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山到大海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9.5
4.5折
¥
8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何也;申平
出版社五洲传播
ISBN9787508550657
出版时间2023-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88元
货号1203068731
上书时间2024-06-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何也,原名熊育群,湖南岳阳屈原管理区人。建筑工程师、新闻高级编辑、一级作家、教授,历任出版社总监、报社总编辑、省作协副主席、省文学院院长、二级巡视员。获得鲁迅文学奖、百花文学奖等,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现任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副主任。出版有诗集《我的一生在我之外》,长篇小说《连尔居》《己卯年雨雪》《金墟》,散文集和纪实文学《春天的十二条河流》《路上的祖先》《一寄河山——大地上的迁徙》《西藏的感动》《钟南山:苍生在上》《第76天》等20多部。作品被翻译为英、德、俄、意、匈牙利、阿拉伯、印地、马来西亚、韩、泰、越南、乌克兰、乌尔都、波斯尼亚、尼泊尔、僧伽罗等20余种语言出版。
申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广东省和惠州市小小说学会会长。在各地报刊发表文学作品400多万字,出版中短篇小说和小小说作品集23部,作品连续多年入选各种权威选刊、选本,进入中国好小说排行榜,获得《小说选刊》第13届微小说全国大奖等100多项。作品被翻译成英、日、西班牙等多种语言出版。
目录
第一章 激情岁月
第一节 黔山在望
第二节 神秘山谷
第三节 赤水河畔
第四节 山砂之梦
第五节 两淮会战
第二章 走出大山
第一节 潮起鹭岛
第二节 逐梦上海
第三节 走向世界
第四节 剑指南粤
第五节 “三牛”精神
第三章 移师岭南
第一节 绝境突围
第二节 迁粤之路
第三节 岭南地标
第四节 转型之战
第五节 人间至情
第六节 超级大盘
第四章 雄关漫道
第一节 临危受命
第二节 绘就新图
第三节 艰难玉成
第四节 逐梦未来
内容摘要
《从大山到大海》书稿是一部反映大型央企——中建四局——六十年发展历程的报告文学作品。书稿从中建四局的出身、履历、业绩出发,选择中建四局职工群体作为主人公,用报告文学的形式,全面展示他们六十年来听从党和国家的召唤,承担了很多重大任务,战胜了很多艰难险阻,创造了很多建筑奇迹,出现了很多感人事迹,涌现了很多先进人物,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为党和国家作出了突出贡献。
精彩内容
王彩彰把大件行李搬上车顶,和司机一起,用绳子把行李扎好。这时太阳刚刚出来,晨风颇有几分凉意。他们在暑热中长途奔波,到了云贵高原,才感觉到了一丝凉爽。
客车上的人,主要是妇女孩子,还有老人。王彩彰把自家的五口人送上车,叮嘱三个女儿要听妈妈和姥姥的话,然后,他就转身下车了。
妻子解毓瑢本想喊住他,但是,她的嘴张了张又闭上了。解毓瑢本以为老王会跟她一起走。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他们要走上四百里的山路,很晚才能到达贵阳,而身边的三个孩子,大的不过七岁,小的只有三岁,因此,解毓瑢有些担忧。
王彩彰长着浓黑的眉毛,眼睛非常有神,虽然已过不惑之年,但身姿依然矫健。他知道妻子担心,于是安慰一句“没事”,随后双手拍一拍,就去检查大部队了。
王彩彰曾是晋中地区大名鼎鼎的抗日英雄。解放后,王彩彰放下枪杆,拿起瓦刀,进入了土木建筑行业。他被分配到中南军政委员会建筑工程部,投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
在建筑工程部,王彩彰请求去生产第一线,同大伙一起住工棚,吃食堂。三年后,他担任中南建筑工程管理总局第四工程公司党委书记兼经理,先后到河南郑州、新乡等地参加建设。来贵州前,工程公司刚刚修建完成了郑州砂轮厂。这家工厂主厂房的面积有两万多平方米,设备是从德国进口的,对厂房建设要求很高。王彩彰带领干部职工连续奋战,除了吃饭睡觉,他很少回家。
砂轮厂刚刚竣工,他们便接到命令,要搬去大西南,而且这一走,可能再也不会回来了。
王彩彰先行带人去贵州考察。第一次来到贵州,他们睁眼看到的只有大山。在这里,他们真正体会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和“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感觉。在威清路,王彩彰为公司总部选了一处地势较高、落差较小的落脚地,随后又考察了地势较平的甘荫塘、中曹司、大营坡、花溪、四方河。落实好迁黔的大小事宜后,他马上回到郑州,召开全体职工动员大会。会上,王彩彰说到了贵州的困难状况,说那里有的地方还不通火车,但他表示,就是骑毛驴,大家也要走过去。
立秋后,大队人马从郑州出发。火车晃晃悠悠走了两天两夜,大家身上都落了一层煤灰。跟随王彩彰一路过来的有四百多号人,这是首批入黔的职工。
经历如此远距离、大规模的搬迁,大家多多少少都会产生一些情绪上的波动,所以这些日子里,王彩彰一直忙着处理种种问题,譬如让职工家属先回老家,等贵州有了基地之后再回来等等。事无巨细,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必须考虑周全。
凌晨,火车到达凯里,一大早,他们又换乘卡车。尽管每个人都很累,但想到自己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他们又热情高涨,不自觉地唱起了《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人数点齐,王彩彰一声令下,卡车一辆跟着一辆,走上了窄窄的泥沙路,一路卷着尘土,向着延绵不绝的石山深处驶去,很快就上了盘山公路。
当时的汽车烧的是木炭,走得很慢,路上用了整整一天,天快黑时才到达贵阳。在黄昏黯淡的光线里,贵阳的路上看不到汽车,有些地方还是土路。有些有石板路的地方,几家店铺亮着灯,总算有了一点城市的味道。
这是1958年8月里的一天,平常,却也不寻常。王彩彰带领的是中南建筑第四公司大部队,这是一支两年前由湘潭工程处、南昌工程处、新乡工程处组建起来的施工队伍,曾经转战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建设了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大家怀着建设祖国大西南的热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来到贵州。从八月的这一天开始,他们在大西南开始了新的生活。
中南建筑第四公司下放贵州后,被编入贵州省城建局第四工程公司,后来,他们成为中建四局的骨干力量。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