奥秘 044
◎  成长力与胜利者效应058
◎  拆解亲子“鄙视链”071
◎  怎样才是为孩子做长远打算086
◎  别让期待成为伤害孩子的利器097
◎  让孩子学会分辨哪些事情要求助别人108
◎   孩子的思想藏在书包里122
◎  孩子不能太懂事136

◎ 亲子清单
亲子清单一:孩子的内心,你究竟了解多少?152
亲子清单二:你了解孩子的“管理商”吗?158
亲子清单三:怎样知道孩子有多聪明?163
亲子清单四:你会不会是“乌鸦嘴”父母?171

内容摘要
思辨力不光是一个孩子能思考、会思考的象征,更是他乐于发现、善于发现的开始。
作者首先从怎样创造一个让孩子敢于思考,并且愿意思考的家庭环境入手,然后逐步讲解提升孩子思辨力的亲子互动技巧:共情关注、巧妙提问、正确夸奖和批评等。既讨论了家庭教育中具有普适性的“道”,又给出操作性很强的培养孩子的“术”;既有充满人生百味的亲子成长故事,又有帮助父母进行评估分析的亲子清单。旨在帮助孩子快速提升思辨力。
让我们共同努力,帮助孩子在这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成为一个主动思考、擅于分辨、理性客观的人。

精彩内容
越长大越优秀的奥秘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有成年子女的父母都会有感触,没有一帆风顺,更不存在完美收官。如果孩子从小到大发展得越来越好,是最为舒畅幸福的感受;不好不坏的持平状态也还不错,可以接受;如果时好时坏,则非常考验家长的心脏功能;如果越来越糟糕,生活简直就像失去了希望。
表现越来越差的大孩子7岁的小阳长得虎头虎脑,聪明又调皮,一直是家里的开心果,很受宠爱。爸爸妈妈工作忙,平常主要是外公外婆带着他。父母能管孩子的时间很少,所以只要有机会陪伴,就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小阳精力特别旺盛,读幼儿园的时候是出了名的“淘气鬼”,老师从小班一直带到大班,很了解他的特点。他很爱听表扬,如果不听话、违反纪律之类的,哄一哄、夸一夸也都过得去。
过了几年平静快乐的日子,小阳上小学了,没想到这个曾经人见人爱的孩子,“人气”急转直下。因为小阳过于活泼好动,在学校里总是违反纪律,比如借着去卫生间的机会偷偷跑去操场玩,上课乱说话,老师越不让碰的东西越要碰,等等。班主任经常请妈妈协助教育,开始的时候妈妈会很有耐心地给小阳讲道理,鼓励他好好学习、遵守纪律,说相信他可以做得好。可是这根本不管用,问题反而越来越多,气得妈妈开始对他批评、训斥、罚站,这种管教方式只能在短时内起作用,过后小阳会继续变着花样出状况,弄得妈妈都有“心理阴影”了,只要老师一打电话,心脏就不舒服。
妈妈为此很苦恼:“都说好孩子是夸奖出来的,所以我一直用赏识和激励的方法教育孩子,怎么上了小学就不管用了呢?严格管理好像更不管用,遇上这样软硬不吃的‘熊孩子’,我就无计可施了吗?”小阳妈妈的烦恼其实很普遍,不仅是幼小衔接,各个学习阶段的起始年级里,可能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孩子升入新的学习阶段,表现和之前反差很大。之前一直没怎么让父母操心,甚至很优秀的孩子,怎么突然就变糟糕了呢?是不是孩子缺乏适应能力呢?
小阳的这种情形的确属于比较严重的“新生适应不良”,孩子对新环境、新角色的适应能力低,容易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表现不好,自然会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孩子会随之产生挫败感,这些都是正常现象。然而上学前后反差太大的评价,或者上学后过多的负面评价,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就会出现怎么管都没用,甚至越管越糟糕的结果。 那么孩子怎么才能成长得越来越好呢?教育孩子的核心技术究竟是什么呢?父母有必要了解一下心理学中的“阿伦森效应”。
关于“阿伦森效应”艾略特?阿伦森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他是第一个在科研、教学和写作三个方面均获得美国相关奖项的心理学家。阿伦森效应来自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大概的操作步骤是研究者将参加实验的孩子们分成四组,在不同小组的活动中提供不同的评价,并观察哪一组的评价效果最好。第1组始终给予肯定和表扬,第2组始终给予否定和批评,第3组先表扬后批评,第4组先批评后表扬。
研究结果发现第4组得到了最好的评价效果,效果最差的是第3组。也就是说一直表扬的效果并不是最好的,孩子们并不是听不得批评,而是要看时机和顺序。阿伦森效应也由此次试验得出。
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大都喜欢对自己赞赏的态度或行为不断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赞赏的态度或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并非很多人惯常理解的越夸越好,最糟糕的也并不是严管到底。
从阿伦森效应的角度分析,孩子进入新的环境或者新的学习阶段后,表现快速变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外界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和先前反差太大,令他们难以承受。很多大人认为,孩子值得赞赏和表扬的时候,才要给予正面的评价,表现不好了当然不表扬,甚至还要批评和给予一定的惩罚,这有什么不对的呢?
