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架上风云——中国油画随想录
  • 架上风云——中国油画随想录
  • 架上风云——中国油画随想录
  • 架上风云——中国油画随想录
  • 架上风云——中国油画随想录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架上风云——中国油画随想录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06.63 6.3折 16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淳著

出版社广西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9423231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68元

货号1202416536

上书时间2024-06-10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刘淳,曾任《黄河》杂志副主编、社长,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当代艺术档案库学术委员。出版有:《中国油画史》《超越——西方现代与后代艺术简析》《态度——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家访谈录》《薛松访谈录》《中国当代艺术访谈录(艺术家卷)》《中国当代艺术访谈录(批评家卷)》《中国油画史(增订版)》《范勃访谈录》等图书。

目录
1. 梅子熟时栀子香——李叔同与《自画像》
2. 艺术与革命的先驱者——李铁夫与《音乐家》
3. 艺术的“叛徒”——刘海粟与《北京前门》
4. 写实主义的殉道者——徐悲鸿与《田横五百士》
5. 守望黄昏的麦田——颜文樑与《威尼斯圣保罗教堂》
6. 一个时代的信仰——林风眠与《人体》
7. 根脉绵延——王悦之与《台湾遗民图》
8. 东方精神的伸展——常玉与《穿白点蓝洋装的少女》
9. 人生的颤音——余本与《奏出人间辛酸》
10. 沉寂中怒放的新花——庞薰琹与《人生的哑谜》
11. 精神世界的独行者——丘堤与《静物》
12. 荒谬的现实 真实的表达——阳太阳与《烟囱与曼陀铃》
13. 揭示被压迫的酸苦——许幸之与《铺路者》
14. 新旧交替中的创造者——方干民和他的《秋曲》
15. 生命体验的视觉咏叹——赵兽和他的《颜》
16. 光与色的视觉交响——卫天霖与《花》
17. 绚丽的彩虹——潘玉良与《菊花与女人体》
18. 艺术与心灵的交织——司徒乔与《放下你的鞭子》
19. 站在时代最前沿的人——倪贻德与《上海南京路》
20. 远处的一盏明灯——关紫兰与《慈姑花》
21. 划过夜空的星光——唐一禾与《胜利与和平》
22. 冬去春来 满目花开——陈抱一与《香港码头》
23. 至情与真爱——李瑞年与《暴风雨》
24. 文以载道 艺为人生——冯法祀与《捉虱子》
25. 艺术的精神力量——莫朴与《清算》
26. 自由与解放的时刻——胡一川与《开镣》
27. 扣人心弦的交响乐章——李宗津与《强渡泸定桥》
28. 气势恢宏的“中国精神”——董希文与《开国大典》
29. 写实主义的艺术之路——吴作人与《齐白石像》
30. 品位与修养——关良与《西游记》
31. 抽象世界的灵魂之塔——赵无极与《无题》
32. 形色之间的东方神韵——吴大羽与《花韵》
33. 革命现实主义的壮阔诗篇——艾中信与《东渡黄河》
34. 永恒的丰碑——詹建俊与《狼牙山五壮士》
35. 现实与浪漫的交相辉映——罗工柳与《地道战》
36. 色彩的魔术师——廖继春与《西班牙古城》
37. 夕阳下——钟涵与《延河边上》
38. 亲切的微笑——蔡亮与《贫农的儿子》 39. 高原的阳光——朱乃正与《金色的季节》
40. 凝固的喜悦——孙滋溪与《天安门前》
41.“政治”的视觉意味——刘春华与《毛主席去安源》
42. 顽强的生命——汤小铭与《永不休战》
43. 意象之美——陈钧德与《有过普希金雕像的街道》
44. 人间正道是沧桑——陈逸飞、魏景山与《蒋家王朝的覆灭》
45. 燃烧的红烛——闻立鹏与《红烛颂》
46. 岁月的伤痕——程丛林与《1968 年 × 月 × 日·雪》
47. 心灵深处的悲歌——高小华与《为什么》
48. 感动中国的父亲——罗中立与《父亲》
49. 艺术就是“看见”——陈丹青与《西藏组画》之《进城》
50. 永远不断的风筝线——吴冠中与《江南人家》
51. 吹过草地的风——何多苓与《春风已经苏醒》
52. 生命的力量——广廷渤与《钢水·汗水》
53. 孤寂的阳光——艾轩与《歌声离我远去》
54. 大山的向往——朱毅勇与《山村小店》
55. 与时代同呼共吸——韦启美与《早,小蜜蜂》
56. 永恒的瞬间——靳尚谊与《塔吉克新娘》
57. 奔腾的大河——尚扬与《爷爷的河》
58. 在生活中发现艺术——庞茂琨与《苹果熟了》
59. 大山深处的守候——王沂东与《古老的山村》
60. 冲破禁锢,寻求人性的解放——张群、孟禄丁与《在新时代
亚当夏娃的启示》
61. 精神与信仰——丁方与《走出城堡》 62. 心灵的仰望——杨飞云与《北方姑娘》
63. 冰冷的陌生——张培力与《今晚没有爵士乐》
64. 自然与人性的交融——朝戈与《大气》
65. 田野的风——刘小东与《田园牧歌》
66. 守候大海的阳光——申玲与《大海边》
67. 寻找生命的湖——方力钧与《NO. 1991》
68. 阳光下的悸动——喻红与《烈日当空》
69. 历史延绵与当代沉思——魏光庆与《红墙——家门和顺》
70. 中国人的缩影式肖像——张晓刚与《血缘:两个同志》
71. 生命的咏叹——沙耆与《山坡》
72. 她依然是美丽的风景——李青萍与《无题》
73.“十示”的本意——丁乙与《十示 95—11》
74.“变体”中的当代意义——方少华与“防潮”系列
75. 视觉的力量——忻东旺与《明天,多云转晴》
76. 艺术之“道”与绘画之“技”——石冲与《今日景观》
77. 手的表情与智慧——李路明与“中国手势”系列
78. 剪刀与权力——毛旭辉与《倒立的黑灰色的剪刀》
79. 博大的生命意象——许江与“向日葵”系列
80. 内心的隔绝——范勃与《园子》
81. 人面桃花相映红——周春芽与《桃花》
82. 文明与伦理——徐文涛与《身体 NO. 10》
83. 虚幻中的真实处境——郭晋与《在树上》
84. 意象之树——张恩利与《老树》
85. 重塑自然——孙蛮与《山水·听石》

