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与心迹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6.24
5.5折
¥
48
全新
库存7件
作者余斌
出版社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8959
出版时间2019-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1201832507
上书时间2024-06-1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余斌,六〇后,南京人,现供职于南京大学文学院。著有《张爱玲传》《事迹与心迹》《字里行间》《提前怀旧》等。
目录
鲁迅与广告
鲁迅的书账
“同路人”茅盾
茅盾小说中的性描写
茅盾与莫泊桑
《十八春》的雅与俗
张爱玲与林语堂
“白话邪宗”
姚颖与《京话》
徐讦与他的现代鬼故事
“诗人”邵洵美
《续结婚十年》“索隐”
石挥的小说
林语堂的“加、减、乘、除”
“妾身末分明”
《大地》风波
西南联大·大观园.鹿桥
《未央歌》与古典小说的文人传统
初期白话文
传记文学的两途
序跋之类
从“新格拉布街”想到“亭子间”
“三底门答尔”
劳动者的形象
记忆的修正
没“戏”
一九三七年的爱情
同人杂志
几则书刊广告
作家与出版家
不完整的书
社会小说的“作法”
尊卑有序
通俗作家的自卑心态
雅俗之间
旧武侠·新武侠·超新武侠
后记
内容摘要
《事迹与心迹》是作者余斌的一本随笔集,是由阅读相关书籍而生引来的对于现代文坛的一些人、事、现象的思考和零星感受。话题涉及的人物如鲁迅、
矛盾、邵洵美、林语堂等等。
精彩内容
很久以前在《文汇月刊》上读到过丁玲一篇回忆瞿秋白的文章,文章写到瞿与她的好友王剑虹之间的恋爱,上海大学的情形,激进青年生话的种种,依稀传递出那个时代特有的一种革命罗曼蒂克的氛围。其中也提到了茅盾,虽只是顺笔带到,三言两语,我却至今还有些记得。其时茅盾在上海大学教中国文学,瞿秋白则是社会学系的主任,丁玲记述她做学生时对二位印象,大意谓瞿秋白风趣平易,与青年学生融洽无间;茅盾相较之下则显得矜持,师生之界是有的,说望之俨然也许稍过,总之是更像学者、
教授吧。这恐怕很可以代表一般激进文学青年心目中茅盾的形象。并非是个人性情的品鉴(时代青年很少有这样的余裕),其中实在隐含着某种政治的评判和与此相关的情感态度。
须知学者、教授在社会上或许是受尊敬的人物,在革命青年的心目中则多少是感到隔膜的。如果说“五四”时期,作为代表“前进知识阶级”的群体,他们为青年所崇仰的话,那么到大革命时代,教授、学者、名人而要能获得革命青年的衷心拥戴,前提倒是在多大程度上不像学者、教授或名流。教授、学者体面的社会身份意味着与既定社会秩序的某种联系,其本身似乎就与“革命者”的概念有着不小的距离(照理说作家也属所谓“知识阶级”,应该一律看待,但或许因为其主体是没有固定职业的激进青年,故而作为群体,好像是被另当别论的)。即使倾向革命,教授、学者这些字眼所暗示的稳健、矜持、距离感、
个人主义等,也妨碍他们无保留地献身革命。而在患着“小资产阶级狂热病”的激进青年那里,与革命之间的关系应是绝对无距离、无保留的。丁玲对茅盾的印象中,有意无意间正包含了这层意思,虽然茅盾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者,而是富于学者气质的作家。大革命失败后,茅盾一度消沉,与中共组织也失去联系,30年代他虽参加左联的工作,并且还是左翼文坛的头面人物,但事实上只被视为同路人。而在这之前,无须什么组织意见,在以革命主人公自居的青年那里,他无形中恐怕就一直被当作同路人看待。
做学生的丁玲不知道,那时的茅盾其实是货真价实的革命者,是中共党员。即使知道了,也不见得会全然改变印象,因为他还是有别于那些职业革命家。而在职业革命家眼中,茅盾这样的党员可能只被看作组织的外围,或者也可以称作党内民主人士吧?近读郑超麟《怀旧集》,其中《回忆沈雁冰》一文谈到对茅盾的印象,很有意思,或者也代表了党内(尤其是职业革命家)对茅盾这一类人的看法。
郑超麟是早期共产党人,在法国留学期间加入“少年共产党”(即后来的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4年回国,在中央机关从事宣传工作,曾做过瞿秋白的秘书,大革命失败后加入“托派”组织。
在法国时,曾琦拉他加入“少年中国学会”,给他看该组织的会员录,他回忆道:“我发现其中有许多在‘新思潮’杂志(当是《新青年》之误)上写文章,如李大钊、恽代英、田汉、易家钺、王先祈、毛泽东等。出乎意外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