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金融的第一本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10.5
2.6折
¥
39.8
全新
库存459件
作者(加)陈思进|责编:陈泽洪
出版社广东人民
ISBN9787218139418
出版时间2020-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9.8元
货号1202930952
上书时间2024-06-1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陈思进,国际金融专家,央视大型纪录片《华尔街》《货币》学术顾问。曾任美国银行证券公司副总裁、瑞士信贷证券部助理副总裁、宏利金融财团资深顾问,目前任某国际金融财团风险管理资深顾问。著有《看懂财经新闻的本书》《看懂货币》《金融让谁富有》等。
目录
第一章?看懂金融第一步:了解基本概念-
经济的晴雨表——利率
国际贸易的基础——汇率
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货币政策
世界第八大奇迹——复利效应
金融的立身之本——信用
四两拨千斤的要素——杠杆
守住金融的生命线——风险控制
第二章?善用金融工具,打开财富大门
最基础的金融工具——股票
最“单纯”的金融工具——债券
没有最险只有更险的金融工具——外汇
被“炒作”的金融工具——黄金
“懒人”的金融工具——共同基金
交易未来的金融工具——期权期货
第三章?向纵横金融江湖的大师们学习
美国共同基金的先驱邓普顿
“股神”沃伦·巴菲特
长寿的投资大师欧文·卡恩
最值得信任的投资大师沃尔特·施洛斯
“股票天使”彼得·林奇
第四章?理解金融危机,规避经济风险
金融危机的来源
美国的“两房”危机
金融危机的启示
第五章?贪婪,金融的本性
信贷消费的陷阱
美国的房奴是怎么造就的
金融市场的食人鱼
我们真的只能任人宰割吗?
第六章?当金融成为现代炼金术
证券衍生化:华尔街的移山大法
证券化、衍生化是如何形成的
金融市场在中国的演进
金融霸权下的牺牲者
第七章?用正确的金融观念创造美好生活
都是石油惹的祸
摆脱GDP的紧箍咒
拒绝高利贷
明亮的灯塔——北欧模式
内容摘要
《看懂金融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实用的金融学入门指南,适合普通人看的财商养成课。在本书中,华尔街金融专家陈思进以生动易懂的语言普及了我们日常必知的金融学知识,全面梳理了和金融相关的各种问题:利率、汇率、复利效应、杠杆、风控、股票、债券、外汇、金融危机、期权期货等,为初学者展开一幅金融学的趣味画卷。
精彩内容
经济的晴雨表——利率利率,又叫利息率,是衡量利息高低的指标。它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和本金的比率。利率不但能够反映货币与信用的供给状态,而且能够带来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变化。利率水平趋高被认为是银根紧缩,利率水平趋低则被认为是银根松弛。
通常国家的利率政策被描述为:宽松政策利于促进经济增长,但容易导致通货膨胀;中性政策旨在保持稳定;从紧政策利于降低通货膨胀,却可能提高失业率。
调控利率的主要对象,包括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等。其中,贴现率是指持票人以没有到期的票据向银行要求兑现时,银行将利息先行扣除所使用的利率。如果银行将已贴现过的未到期票据作担保,向中央银行申请借款时,按中央银行规定所支付的预扣利率,则称为再贴现率。
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的贴现行为。调整再贴现率,可以控制和调节信贷规模,影响货币供应量。当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再贷款利率时,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上升,基础货币得到收缩。相反,当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再贷款利率时,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下降,基础货币得到扩张。
当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利率时,商业银行就会增加超额存款准备金,从而使基础货币量收缩,反之,基础货币量将会扩张。
当央行提高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时,居民存款的积极性提高,会导致企业贷款积极性降低。反之,当央行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时,居民存款的积极性降低,会导致企业贷款积极性提高。所以通过控制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很难确定,但能够明确地改变货币供应量的配置。
由此可见,调控不同的利率对象,有着不同的效能,可能导致互相矛盾的效应。如果同时对多种利率结构和档次进行调整,实际上是属于利率双轨(多轨)制,不仅很难确定调控经济的作用,而且容易造成腐败,所以中央银行通常只能选用其中一种利率作为操作目标。
国际贸易的基础——汇率汇率是国际贸易中非常重要的调节工具。每个国家生产的商品都按本国货币来计价,汇率高低直接关系到国际市场上的售价,对于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货币升值,就会增加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削弱该国商品的竞争力,并反过来刺激大量商品进口。反之,货币贬值,则该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就会降低,竞争力增强,从而刺激扩大出口。但因货币的国际购买力下降,进口商品必须付出较高代价。
汇率波动会给进出口贸易带来很大影响,因此许多经济体倾向于实行相对稳定的货币汇率政策。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进出口额高速稳步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稳定的人民币汇率政策。
汇率有多种分类方法。按汇率确定方法,可分为官定汇率(法定汇率,OfficialRate)和市场汇率(MarketRate)。
官定汇率是指官方(如财政部、中央银行或经指定的外汇专业银行)所规定的汇率。在实行外汇管制的国家,禁止自由市场的存在,官定汇率就是实际汇率,而无市场汇率。
市场汇率是指在自由外汇市场上买卖外汇的实际汇率。在外汇管制较松的国家,官定汇率往往只是形式,有价无市,实际外汇交易均按市场汇率进行。
市场汇率由哪些因素决定?从根本上说,一种货币的价值,在于它的购买力;据此,汇率本质上应为购买力的比值。例如,一只汉堡在英国卖1.5英镑,同样的汉堡在美国卖2.4美元。据此,我们说汇率为2.4/1.5=1.6,即1英镑对1.60美元。
