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解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46.04
5.8折
¥
79
全新
库存10件
作者丁安华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36786
出版时间2021-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9元
货号1202550465
上书时间2024-06-1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丁安华,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招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招商银行(欧洲)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常务理事,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深圳经济特区金融学会副会长,深圳市先行示范区经济专家。
目录
序言 / I
第一章 大流行病与经济对策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公共经济学分析/007
与病毒抗争:下调经济增长预测/019
衰退的信号:下一场金融危机何时到来?/028
来者可追:疫苗、经济与政策的前景/036
财政主导:近渴虽解,远虑难消/041
债务政治:关于通胀、利率与债务的推演/050
山头斜照:疫苗复苏的未来想象/057
未雨绸缪:中国出口增长面临均值回归/064
后疫情时代:通胀真的要来了吗?/071
第二章 转型与增长
此行何处:“十四五”开局之展望/083
高收入国家之辩:关于“十四五”规划定量目标的思考/090
速度与质量:破除高增长幻觉,转向高质量发展/099
花儿与少年:人口增长的道德意义/106
岁不与我:全面放开生育极具紧迫性/118
气候政策:一个经济分析框架/126
政府与市场:中国经济的双重变奏/133
国企分红:公共财政的分析/140
国企分红:国际比较与理论分析/150
落花无言:民营企业的困境/159
个税改革:收入影响与消费倾向/168
居民消费:升级还是降级?/175
争议赤字率红线:为什么是3%?/186
第三章 金融监管
“野蛮人”的进化与积极股东的崛起/199
与IMF商榷:中国不良贷款率的真实水平/209
中国债务问题的资产负债分析/219
如何理解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27
破解中小银行资本不足的难题/232
金融监管机构改革剑指何方?/236
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理念与规范发展/241
金融与实业分离的监管实践/247
蚂蚁集团是如何逃避金融监管的?/253
数据治理的经济学分析/264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融合发展/270
第四章 资本市场策略
负利率政策下的投资策略/281
房地产市场的“三重背离”及收敛/289
回归理性:房地产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演变/301
棚改政策的由来、得失与影响/308
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危机”/322
弱美元与零利率趋势下的交易策略/326
加密货币:虚拟与现实的冲突/336
行至何处:全球经济与货币政策展望/344
第五章 中美经贸关系
“特朗普敌意”撼动自由贸易基石/357
谨防贸易摩擦阴影下的战略误判/364
美国缘何远离多边机制转向双边谈判/370
破解美国征税清单背后的密码/376
中美贸易协议执行情况评估/386
拜登新政与中美关系/396
后记/405
内容摘要
近年来,我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宏观经济内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显著上升。国际环境日趋复杂,逆全球化趋势加剧,中美关系面临严峻挑战。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人口红利减弱、传统增长动能下降导致经济潜在增速持续下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带来颠覆性冲击,使得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中国经济将走向何方?
回答这一问题,需要“以史为鉴”,解析中国经济运行的逻辑和规律。作为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密切跟踪国内外宏观经济和政策重大议题,应用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研判。这本书是丁安华近年来对重要经济问题的所思所想,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运行的逻辑,主题涵盖大流行病与经济对策、转型与增长、金融监管、资本市场策略和中美经贸关系,有助于读者洞悉中国经济面临的变局与未来的走向。
主编推荐
汇聚二十余年理论思考与实践智慧,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全新力作;聚焦宏观政策重大议题,见证中国经济转型与变迁;吴晓灵、秦晓、姚洋、巴曙松、高善文、王晏蓉 联袂推荐
精彩内容
序言
高善文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一
2018年晚秋的一天,我像往常一样,坐在办公桌前,静静地望着窗外发呆。远处的楼群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与北京的天际线融为一体,下午的太阳照耀着高大的玻璃幕墙,闪烁出金色的光芒,一阵风吹过,黄叶在空中飘落。
