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石窟(石窟人诉说石窟保护的奉献与情怀)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60.35
6.2折
¥
9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编者:王金华//郭桂香|责编:缪丹
出版社上海古籍
ISBN9787532593835
出版时间2019-1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98元
货号1202026681
上书时间2024-06-1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郭桂香,中国文物报社编审,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兼职教授。中国文物学会理事,中国文物学会古村镇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曾多年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工作,开辟了“遗产周刊·科技版”,主持创刊“遗产保护周刊”;多年组织开展国家“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等评选推介活动。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曾获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中国石窟保护七十年历程
三十余年奔走石窟的片断记忆
心系石窟:经历六十午的思与行
文物修复的现代性在于保护文物价值
石窟保护实践最重要
择一事,终一生
敦煌,我终身挚爱的家园
“面壁”六十余年乐在其中
我与敦煌的情与缘
敦煌,二十八年的相伴与相知
敦煌,此心安处是吾乡
我经历的八年麦积山石窟维修加固工程
麦积山石窟,我参与的曲折波澜的加固工程
因《十年规划》结下的一辈子石窟情缘
大足石刻,值得一生奉献的事业
共产党人的生命是奉献
大足石刻初期的保护
我与大足石刻,无悔几十年的好时光
地质学是石窟保护的基础
一朝入龙门从此无二心
我所经历的石窟保护
保护固态传承活态发展业态
要对得起国家的培养
云冈石窟三年工程改变了我的一生
为下一代守护好历史
能为一石冈石窟做些工作很快乐
后记一
后记二
内容摘要
本书是由复旦大学牵头发起,王金华教授和郭桂
香编审组织成立采访组,联合敦煌石窟、大足石刻、
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共同实施中国石窟保护七十年口述史计划的结晶。此计划的实施殊为难得,被访人多已80、90高龄,是与共和国共命运的一代人。从他们的口述中,不仅能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石窟保护70年的发展历程,还能从不同视角体味70年间重要的石窟保护工程,如敦煌莫高窟崖面挡墙支护工程、云冈石窟“三年”抢险加固工程、麦积山石窟“喷锚支护”加固工程、龙门石窟奉先寺加固工程及潜溪寺石窟治水工程、大足石刻治水工程(136窟及卧佛治水工程)、敦煌莫高窟第85窟国际合作壁面保护工程等背后的点滴故事。这项口述史计划,既是向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献礼,向为石窟保护、研究、弘扬等作出贡献的所有人们致敬,同时也是石窟保护重要的当代口述史料的记录和整理,是对老一辈石窟人的纪念。
精彩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我供职于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也就是现在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石窟寺,是在悬崖陡壁上开凿的洞窟,是一种以土石为材料的古代建筑。石窟寺的保护,是我们国家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我的从业生涯中,有30余年是在与石窟寺打交道中度过的,我去过很多石窟寺,参加过很多次的石窟寺保护,去得最多的还是敦煌莫高窟。
几次去敦煌1951第一次去敦煌调查记得20世纪50年代初,文化部文物局组织各方面的人员对西北各地石窟寺进行调查,我参加了1951年开始的对敦煌莫高窟的调查。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被连续多年的战争和外来侵略者的掠夺所侵扰破环的大量古建筑、石窟寺等,亟须得到保护。
大概是6月份,文化部文物局委派赵正之、宿白、莫宗江和我4人,组成工作组去莫高窟,由赵正之带队,并带去了文物局给敦煌文物研究所的一份奖状,以表彰常书鸿先生等40年代在敦煌所作的贡献。这份奖状在常书鸿文集里用到了。我们在莫高窟工作了3个月,对莫高窟进行了全面考察,包括对自然环境、洞窟的损害情况、石窟崖面原状研究、洞窟的建造年代、窟檐情况等进行了调查。
我们住在窟前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办公区内。这里原是上、中两个寺庙,大概清代就有了,上寺叫雷音寺,下寺叫皇庆寺,坐东朝西。我们住的是北侧厢房,房子是土坯盖的,和敦煌文物研究所的职工一起生活,喝的是大泉河里的水,里面含有很多盐碱,喝起来又苦又涩,我喝完就拉肚子,每天拉好多次,过了半个月才慢慢适应。那个时候石窟寺比较苍凉,人也比较少。由于敦煌文物研究所的人出去做调查了,更加荒凉。
我们调查了当地地理环境、地质构造、气象、风沙、
水流、地震等自然因素对洞窟的影响。我们对所有469个洞窟的现状与破坏情况进行了勘查,包括洞窟的开凿年代、
形制、窟檐、壁画等内容,都进行了分析和统计。
洞窟破坏最严重的是崖体本身的崩塌裂隙,有纵裂、
剥裂、平裂、危石等;然后是被风沙磨损的壁画,变色、
脱落、局部崩塌等。
莫高窟的洞窟是在砂砾岩层上开凿的,它本身就很酥松,容易风化,加上一千多年风沙、雨水等的作用,产生
了裂隙,发生了崩塌。尤其是上层洞窟的窟顶很薄,或者已经接近沙层,已经酥裂崩塌,底下崖壁悬空,形成色岩,而且在向内部发展。
风沙的破坏是最大的。风沙沿地面平飞,刮到脸上,火辣辣地痛。鸣沙山上的流沙沿崖面斜坡落下来,就像下雨一般;很多露天洞窟壁画已经被磨蚀得褪色,塑像就像初塑的泥胎;风起时,窟前的涡流将积沙卷进窟内,磨蚀
窟内的壁画和塑像。敦煌文物研究所已经采取了一些力所
能及的办法,如在窟前种杨树、筑挡沙墙、给洞窟装门。
挡沙墙作用有限,因为沙子高过墙后就没用了。但他们在洞窟安装的窟门作用倒不小。
洞窟多为仿木结构,早期窟顶为人字坡顶,甚至有些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