但是,除了汉堡以外,世界上商品千千万万,不同商品的货币购买力比值是不一样的,而且在贸易市场中各有自身的加权比重。因此,通过购买力比较来推求汇率是一件非常复杂和困难的工作。
市场汇率及其波动固然与货币在本国的购买力或物价水平有关,但更要受国际市场上货币购买力和物价水平的影响,甚至可能与国内市场的状况脱节。
国际上的经济往来并不仅仅限于商品交易,还包括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信贷、投资等资本交易和其他许多方面。后者不属于货币购买力的范畴,却对汇率的变化有很大影响。因此,汇率只是部分地与货币购买力相关而已。
事实上,除了购买力这个基本要素之外,影响汇率波动的重要因素还有以下六项:1.国际收支及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就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收入总额与付给其他国家的货币支出总额的对比。如果货币收入总额大于支出总额,便会出现国际收支顺差,反之,则是国际收支逆差。国际收支状况对一国汇率的变动能产生直接的影响。如发生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储备增加,会导致该国货币升值,反之,则该国货币汇率下跌。
2.利率利率水平直接影响国际间的资本流动,高利率国家吸引资本流入,低利率国家则发生资本外流,造成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从而对外汇汇率的波动产生影响。一般而言,一国利率提高,将导致该国货币升值,反之,则该国货币贬值。
3.通货膨胀
一般而言,通货膨胀会损害本币的购买力,削弱出口商品竞争力,降低国际市场上的信用地位,导致本国货币贬值,汇率上浮。
4.政治局势政治局势的变化包括政治不稳、社会动乱、军事冲突、政界丑闻、选情变化和政权更迭等,都会对外汇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5.心理因素市场的心理预期影响货币汇率的升跌。政治家、经济学家或者一些拥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若发表言论甚至一些暗示,有时可能比经济因素所造成的效果还明显。
6.外汇市场投机力量的炒作如果国际炒家对某种货币进行袭击,大量买卖这种货币,可能影响汇率急剧升降。
归根到底,市场汇率和其他商品一样,起伏波动取决于供求关系。
汇率对国家的国际贸易、货币供应、经济发展、甚至于政治稳定都有重大影响。因此一个执行市场汇率的国家,在汇率严重偏离正常水平时,中央银行往往不得不入市干预,或者联合多国协同进行干预,通过反向操作以维持汇率稳定运行。
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货币政策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政府,为了稳定物价水平、支持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完善社会福利、平衡国际收支等施政目标,必须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有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经济政策之分。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产业政策等;微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一些反对干扰市场正常运行的立法以及环保政策等。
货币政策(MonetaryPolicy)是指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货币权威机构(常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来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重在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
货币政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调控货币供应量或利率等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具体内容包括:利率政策、银行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政策、信贷管制政策,以及外汇政策等,借以达到抑制通胀、降低失业率、调节进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等目标。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人们常说的金融政策,属于货币和财政政策互相重合的部分。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国民经济的两大基本政策体系。两者交互为用,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或收缩性政策,用来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
财政政策是国家意图的体现,尽管制定政策的内部时滞可能较长,但其实施带有强制性,一经确定,外部时滞很短。而货币政策则主要通过调整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票据再贴现利率和再贷款利率等手段,间接地调整民间存贷款和银行贷款意向等,经过多重环节的传导才能产生效果,因此,其外部时滞较长。为推动市场机制不断健全,国家对社会资金供求的调节应尽可能避免行政干预,主要运用货币经济手段加以引导。然而,当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时,财政政策就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主导作用。
可见,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既有不同的调节重点和手段、不同的影响和作用范围,又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必须正确认识和准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协调且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互相支持、密切配合,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即全社会总的购买力,具体表现形式为流通中的现金和个人、企事业单位在银行的存款。流通中的现金与消费物价水平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一直是中央银行关注和调节的重要目标。