城市的秋日风光没有吸引我太多的注意力,我在心中一遍遍地梳理着前期的经济数据、市场涨落和政策动向,试图在纷乱的信号中找到把握内外变化的关键线索。由于一系列复杂原因,当时的资本市场持续大幅下挫,估值不断跌破历史极值,投资者的情绪十分悲观和沮丧,对宏观形势的关注程度空前高涨。我抬眼望向深蓝色的长空,默默地在心中搜寻着答案,这时,敲门声响起了。
一位同事拿着一摞纸,笑盈盈地走了进来,说:“我知道你很少看中文的研究资料,但我还是要向你推荐一篇研究报告。”他扬了扬手中的纸,接着说:“这是一篇正在微信群里刷屏的报告,投资者纷纷阅读、议论和转发。”我转过身靠在椅背上,仰起头问道:“这篇报告讨论的是什么内容?好在哪里呢?”他一边把报告递给我,一边坐下来,开始认真地讲:“它从幸存者偏差这一统计概念出发,讨论了工业数据的背离和反常,进一步使用细分行业的企业数量和性质等数据进行横断面对照,指明了主要来源于去产能和环保限产等政策的影响,从而揭示了平稳的经济数据背后不平稳的现实。通篇报告逻辑严密,数据扎实,细节可靠,行文平实,很有说服力。”我望向报告的封面,在《落花无言:民营企业的衰退》的醒目标题之下,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丁安华。
我笑了起来:“丁安华是我的好友,他受过很好的学术训练,为人谦逊内敛,做研究很扎实,不忽悠,不煽情,属于实力派高手,你们慢慢会熟悉他的。”二事实也正是如此,从国有企业该怎样分红,到蚂蚁金服该如何监管;从中国债务和不良资产到底有多严重,到应该如何为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在中国诸多公共政策的公开讨论中,丁安华平和理性、中立客观、富有启发性的意见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近日,丁安华将他多年来的报告结集成册,在付梓之际请我写几句话。我很荣幸有这样的机会,在系统地学习他多年来的思考和观点的同时,分享我的点滴心得。
当代经济社会的运行日益复杂,公共政策的调整常常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制定过程无疑需要将具有预见性的深入分析作为依托。在移动互联网广泛普及的当下,信息的传播异常便捷迅速,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都十分通畅,这很有利于进行公开深入的政策讨论。然而,对从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到中美贸易摩擦应对等事实的观察来看,现实情况似乎不尽如人意,这无疑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思考。
从过往的情况看,围绕公共政策的讨论大致有三种类型。
第一类主要诉诸感情共鸣,以感性的叙事为手段,以形象化的比喻来说理,常借助一定形式的阴谋论作为解释体系,通过广泛的传播和巨大的流量来获得影响力,也许还有商业上的利益。由于政府对舆情颇为关注,这类讨论一旦成为网络热点,不能不对政策有所牵制。这种做法在思维方式上十分朴素,有相当广泛的潜在受众,但无疑缺乏深度、前瞻性和建设性。
第二类主要在事后解读政府的政策,判断政府的意图,分析政策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由于政府的公开文件通常微言大义,言近旨远,受众常不易理解,因此具有政府背景,甚至参与过政策讨论和文件起草的专家学者就充当了解释者的角色,这对于引导公众预期,推动政策执行无疑是很必要的,但似乎无助于改善事前的政策制定。
第三类以必要的专业理论为基础,以对事实和数据的详尽调查为依据,通过密实的逻辑演绎来揭示真相,并合理地推断在不同的政策情景下,真相会如何变化,从而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应该说这类分析和讨论是政府制定良好政策所迫切需要的,但也是当下高度缺乏的,而丁安华无疑属于这种类型角色的佼佼者。
三一个自然的问题是:为什么会如此缺乏第三类讨论呢?简单的答案是:因为这存在很高的专业门槛,也需要必要的制度保障。
真相往往隐藏在数据的迷雾中。
在一些方面,经济社会系统的复杂性,使得弄清真相及其演化路径十分困难,从而需要适当的理论准备和必要的数据处理技巧。
这一专业上的门槛,使大多数人难以有效地深入参与公共政策的讨论中。由于学术训练方面的原因,许多人在处理复杂数据的能力和技巧方面也存在明显短板,这进一步制约了其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发展。
此外,研究公共政策需要必要的财力保障,从而使研究人员可以心无旁骛地专心思考;还需要必要的防火墙,使研究人员可以免受各种压力和利益的干扰,始终保持必要的独立性、客观性和专业性。
大学里的学者忙于论文发表和课堂教学,对公共政策的兴趣不足,也缺乏充分了解政策面对各种困境的必要渠道;政府里的研究人员需要始终坚守政府的立场和利益,无法具有独立性;社会上的研究机构常面临财力上的制约,处于“等米下锅”的困境。
这些方面的原因综合在一起,基本揭示了高质量的公共政策研究缺乏的关键原因。
四丁安华自2017年初从招商证券调入招商银行任首席经济学家起,就创建了招商银行研究院。作为立足服务公共政策的智库,招商银行研究院具有雄厚的财力支持和必要的独立性;由于丁安华受过良好的学术训练,具有出色的数据分析能力,再加上开阔的国际视野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他会是实力派高手,能不断撰写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研究报告。
在喧嚣的舆论场上,他的声音也许不是最大的,他所说的内容也许不是最激动人心的,但一定是耐人寻味、传播久远的,这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初闻之下未必芳香扑鼻,入口才体会到醇厚绵密,回甘悠长。
眼前的这本书,涵盖了过去多年大多数宏观政策的最重要的议题,记录了人们围绕这些议题展开的讨论和进行的思考,见证了时代的进步和变迁,这无疑是作者花费经年酿出的一杯老酒,值得我们认真收藏,细细品味。
是为序。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