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读书随笔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鲁迅读书随笔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3.37 3.4折 69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鲁迅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

ISBN9787568091930

出版时间2023-05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69元

货号1202889102

上书时间2024-06-11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巨匠,擅长以笔为武器,抨击时弊,被誉为“民族脊梁”。
1918年发表首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震动文坛。此后18年,笔耕不缀,在小说、散文、杂文、散文诗、旧体诗、外国文学翻译及古籍校勘等方面贡献卓著,创作的众多文学形象深入人心。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热风》等。

目录
目录(节选)

辑一 读书杂谈
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谈金圣叹
经验
谚语
作文秘诀
读几本书
看书锁记
门外文谈
点句的难
随便翻翻
读书忌
病后杂谈
从帮忙到扯淡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题未定”草(六至九)
《静静的顿河》后记
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
关于翻译
“论语一年”
陀思妥夫斯基的事
辑二 小说史谈
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文有怎样的区别?
辑三 文史漫谈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春末闲谈
灯下漫笔
论睁了眼看
这个与那个
送灶日漫笔
谈皇帝
老调子已经唱完
……

内容摘要
鲁迅先生的随笔杂文近乎无所不包,写世道、人心、文学,写得到位、入理、精辟。他的“死对头”梁实秋曾道:“鲁迅的作品,我已说过,比较精彩的是他的杂感。”本书精选鲁迅先生与书相关的随笔杂文,从《且介亭杂文》《南腔北调集》《集外集拾遗》《花边文学》《坟》《华盖集》《而已集》《三闲集》等集子一一选过,大致按照发表时间顺序排列,并从中外文学、古典小说、传统文化等几个方面展开来谈,例如有《作文秘诀》《看书琐记》《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书中辑录的这些文字,充分显示鲁迅先生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和文化底蕴,全面而真实地展现鲁迅先生的思想、风采。

主编推荐
◆“文坛斗士”“民族脊梁”,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巨匠,享誉世界,深受罗曼·罗兰、大江健三郎、太宰治、村上春树、蔡元培、胡适、梁实秋、夏志清、郁达夫、老舍、叶公超、木心、莫言、余华、苏童、西川、贾平凹、陈丹青、许子东、止庵等推崇的“精神导师”。◆《酒国》《檀香刑》是莫言对他的戏仿和敬仿。◆25岁弃医从文,改用笔杆子立人,创作新文学、传播新思想。其小说《狂人日记》,被称作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44篇鲁迅精选随笔。写世道、人心、文学,写得到位、入理、精辟。句句真言,篇篇清醒。◆他的激愤与理性,他的热忱与冷静,他的爱与憎,既表达得炽烈,也蕴藏得含蓄,他的文辞既充满山岳般雄浑的力量,也可以如树荫下温柔的溪流。◆本书立体呈现了鲁迅文学方面的学养。鲁迅一生与书为伴,身为作家、翻译家、编辑,他深知书籍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巨大作用。◆32开精致开本,潘通色印刷,柔和象牙白内文用纸,以松木纸浆为原料,拥有植物纤维,环保护眼,纸张轻便柔顺,方便翻阅。

精彩内容
内文样张:看书锁记高尔基很惊服巴尔札克小说里写对话的巧妙,以为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八月份《文学》内《我的文学修养》)中国还没有那样好手段的小说家,但《水浒》和《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其实,这也并非什么奇特的事情,在上海的弄堂里,租一间小房子住着的人,就时时可以体验到。他和周围的住户,是不一定见过面的,但只隔一层薄板壁,所以有些人家的眷属和客人的谈话,尤其是高声的谈话,都大略可以听到,久而久之,就知道那里有那些人,而且仿佛觉得那些人是怎样的人了。
如果删除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但我并不是说,这就成了中国的巴尔扎克。
作者用对话表现人物的时候,恐怕在他自己的心目中,是存在着这人物的模样的,于是传给读者,使读者的心目中也形成了这人物的模样。但读者所推见的人物,却并不一定和作者所设想的相同,巴尔扎克的小胡须的清瘦老人,到了高尔基的头里,也许变了粗蛮壮大的络腮胡子。不过那性格,言动,一定有些类似,大致不差,恰如将法文翻成了俄文一样。要不然,文学这东西便没有普遍性了。
文学虽然有普遍性,但因读者的体验的不同而有变化,读者倘没有类似的体验,它也就失去了效力。譬如我们看《红楼梦》,从文字上推见了林黛玉这一个人,但须排除了梅博士的“黛玉葬花”照相的先入之见,另外想一个,那么,恐怕会想到剪头发,穿印度绸衫,清瘦,寂寞的摩登女郎;或者别的什么模样,我不能断定。但试去和三四十年前出版的《红楼梦图咏》之类里面的画像比一比罢,一定是截然两样的,那上面所画的,是那时的读者的心目中的林黛玉。
文学有普遍性,但有界限;也有较为永久的,但因读者的社会体验而生变化。北极的遏斯吉摩人和菲洲腹地的黑人,我以为是不会懂得“林黛玉型”的;健全而合理的好社会中人,也将不能懂得,他们大约要比我们的听讲始皇焚书,黄巢杀人更其隔膜。一有变化,即非永久,说文学独有仙骨,是做梦的人们的梦话。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