内容摘要
 中国油画在20世纪的100年间,经历了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开放,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等一系列的碰撞与变革,可谓跌宕起伏、波澜壮阔,本书以“看图说话”的方式,对20世纪以来具有一定影响的油画作品进行简单而概
括的描述,让油画作为视觉图像,为我们回顾历史和重温往事打开记忆的通道。

精彩内容
 《自画像》是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期间所作,整个面部刻画严谨沉着,色彩处理以点彩的方式构成,可以清楚地看到法国印象派绘画的痕迹,在对印象派的学习与研究上,他更多受到导师黑田清辉的影响,尽管与法国印象派绘画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同样能感受到一种鲜活的气息。
从画面上看,《自画像》采用的是印象派绘画中的“点彩法”,但明显缺少印象派画家修拉点彩中那种静止中的平衡感,如《大碗岛上的一个夏日的星期
天》色彩的斑斓和凝固的力量,在李叔同的笔下却变成了一种充满运动、跳跃、活泼的感觉。笔触不再为分解了的光线服务,而是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跳跃所需要的散漫和浑然,体现出他对西洋画的敏感
和特殊的应用能力,还有在对待西洋画的科学态度和方法的探索上所取得的成果。可以说,轻松的笔触和鲜活的色彩为《自画像》增添了生机与氛围。
李叔同在掌握西洋画的造型技法之后,在对色彩的认识上,超越了同时代更多的人。他在20世纪初时对中国美术现代化的探索与追求,尤其是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理解和认识,不但自己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使中国人对现代艺术有了初步的认识。
李叔同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家、教育家,还是“讲起中国西画而不能忘却的一位大前辈”。由此可见,“介绍西洋画到中国来”是李叔同回国之后所从事美术活动非常重要的内容。
在20世纪初时,中国人对西方的印象派绘画几乎是一无所知,李叔同到本选择学习印象派绘画,目的是要用其治本——推翻腐朽之本。其实,他选择印象派绘画不是一件简单之事,与其个人的远大理想、雄心壮志、胆识和魄力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还有对中国腐朽、没落的传统艺术的痛恨与绝望。他选择学校印象派就是要学习维新,希望用艺术唤起民族精神和大众的觉醒。所以,我们回过头来重新欣赏《自画像》时,很容易从背景上理解他当初选择学习印象派的根本原因。
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期间,学习勤奋,成绩突出。
在《东京美术学校校友会月报》1910年10月卷中,有“精勤者”一栏,记载:“前学年中,精励学业者,由本校授予精勤证书。”有关资料记载,当年享受此殊荣者共21名学生,李叔同是唯一的外国学生。他胸怀大志,学成返国,以自己全新的知识和视野促使中国美术发生了变化,从封闭、顽固的没落形态
而走上中西兼容的多元格
局。李叔同和众多从海外留学归国的艺术家一起组织艺术团体,创办新式美术学校,激励着中国新兴美术教育的肇兴,引进西方艺术思想,以促进中国文艺复兴为己任,逐渐使西洋画和传统的中国画互相吸收、融合。
1918年,李叔同决定剃发出家,并将所有的油画移交给国立北京美术学校(今中央美术学院)。《自画像》似乎是迄今为止我们看到的唯一李叔同创作的油画作品。在此画中,我们不但能看到画家娴熟的技巧与造型能力,还能看到他对色彩变化的把握和处理,以及画家的超前意识,给当时中国的传统艺术以强大的视觉冲击。
李叔同是中国印象派绘画最早的接受者,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也是一
位具有开拓性的人物,是出现在中国油画运动的,也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前期的重要人物,为20世纪初中国戏剧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他不但是出色的画家、
音乐家和书法家,也是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他早年曾经写道:“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未来不必再过于思量了。,“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也是李叔同著名的诗句。由此可以看出他在当时的环境中确实有着极高的境界。遗憾的是,他在绘画上未能展示全部才华。尽管他培养了一批颇有影响的艺术家,但因削发为僧而停止了一
切艺术活动,到底是对世俗的厌倦,还是对现实的逃避,留给后人永久的话题和无尽的思考。无论在多少年之后,人们还是能够从他的音乐中获得难忘而刻骨铭心的感受: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P6-7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