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
  • 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
  • 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
  • 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
  • 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1.39 5.2折 79 全新

库存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田晓菲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72979

出版时间2022-03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79元

货号31410766

上书时间2024-06-14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对梁人来说,他们的时代充满了崭新的开始,“新变”,及能量充沛的创举。他们生活在现下,完全沉浸于“此时与此地”,投入地经历每一个时刻。他们在智识上极为精微渊雅,精神上却又相当天真。对梁朝的文化精神最好的概括,不是“颓废”,而是“康强”。
本书是田晓菲学术力作,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
再现文学与历史构建过程,文学与文化的整体构想。
在“烽火”与“流星”光芒的照亮下,勾勒南方帝国的文学版图。

作者简介
田晓菲(XiaofeiTian),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中国文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文学和文化、书籍史以及比较文学。主要著作包括《神游:早期中古时代与十九世纪中国的行旅写作》(VisionaryJourneys:TravelWritingsfromEarlyMedievalandNineteenth—CenturyChina,Harvard,2011)、《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BeaconFireandShootingStar:TheLiteraryCultureoftheLiang[502—557],Harvard,2007)、《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TaoYuanmingandManuscriptCulture:TheRecordofaDustyTable,UniversityofWashington,2005)、《“萨福”:一个欧美文学传统的生成》(三联书店,2004)、《秋水堂论金瓶梅》(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等等。

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梁武帝的统治
登基之前的岁月
想象的族谱
梁朝的政治文化
“皇帝菩萨”
最后的岁月

第二章 重构文化世界版图(上):经营文本
文本生产与传播
书籍收藏与分类
文学与学术活动

第三章 重构文化世界版图(下):当代文学口味的语境
“文化贵族”的兴起
文学家族
虚构的对立
萧统和萧纲:个案研究
梁代的文学口味

第四章 “余事”之乐:宫体诗及其对“经典化”的抵制
刘勰的焦虑
博 弈
体痈:关于徐摛
北人的裁决
“主义”的陷阱:解读徐陵《玉台新咏序》
春花飘落始自何时?
断桥与六尘

第五章 幻与照:六世纪新兴的观照诗学
蜡烛小传
梁前关于灯烛的诗文
洞察现象界的真谛:佛教的“观照”
观照的诗学
水,火,风:体验幻象
烛光下的棋盘

第六章 明夷:皇子诗人萧纲
少年时代
年轻的雍州刺史
人生的转折点
春宫岁月
感知与再现
末 年

第七章 “南”“北”观念的文化建构
南北之争
征服者的文学观
想象北方:边塞诗的诞生
造作的雄健:“北朝”乐府
采莲:建构“江南”
表演女性:吴声与西曲

第八章 分道扬镳
幸存者的回忆录之一:颜之推
幸存者的回忆录之二:沈炯
幸存者的回忆录之三:庾信
尾声之一:杨柳歌
尾声之二:真正的结局

结语/ 劫余:梁朝形象的浪漫化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对梁人来说,他们的时代充满了崭新的开始,“新变”,及能量充沛的创举。他们生活在现下,完全沉浸于“此时与此地”,投入地经历每一个时刻。他们在智识上极为精微渊雅,精神上却又相当天真。对梁朝的文化精神最好的概括,不是“颓废”,而是“康强”。
梁朝覆灭之后已经过去了许多个世纪,它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份重要的遗产,但这又是一份让人感到不安的遗产,因为它和当代文化政治纠结在一起,展示了一些长期以来存在于中国文化中的问题。曾经一度数量庞大的文本现在只有零星的残存,南方帝国的辉煌就隐藏在这些断简残篇之中,后人从自己的目的出发对之进行诠释,这些带有隐含的动机与偏见的诠释更加扭曲了它们的光芒。
——田晓菲在烽火与流星照耀下的国土,一半隐藏在阴影里,这正好是对萧梁王朝的最好象征。本书试图为一个已经过去的时代勾勒一副肖像画,不仅探讨梁朝的文学作品,更旨在检视梁朝文学生产的文化语境,就此提出一系列具有内在关联的文化史和文学史问题。

主编推荐
田晓菲学术力作。在“烽火”与“流星”光芒的照亮下,勾勒南方帝国的文学版图。

精彩内容
 北方的雄健形象,在一
组所谓“北朝民歌”中得到加强。这些歌诗其实属于“梁
鼓角横吹曲”,收入僧人智匠(约六世纪中后期)的《古今乐录》,保存在《乐府诗集》中。鼓角横吹曲乃“军中之乐”,在朝廷仪式中,或者作为皇家仪仗队的一
部分,由宫廷乐师在马上演奏。鼓吹有时也作为高级荣誉赏赐给诸侯王或大臣。
现代学者往往继承传统
说法,极力强调这些乐歌的“北方性”,把它们视为北方特质以及北方少数民族精神的反映,与南方温柔细腻的汉文化形成对比。这种二元对立观却没有考虑到这些乐府诗的音乐分类在歌辞的选择中起到的作用。换句话说,“鼓角横吹曲”既是军乐,自然一定要歌咏战争、武勇和对兵器的热爱,因此,被包括在“鼓角横吹曲”中的乐府也就不宜被视为“典型北方音乐”的代表。
在我们详细分析这组乐府诗之前,需要强调两点。
第一,对很多歌诗的来源我们不能确知(有些很有可能的确来自北方),也不打算勉强论证这些乐歌“实际上”都是由南方乐师创作的。本节的重点,在于探讨南人在选择、演奏、保存和传播这些乐府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些乐府当成“北歌”处理,而必须认真考虑南人的中介作用,这在传统文学史叙事中是一个被忽视了的问题。归根结底,我们不应该追问这些歌到底是北歌还是南歌,而应该问为什么南方人要选择在南方的宫廷演奏这些歌。第二,音乐和歌词的问题应该区别对待:即使这些歌诗的音乐可能来自北方,歌辞本身却不一定来自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