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简介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作为中国话剧艺术的殿堂,在2022年迎来了建院70周年。70年来,北京人艺走过了一条守正创新、开拓进取的艺术道路,留下了一大批优秀的戏剧剧目,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北京人艺演剧学派,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编剧、导演、表演艺术家与舞美艺术家,形成了北京人艺鲜明的特色和宝贵的艺术传统。在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之际。推出本书,既表达对献身话剧艺术家的崇高敬意,也为戏剧表演者及从事表演的爱好者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更为话剧表演艺术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该书记录了16位表演艺术家的访谈,他们有老一辈的艺术家,如于是之,英若诚,蓝天野等,也有当红艺术家,如濮存昕,冯远征,徐帆等,通过他们多年的演艺生涯及人生感悟,向读者展示了北京人艺70年的辉煌和灿烂。
作者简介
宋宝珍,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戏剧戏曲学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中国共产党十九大代表。兼任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文化和旅游部戏剧艺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话剧百年之“文化部优秀话剧艺术工作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话剧协会理事、中国评论家协会理事等。研究成果曾获国家和各部委多次奖励,如:中华优秀出版物·优秀图书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国家教委优秀科研成果奖等等。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社科、国家艺科、国家艺术基金重点研究课题并顺利结项。主要学术著作有:《二十世纪中国话剧回眸》《残缺的戏剧翅膀——中国现代戏剧理论批评史稿》《中国话剧史》《中国百年话剧史述》《迈入现代的门槛——五四新剧》等。
毛夫国,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所长,文学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话剧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等。出版专著2部,合著3部,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2部,在《戏剧》《戏剧艺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与批评》《艺术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先后参与“中国话剧接受史”、“中国散文通史?现代卷”、“二十世纪中外文学奖励机制的比较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课题十余项。
陈雪,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副研究馆员。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田汉研究会理事。参与出版图书《历史回放舞台辉煌——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在话剧研究所院级重点课题《中国话剧艺术家访谈与研究》(第1-4辑)中,任副主编。在《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艺术学研究》《文艺评论》《新剧本》《艺海》《名作赏析》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数十篇。参与国家艺术基金课题“国家艺术基金促进话剧发展成效评估报告”,参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年度项目《中国话剧发展研究报告》等。
?
目录
目录
于是之 “决定一个演员命运的是修养”
刁光 “牢固地把握人物的发展线索”
朱琳 让角色“像磁铁石那样紧紧地吸住我的心”
郑榕 “让观众的心随着演员的心来跳动”
蓝天野 “没有个性的演员成不了伟大的艺术家”
英若诚 “创造舞台形象重要的是刻画性格”
董行佶 “戏是演给观众看的\"
朱旭 “给自己多准备些‘武器’”
林连昆“情理交融是为所求”
谭宗尧 角色“既要鲜明,又要准确”
濮存昕 艺林幽径,寻道推门
杨立新 “让小角色小而不小”
冯远征 “表演要经历大俗大雅再到大俗的阶段”
吴刚 找到“角色创造所需要的灵感和能量”
何冰 “演员在舞台上要做到内心的松绑\"
徐帆 “戏不求满,但求恰到好处”
后记
内容摘要
书中记录了北京人艺表演艺术家的访谈,他们有老一辈的艺术家,如于是之、英若诚、蓝天野等,也有年轻读者们熟悉的艺术家,如濮存昕、冯远征、何冰、徐帆等。每一位访谈者都深入浅出地表达对表演的深刻理解和总结。 这些艺术家们将毕生的表演经验和人生感悟,结合所塑造的角色进行概括和凝练,呈现北京人艺演员们万花筒般多姿多彩的表演理念,也通过他们多年的演艺生涯及人生感悟,向读者展示艺术家的艺德风尚和人文情怀,体现了“戏比天人,德比地厚”,崇德尚艺、德艺双馨的精神高地。 在北京人艺70年的历史节点推出这本书,既向读者呈现了北京人艺坚守人民艺术立场,构建属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美学的戏剧艺术,也为戏剧表演者及从事表演的爱好者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更为话剧表演艺术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为进一步开展学术研究奠定基础。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