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黎画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巴黎画记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4.47 5.8折 59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蒋彝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52465

出版时间2018-05

装帧其他

开本32开

定价59元

货号1201732520

上书时间2024-06-15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蒋彝著的《巴黎画记》延续了“哑行者系列”的创作风格,以中式的诗书画形式,记录了作者在旅居异国他乡期间的见闻与思考。蒋彝的旅行画记,抛却了历史政治、社会民族这样的沉重问题,转而更加从容地去面对自己的内心感受。他的种种细致观察,并不是为书写和评判中西之间的差异,而更多是从中看到了一种属于全人类的共同本质。虽然已经去世多年,但在今日这个喧嚣的时代,蒋彝这个人和他的文却越发显得可贵,其中虽有他所处时代的无奈,但他却始终坚信,做一个沉默的人是可贵的。阅读蒋彝的画记会发现,他是简洁而机敏的,是诗意而精巧的,是幽默而智慧的;最难得的是,在经历过众多挫折、彷徨、悲痛与孤独之后,蒋彝始终保持着一种深邃的单纯,保持着对生活中的美好的执着追求。

作者简介
蒋彝,(1903-1977),字仲雅,又字重哑,江西九江人。出身书香门第,自幼从父亲习书画,深得东方艺术之精神。青年时期进入东南大学学习化学,之后投笔从戎,加入北伐。战后历任三地之县长,因求变革而得罪权势,痛心政治腐败之下,辞官赴英,却不承想一走竟是数十年。旅居英美期间,以笔名“哑行者”出版了一系列隽永的旅行画记,畅销西方,成为享誉国际的散文家、画家、诗人和书法家,堪称“中国文化的国际使者”。1975年回到阔别数十年的祖国,与妻女团聚。1977年逝于北京,归葬家乡庐山脚下的马回岭公墓。

目录
序言(威廉·海赫爵士)
第一章  三顾巴黎
第二章  法语有泪
第三章  莫非偶遇诗人警察?
第四章  以何为乐
第五章  冬季之仲夏夜
第六章  艺术家的圣地
第七章  向亨吉特先生致敬
第八章  揭开蒙马特的面纱
第九章  东部大地上的一处峭壁
第十章  皮嘉尔,不止如此
第十一章  一对月痴
第十二章  男人的陷阱?
第十三章  与我无关
第十四章  一双强有力的手
第十五章  更为强劲有力的手
第十六章  生气的洋葱汤
第十七章  其他的野生动物
第十八章  亦是新桥,亦是老桥
第十九章  无翼之鹭
第二十章  树枝和花瓣
第二十一章  艺术的新媒介
第二十二章  彩绘玻璃的色散
第二十三章  “顽强的生命力”
第二十四章  羽毛和软毛
第二十五章  手与脑
第二十六章  生死之间
第二十七章  旅馆客满
第二十八章  巴黎地下墓穴
第二十九章  暮光信步
第三十章  一个异国他乡的鬼魂

内容摘要
 20世纪50年代,蒋彝再次来到倾慕已久的梦中巴黎。
法语学得泪水涟涟,正好来一场名副其实的“哑行者”之旅。
巴尔扎克故居的幽冷小巷中邂逅无与伦比的月光,热烈喧闹的集市上发现曾有美妙歌喉的卖蒜老者。
和画家朋友一起走访巴黎引以为傲的手工匠人,或不妨独自探寻现代艺术与哲学的摇篮——咖啡馆。
当然,不能错过口味奇特的蜗牛大餐和“生气”的洋葱汤。
旅途中的一切相遇都是美妙的,“神秘莫测”的东方哲学可以化解巴黎人和伦敦人爱猫的争斗,春日满城的垂柳和杏花,那是故乡曾经熟悉的风景……蒋彝著的《巴黎画记》用他传统中国式的诗文书画,发现这座城市角落里的美。

精彩内容
 第二章法语有泪回想在巴黎的时光,自开始学习法语后,我在课上就不觉带上了一丝糟糕的情绪。中国人素以耐心平和、忍辱负重著称,我生性却并非如此。资质愚钝,兼之起步甚晚,使得我学习一门新语言时困难重重。
这时,糟糕的情绪便占了上风,无论有理或无理。现在的我已不再有泪轻弹,然而,那时的法语课上,年富气盛的我可没少落泪。作为一个后进生,我感到焦躁不已,但这“不速之泪”也令我备感安慰—虽然已届中年,我还不至于心肠冷硬。
按理,旅居英伦长达十八年的漫漫岁月里,我早该学一些法语了。但英语就足以令我头疼,何谈再学法语?如今我痛下决心去学法语,好尽情享受游历巴黎之乐。
我决计十二月到达巴黎开始学习,而不是第二年春天才去。这样,所学可以赶在最佳旅游时节派上用场。而且,我也乐意先领略一番巴黎最原汁原味的寒冬风情。
前去接我的中国朋友向我打包票,说他可以帮我找一名法语老师,然而我苦等两周,仍是找寻未果。
我不愿耽搁学习时间,果断报名进了一所语言学校。
记得第一堂课,我怀着肃穆的心情,全神贯注地在教室端坐,同堂听课的还有其他十七位学生。整堂
课学生们都鸦雀无声。我们来到巴黎的时间不一,但都是初学法语,大多数人要么计划进入索邦大学求学,要么打算在巴黎长久定居。整个班级无疑是个“大熔炉”,学生中有一个印度人、两个伊拉克人、三个土耳其人、一个西班牙人、一个丹麦人、一个匈牙利人、三个英国人、五个美国人,还有我这个中国人。
代表法国的则是我们的老师。后来,又陆续加入一个十五岁的意大利男孩、两个巴西人、一个波斯人、一
对来自非洲的夫妇和几个美国人。开学一个月里人数剧增,多达三十人。
我们的法语老师是一位风情万种的巴黎女士,她的前额现出三两道细纹,透露出教龄不浅。当她露出迷人的微笑,细纹便销声匿迹;若我们课上迟迟不做回应,她便眉头轻蹙,细纹又显现无遗。她时常穿一
身素净的套装,偶尔穿红色,但更经常是黑色,外披一件厚厚的短款毛皮大衣。毕竟,巴黎的一月还是极
冷的。师生互相问候完毕,她便脱下大衣和帽子,款款走到暖气片旁。她接下来的一番话令我们忍俊不禁
。她且说且演,即便我们听不懂法语,从她的动作中,也能明白她想表达的意思—暖气片早已坏掉,不能供暖,但靠近它总感觉温暖一点。“巴黎的学校都装有暖气片,”她用英语解释道,“但多数已经坏掉了。”她举止友善,又会说英语,大大减轻了我心头的压力。
但这种美景如昙花一现。自那之后,整堂课我再没听到半句英语,除了法语还是法语!我们边听讲边抄写黑板上的单词,但压根儿来不及从词典中查出意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