好像没什么不对,似乎也很合理,但合理未必合情。过于强调理性的视角,忽略了人同时是感性的,尤其是孩子们。他们年纪越小越在意情感连接,因为这是安全感的来源。孩子很容易将批评和惩罚理解为父母或者老师不再爱我自己,觉得自己缺爱的孩子就像缺少了感光能力的树苗,成长的能量会大大减少。
从阿伦森效应来看,即使是不给予孩子惩罚、批评或者负向的评价,单单是从非常欣赏到小小的表扬,再到不给予肯定,这种正向评价的递减,一样会带来强烈的挫败感。像小阳这样上小学后管不住自己的孩子很常见,老师批评他,请家长协助管理等都是寻常操作,很多孩子通过逐步调整,慢慢能够适应。
小阳的问题是自身发展水平滞后,自我管理能力欠缺,调整速度偏慢,导致老师与家长一致不满。小阳之前一直是被宠着、哄着长大的孩子,对他来说已经习惯了的赞扬在逐渐减少,甚至变成持续的批评和指责,导致大量的挫败感和不安感叠加累积,才会出现怎么管都没用,越管越严重的现象。
不仅仅是孩子,成年人也一样。父母们不妨试着想想:如果自己换了一个新工作,上司各种不认可,或者换了一个管理风格不同的领导后总是对自己表示不满,那么就算知道自己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或者没有达到新要求,心里也会很别扭吧。厌烦、愤怒等各种负能量堆积,如果无法快速扭转局面,又不能正面抵抗,人就会变得消极、懈怠,导致比之前的工作水平还要差。所以,父母在对孩子不满意的时候,需要换位思考一下。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阿伦森效应有什么作用呢?
不可滥用积极评价认可、表扬、夸赞这些积极评价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但是不要滥用。滥用既包括评价过高,也包括用得过多,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时候。
孩子小时候更容易得到家人的积极评价,一方面是小宝宝一天一个样,总会给大人带来成长的惊喜。孩子有一点点的进步,父母就开心得不得了,甚至等不及要告诉所有的亲戚朋友,这时的表扬和称赞都是内心欣喜使然。也有一些很重视早期教育的父母,非常在意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会刻意给孩子以积极的关注和评价。但无论是自然表达还是刻意为之,从孩子长远的成长和发展来看,表扬和肯定都不能过多和过度。
持久的褒奖的确会促进孩子的努力和进步,但总有一天,孩子就算十分努力也无法很快进步,因为他们要完成的任务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难。等到孩子无法令大人满意的时候,褒奖也就会随之失去。之前被认可和欣赏的次数越多,之后失去的时候负面的反应就会越强烈。
在此我建议父母们,在孩子年幼的时候,鼓励也好奖励也好,都千万不要过度,不能让肯定和表扬变成孩子的一种习惯。从幼年到高中,无论孩子的哪一个发展阶段、哪些角度做得好,父母给予积极反馈都是必要的,但是没有必要大惊小怪,甚至过于夸大。
父母的褒奖需要考虑孩子的年龄差异,要尽力在孩子相应的心理成熟水平上做到适度。褒奖小宝宝的语气要强烈一些,频次高一些;面对大孩子,情绪要平实一些,表扬的语言内容要丰富一些,具体一些,但频次可以低一些。
褒奖还要考虑个体差异,如果表现得好,并且是孩子自身的条件跟能力范围内的正常表现,也就是“分内”的事情,就不需要大张旗鼓地赞扬。因为正向强化运用过度,会起到消减积极行动的作用。
雪上加霜是错误操作孩子们的身心发展有一般的规律,也有显著的个体差异。每个年龄阶段的学习任务和成长目标是相关专家依据发展规律确定的,但是孩子们潜能水平和开发程度不同,完成新任务的速度、节奏和效果也会不一样。也就是说前一个学习阶段表现挺好的孩子,到了新的学习阶段可能会出现问题。如果孩子与同龄人在某些方面的发展水平相差显著,势必会导致严重的适应不良。
幼小衔接阶段出现适应性问题的孩子,很多在先期就已经存在发展性的问题。小学教育和幼儿园很不一样,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发展性的问题往往并不突出,大人们也经常抱着“孩子还小,长大了就好了”的心态,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比如说小阳,他的注意力和自控力发展水平偏低,其实他在幼儿园时期就已经很明显了,但是幼儿园的环境相对宽松,没有很严格的纪律要求,也没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上小学后,小阳多动、扰乱课堂秩序等违反纪律的行为其实是他本来的状态。6岁左右的孩子,看起来总是故意捣乱肯定不是态度的问题,而是心理发展水平偏低,自控能力欠缺导致的。
无论在哪个学习阶段,班主任都要管理几十个孩子,遇到问题多的孩子一定会“请”家长。父母如果总是被请到学校,那么他们的心理压力自然会逐渐增大。像小阳的妈妈,跟万千父母一样,本身的养育焦虑就不低,孩子学习成绩怎样先不说,老是违反纪律就足够让她“抓狂”了。即使是大人,消极情绪下的想法和做法也很容易变得偏激,如果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逐渐替代耐心教导和积极期待,孩子不可能有好的转变。
父母要时刻提醒自己是成年人,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需要先充分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顺利就“母慈子孝”,出现问题了就“鸡飞狗跳”,在这样的环境和家庭教育下,孩子的心理无法健康长大,更说有出息、有作为了。
想想小阳,一个6岁多点的孩子,不但要面对老师的批评,回家后还要被家长批评。外公外婆唉声叹气,一直温和可亲的妈妈板起面孔训斥他,甚至有时候还会挨打,他会有好的感受吗?还有心力去改变自己吗?