货币政策划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两种。
扩张性货币政策,意味着通过扩大货币供给刺激总需求增长;在这种政策下,会降低利率,较易取得信贷。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偏低时,例如在经济萧条时期,适于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反之,紧缩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以抑制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利率也随之提高,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宜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一般认为,货币政策的主要调控目标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
1.稳定物价稳定物价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实质是稳定币值。所谓币值,在贵金属本位制时期,指单位货币的含金量;在现代信用货币条件下,则不再是含金量,而是指单位货币的购买力,即在一定条件下单位货币购买商品或服务的能力。货币的购买力,通常以一揽子商品的物价指数,即综合物价指数来表示。综合物价指数上升,表示货币贬值;物价指数下降,则表示货币升值。
现在各国多以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PriceIndex,CPI),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这是对一个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固定的商品与劳务消费品一篮子价格的衡量,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也是一种度量通货膨胀水平的工具,以百分比变化为表达形式,可按城乡分别编制。
这里要指出的是,稳定是一个相对概念。在动态的经济社会里,要将物价固定在一个绝对的水平上是不可能的,控制的目标是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急剧的波动。对于这个波动的限度,观点不尽相同,主要取决于各国经济发展情况。有人认为,物价水平最好是不增不减,只能允许在1%的幅度内波动;也有人认为,物价微涨有利于刺激经济发展,只要把物价涨幅控制在3%以内就算稳定了。
2.充分就业所谓充分就业,就是要保持一个较高的、稳定的就业水平;此时凡是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较为满意的就业岗位。充分就业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地持续发展进步,最终有利于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追求的优化发展状态。
我们一般以失业率指标来衡量劳动力的充分就业程度。所谓失业率,指社会的失业人数与愿意就业的劳动力之比。失业意味着人力资源的浪费,失业率越高,越是不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因此,各国都力图把失业率降到最低的水平。
3.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目标,是指国民生产总值保持以合理的速度增长。目前各国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一般采用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年增长率,即用人均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剔除物价上涨影响后的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来衡量。政府一般对计划期的实际GNP增长幅度定出指标,用百分比表示,中央银行即以此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
实现经济合理增长,需要多种因素的配合,一方面是各种经济资源,如人力、财力、物力的增长,以及这些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另一方面是要革新技术、增进效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货币主管部门(通常指中央银行)的任务,就是通过其所能操纵的工具对资源的运用加以组合和协调,促进投资增加以及消除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负面影响。
4.平衡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的经济交易,如贸易、援助、赠予、汇兑等,如果收支相抵,说明该国国际收支平衡;若交易收入大于支出,称之为顺差;若自主性交易支出大于收入,则称之为逆差。
所谓平衡国际收支目标,就是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国际收支差额,使其趋于平衡。一国国际收支出现失衡,无论是顺差还是逆差,都会对本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长期的巨额逆差,会使本国外汇储备不断下降,并承担沉重的债务和利息,甚至陷入债务困境不能自拔,并且丧失国际信誉。
长期的巨额顺差,则会造成国内有形经济资源流失,本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使一部分外汇闲置,特别是如果因大量购进外汇而增发本国货币,更可能引起国内通货膨胀。而且,一国国际收支的顺差必然意味着其他一些国家因此而出现国际收支逆差,不利于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从而导致国际摩擦。当然,相比之下,逆差的危害尤甚,因此各国调节国际收支失衡时,一般着重减少甚至消除逆差。
要同时实现货币政策的上述四个目标,是非常困难的事。事实上,各项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经常会相互干扰甚至发生矛盾。因此,除了争取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致性,还应了解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性,以及研究缓解其间矛盾的对策。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