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子》:没有答案的兵法
  • 《孙子》:没有答案的兵法
  • 《孙子》:没有答案的兵法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孙子》:没有答案的兵法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9.93 5.1折 39 全新

库存3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日]平田昌司

出版社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77073

出版时间2024-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9元

货号1203156310

上书时间2024-06-13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平田昌司,日本中国语学研究家,前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教授,著有《文化制度和汉语史》、《徽州方言研究》(主编)等。
黄沉默,日本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中国语学中国文学专业博士课程毕业,现于京都大学等校担任汉语非常勤讲师,主要研究中国南方汉语方言。

目录
前 言 / 1
第一部分 书籍的旅行——对不败的渴望
第一章 战争的语言化——《孙子》的原型? ? / 5
第二章 成书与传承 / 15
第三章 日本的《孙子》——到江户时代末期? ? / 73
第四章 在帝国与“冷战”之下 / 109
第二部分 畅游于作品的世界 ——辞如珠玉
第一章 为了帝王——《群书治要》卷三十三? ? / 141
第二章 形与势——永禄三年的解读? ? / 159
第三章 应要不确定——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奇正》? ? / 175
第四章 集体与自然条件——西夏文译《孙子》? ? / 190
结 语 / 202
附 注 / 207
参考文献 / 208

内容摘要
本书为“古典新读”系列第三辑作品
《孙子》不过六千言,却在千百年来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为古今中外诸多学者关注、研究和肯定。本书从“《孙子》如何成为世界闻名的古典”这一问题出发,追寻《孙子》在历史上被世代阅读以及反复“诞生”的过程,解读其中的精妙,并尝试完成对此问题的解答。

精彩内容
孙武是否确有其人若据《史记》,则今本《孙子》当创作于公元前6世纪末。较早对这一点提出明确质疑的是南宋叶适(1150—1223),他以孙武的人物事迹几乎不见于除《史记》外的其他古文献为依据,认为《孙子》是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即公元前5世纪末前后由民间的无名氏写成的著作,而孙武在吴国得到重用等都是夸张的编造之词。(《习学记言》卷四十六)的确,若依《史记》,则吴王阖闾能够破楚是因孙武之力。可取得了如此功绩的名将,却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史书中没有任何记载,在《史记》中也只出现了设法让吴王阖闾的宫女遵守军纪这样的逸事。或许大家都已熟知这个故事,此处还是简单做一介绍。
孙武初次谒见阖闾的时候,王为了测试他的实力,让宫女充当士兵,由孙武来指挥。孙武将一百八十名宫女分为两队,让她们每人持戟,命令她们配合鼓的信号向前后左右转。然而不论他耐心地说多少遍指令,她们都只顾大笑而不认真配合。然后孙武就说:“依据兵法,‘如果没有得到指令和通知的话,是(下达命令的)将军的责任;下达了命令并要求执行但没有执行的情况下,就是(执行命令的)队长的责任’。”(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于是下令斩杀了担任队长的王的两位宠姬。在这之后宫女们就一丝不苟地遵照指令行动了。阖闾虽因宠爱的女人被杀而惊骇,但也由此知晓孙武是一个有能力的指挥官。
(完整内容可参阅新订第186—189页。依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对内容略作了补充)只有此奇闻流传下来的孙武真的不是一个架空的人物吗?今本《孙子》会不会是在之后的战国时代写成的呢?
关于这个观点,赞否双方都发表了多种意见,其中江户时代津藩的学者斋藤拙堂(1797—1865)将《孙子》和《史记》《左传》对照,指出了四个疑点,他断定孙武曾任职于春秋时代的吴王阖闾手下之言是司马迁的失误,实际上应与战国时代的孙膑为同一人物。(《拙堂文集》卷四《孙子辨》)其论据如下:(一)《史记》中记载公元前506年吴破楚是因孙武之力,而详细记述了吴楚战争的《左传》中却没有出现孙武的名字。
(二)根据《史记》,孙武在谒见吴王阖闾之前应已写成《孙子》。当时越国尚弱,然而《虚实篇》中却有“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如果《孙子》不是写于越国变强之后,就无法解释这句话。
(三)依据《左传》,吴越第一次真正交战是在公元前510年。但是,《九地篇》却写道:“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如果在孙武攻楚的公元前512年以前《孙子》就已经写成的话,那就会变成孙武预见了未来的吴楚对立。
(四)据《史记》记载,吴国公子光在公元前515年派刺客专诸暗杀了他的堂兄弟吴王僚,然后自己即位成为吴王阖闾。孙武同阖闾攻楚是在公元前512年,也就是仅三年后的事情。孙武和阖闾初次见面是在这之前,所以《孙子》的写作和专诸暗杀事件孰先孰后也就无法判断了。然而《九地篇》中却出现有“诸、刿之勇也”。鲁国武将曹刿用匕首威胁齐桓公迫其归还鲁国领土这一事件发生在公元前681年,将同时代的专诸和百余年前的曹刿并举为例则显得不自然。
四点当中的(一)(三),皆川淇园(1734—1807)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和《孙子》文本之间的矛盾出发,也提出了相似的疑问(淇园先生注《孙武子》,筑波大学中央图书馆藏)。
关于(四),新井白石(1657—1725)最早注意到这一点,认为《孙子》的写作应该是在专诸暗杀事件之前,或许在更早的时代曾出现过另一名名叫专诸的暗杀者,但同时又提及主张《孙子》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叶适的说法(《孙武兵法择》卷十一)。宋代中国和江户时代的日本,人们心中的疑问不断积累,在此背景下斋藤拙堂的说法出现了。他仔细阅读、对比了《孙子》和《左传》《史记》,以更有说服力的方式指出了疑点。
在斋藤拙堂之后,关于《孙子》的著者,被认为较大可能是《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出现的另一位“孙子”,即晚孙武一百年活跃于历史舞台的战国时代的齐国军师孙膑。有段时期的主流说法是,孙武为传说中的人物,孙膑才是《孙子》的著者。
至于《孙子》的成书年代,到现在都还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看法。下面列举一部分20世纪后出现的说法:与阖闾会面之前的孙武的创作(何炳棣)公元前496—前453年(郑良树)战国初期的公元前4世纪前半(浅野裕一《十三篇〈孙子〉的形成过程》)战国初期,孙膑之前(武内义雄《孙子之研究》)公元前400—前320年前后(格里菲斯)原型出现于战国时代的孙膑之前,或者成立于同一时期(金谷治《新订孙子》)战国时代的孙膑的著作(金德建),曹操抄录了孙膑的原著(武内义雄《孙子十三篇的作者》)战国时代中期(李零似乎认为是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代中后期(齐思和认为是公元前4世纪—前3世纪)晚于公元前3世纪的可能性很高(山田崇仁)粗略来说,从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前3世纪,不同观点之间《孙子》的成立年代相差两百余年。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