对于孩子而言,父母和老师的角色有很大的差别,老师是别人,发现并提出孩子的问题是职责所在,更加偏于理性。虽然父母需要与老师合作引导和教育孩子,但父母是亲人,并非另一个老师,除了冷静和理性,更要温暖和感性。
孩子在遇到困难、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必须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在帮助孩子进行行为矫正的过程中,道理要讲,惩罚也要有,但是不能只有负面评价和严厉惩罚,这样做无异于雪上加霜。
父母要以孩子的实际能力和当下表现为基线,设定可行的调整目标,只要孩子有进步,依然要及时肯定和表扬。
做个“预言家”父母每年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新生中,都会出现适应不良的孩子,这是因为新的学习阶段有新的要求。原来学习和其他表现都很好的孩子,到了新的环境不一定依然那么好,很有可能会出现适应性心理问题,甚至引发障碍性心理问题。
父母本该是最了解孩子的人,遗憾的是当孩子出现比较大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时,很多父母都表示震惊,难以接受,深受打击,根本想不到还有这一天。连眼前的现实都不接受,何谈成为孩子发展的“预言家”。
“他怎么会变成这样呢?太让我失望了!”“这孩子以前不是这样的啊!他怎么变得连我都不认识了呢?”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话形象地阐明了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就是说孩子前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倾向,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每个人的发展结果都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培养和教育的因素。孩子小的时候,能够充分呈现出很多先天的特点,这些特点没有好坏之分,关键看父母能否准确发现,并给予恰当的教育和训练。
科学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不仅是学校教育必需的,家庭教育更需要。因为与孩子心理成长相关的基础训练,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应该主动学习和掌握有关孩子的个性特点、行为习惯、认知水平等方面的知识,能对孩子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和分析,这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环节。
只盯着孩子当下学习成绩,对孩子的问题后知后觉,这样的父母很不称职。父母不但要关注孩子当前的学习和生活状况,还要了解下一个学习阶段对孩子的要求,依据孩子的特点,预估可能出现的问题。
“预言家”父母会事先做好预案,调整自己和对孩子的期望值,尽力帮助孩子突破困境。孩子出现发展性和适应性问题都很正常,如果孩子的能力不足,出问题是无法避免的,但是总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最怕的是父母没有合理应对,引起了障碍性问题,那就难办了。
大孩子更需要认可孩子的任何一个成长阶段都可能遇到问题,父母不能盲目乐观。当然,在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孩子出现的问题中都存在着成长契机,没有困难和挫折就没有真正意义的成长。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学习阶段不断向着高年级的上升,需要承担的学业和成长任务越来越艰巨,各个方面和同龄人之间的差距都会更加明显。无论在哪一个发展角度,都有表现好的、积极努力的孩子;同时也有落后的、掉队的,甚至放弃自己的孩子。前一个学习阶段的佼佼者,很可能在下一个阶段成为失败者。无论是重点高中还是名牌大学,越是优秀的群体,竞争越是激烈和残酷。所谓的学业“内卷”,卷进去的不仅是孩子,更是家长。
长大的孩子要建立自己与外界的联结,要确定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在与别人的竞争中会发现,真正的对手往其实是自己。升入初中之后,迅猛的身心发展和越来越多元的评价标尺,是孩子面临的最重要的考验。无论孩子的学习成绩怎样,各方面表现如何,只要有父母的认可,孩子就能拥有最持久的成长动力。
阿伦森效应告诉我们,孩子从小到大,逐渐增加对他们的认可和欣赏,才是聪明的做法。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常常相反,很多孩子从小到大,被表扬和肯定的次数是逐渐下降的,这也导致很多孩子出现心理或行为问题,这一点很值得父母们警惕。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