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国藩传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曾国藩传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53.08 6.7折 79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董丛林

出版社人民

ISBN9787010139524

出版时间2014-10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79元

货号30475040

上书时间2024-06-12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董丛林(1952-),河北盐山人。历史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直供职于河北师范学院、河北师范大学。任中国义和团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晚清湘淮集团群体及要员为主要研究领域之一。出版《曾国藩传》《胡林翼政迹与人生》《刀锋下的外交:李鸿章在1870-1901》等十余部著作;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光明日报》等多家报刊,发表《吴汝纶弃官从教辨析》《胡林翼与湘系势力的崛起》《领袖导向与湘淮系势力的异流》《“迷拐”“折割”传闻与天津教案》《晚清三大军政集团的“环链关系”说略》《张之洞与袁世凯比较论》等一百多篇论文。

目录
引言  并非蛇足的“务虚”
第一章  终于登龙门
  一、“神虬”惊梦故事的寓意
  二、“蟾宫折桂”的拼搏之路
  三、家门琐事亦堪品
第二章  京官岁月
  一、学事的转向与进境
  二、检身入圣的追求
  三、在升迁的顺境中
  四、贵而“不富”,亦乐亦苦
第三章  “赤地新立”创湘军
  一、“全孝”与“抒忠”之间
  二、“曾屠户”的凶残与尴尬
  三、“移花接木”的魔术
  四、“魔术”机妙有续篇
  五、从坚忍待机到建旗出征
第四章  颠连楚、赣间
  一、出师未捷身“险”死
  二、武昌胜局喜与忧
  三、湖口惨败几绝命
  四、孤穷困厄到极峰
第五章  “涅槃”复出后
  一、机权之变
  二、弟死三河多惊疑
  三、“爱民”与“饬军”的俚俗宣教
  四、羽檄交驰不废学
  五、纳幕李鸿章
  六、援川未果改图皖
  七、助“老亮”脱难之局
第六章  日趋中天督两江
  一、局势转捩下的受命
  二、险棋一着困祁门
  三、面对“勤王”的召唤
  四、在关键的安庆之役中
  五、惊闻“哀诏”与痛失挚友
  六、“东援”成就李鸿章
  七、在“借师助剿”的事局中
  八、“英英群彦满樽前”
第七章  拼得血火没天京
  一、为破“逆都”苦运筹
  二、闻捷巡阅百感集
  三、显荣与隐忧
  四、“流水高山心自知”
  五、侯门能持“勤俭”风
第八章  挂帅“剿”捻威不再
  一、勉强膺任下的筹策
  二、帅符“法力”何失灵
  三、“圣地”之行
  四、曾李瓜代之局
第九章  移督畿辅的日子里

内容摘要
 曾国藩是晚清的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他又是公认的晚清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曾国藩可谓中国近代史上最具有争议的人物。肯定之言,说他“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其成就“震古铄今”,是个“完人”。否定之言,说他不顾“民族大义”,是“吾祖民贼”,“民族罪人”。董丛林著的《曾国藩传》定位于学术性的历史人物传记,集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体。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立基于扎实的史料基础,注意对材料的审查辨析和合理解读,作者力求不仅“形似”更要“神似”的对传主的一生
进行展示。

精彩内容
 二、“蟾宫折桂”的拼搏之路竟希老人的“吉梦”似乎没有白做,小宽一以其日后的造化给以“验证”和回报。再准确地说,正是因其日后的造化,对本来属附会的神异之说有了承而当之的本钱和资格。假如说他终生为一介株守山隅的小民,这种神化其人的谈资岂不成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空幻?当然,大到一个社会,小到某一个人,其历史都不能假设。对于曾国藩来说,既定的事实是他毕竟为大有“造化”的人物。
纵观曾国藩的“造化”之途,也并非一帆风顺,平步青云。而是曲直相间,崎坦并存。既有常规的水到渠成,又有奇径上的鬼使神差;既有成败昭然、祸福分明的不易之局,又有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歪打正着。而无论如何,及至道光十八年(1838年)桃红柳绿的时节,二十有八尚未及而立之年的曾国藩,跳过“春闱”龙门,站在进士这最高一级功名的台阶上,拥抱了蟾宫折桂的多年梦想,是他“造化”之途中的至为关键的一阶。因为,由此他作为国家“抡才大典”中优胜而出的凤麟之选,取得了正途入仕的高级入场券。既然如此,就有必要回顾和体察一下,他是怎样一程程地走到了其人生旅途中的这样一个界碑。
当曾麟书尚在乃父的严督下孜孜苦读的时候,稚子宽一就开始了他正式入塾学习的生活,时在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六岁之时,请的是一位姓陈的先生,专门做他的问字师。竟希老人是这年十月间去世的,生前他有幸目睹了自己所钟爱孙儿的入塾发蒙,想必已是对他的莫大安慰。
这年已二十有七的曾麟书,已经有过多次参加童试而不能获售的经历,面对儿子都已入塾自己尚学无所成的事实,不好再专一读书,便考虑做一份与学事有关并且于家计有补的工作,来年即创设了一所名曰“利见斋”的塾堂
,招收了十来名孩童教读。曾麟书既已自行立塾,陈先生
也就辞席告退,小宽一遂就学于乃父。曾麟书则一面教书,一面自学,并没有放弃继续入闱一试的努力。
曾麟书自己的学业上难进佳境,教读他人似乎也无甚妙法高招。但就教习初入塾堂的稚童来说,学力上自然还算绰绰有余。并且他做事情有股认真和耐心的笨功夫,教书亦然,尝对生徒言:“吾固钝拙,训告尔辈钝者,不以为烦苦也。”对别人家的孩子尚且如此,对自己的儿子自然更不会例外。据曾国藩自己忆述,当时父亲对他“晨夕讲授,指画耳提,不达则再诏之,已而三复之;或携诸途,呼诸枕,重叩其所宿惑者,必通彻乃已。”真可是达到了随时随地、不厌其烦督教的地步。何况,小宽一的资禀
应该说高于一般的儿童,又得乃父亲自督教之利,所以在同学中就越来越有出众的表现。
检视曾国藩当年的学习进程,到九岁的时候,即“读五经毕,始为时文帖括之学”,也就是说开始学习作应科举考试的八股文了,并且还颇见“文以载道”的悟性。有记载说,他十岁上国潢弟出生,父亲笑着对他说,你现在有弟弟了,就此作一篇时文吧,出的题目是《兄弟怡怡》。父亲看了他写就的文章“喜甚”,曰:“文中有至性语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