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礼再研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古礼再研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91.56 7.2折 12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华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98721

出版时间2021-04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28元

货号31257903

上书时间2024-06-10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杨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二级教授、博导,兼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湖北省史学会理事,《人文论丛》和《文化软实力研究》杂志副主编,武汉市政协委员。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受聘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2012年)。主要从事先秦秦汉史、简帛学、中国文化史,尤其是中国古代礼制方面的研究。其研究注重经学与史学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材料互证的方法,多有创新。曾出版有《先秦礼乐文化》、《新出简帛与礼制研究》、《古礼新研》、《楚国礼仪制度研究》、《中国文化史》(合著)、《中国文化史经典精读》(合著)等专著,并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中国哲学史》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承担有“中国传统礼仪文化通史研究”、“简帛所见楚地丧祭礼制研究”、“出土简帛与中国古代礼制研究”、“民间日用类书与中国古代礼制研究”等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曾获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5年)。

目录
中国何以成为“礼仪之邦”?(代前言)
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几个特征
礼仪制度与亚洲文明对话
“礼崩乐坏”新论——兼论中国礼乐传统的连续性
中国传统礼乐制度的现代价值及其转换途径
叶家山曾侯墓地所见西周早期丧葬礼制四则
“大行”与“行器”——关于上古丧葬礼制的一个新考察
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第25—28 号补说
秦汉帝国的神权统一——出土简帛与《封禅书》《郊祀志》的对比考察
传统孝道与汉唐时期的“不孝”罪
庆氏礼学述论
论《开元礼》对郑玄和王肃礼学的择从
中国古代的家礼撰作及其当代价值
僎的“复古”与乡饮酒礼流变
朱熹与宋代的乡饮酒礼变革——兼论礼制对宋代地方官僚政治的回应
《酬世锦囊》与民间日用礼书
理雅各《礼记》翻译的局限——兼论中国经典外译问题
中国古代都邑建造之巫祝仪式
杯酒释礼:中国古代礼制中的饮酒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是杨华教授十多年来关于中国古代礼制研究的另一结集。此次收录的19篇文章,内容包括古代礼制的理论问题、出土文献与古礼问题、礼法关系问题,以及中国礼制史上的一些个案研究。作者进而对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特点、中国传统礼仪制度在现代社会体现出的现代价值以及在亚洲文明圈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探讨。此书探讨的问题,在当今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下,能够提供理论上的借鉴,真正做到了以古鉴今。

主编推荐
2012年我馆曾推出杨华教授的《古礼新研》,出版后得到读者热烈好评。推动了中国古代礼制研究的步伐。十年后,杨华教授将这些年来的研究成果再次汇集,与读者分享这个领域的研究情况。此次收录的19篇文章,可以说是汇集了中国古代礼制的经典内容,读者可以从该书中系统了解中国古代礼制的内容和发展。在当今弘扬中华民族很好传统文化的号召下,该书能够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精彩内容
首先必须注意,“义”与“仪”在古文献和古文字中往往通假互用。“义”与“仪”在群经文献中,只是古今字的差别,互用现象非常普遍,清代学者王念孙《读书杂志》、阮元《经籍纂诂》、俞樾《群经平议》都已指出。金文和简帛文字中也是如此,例如,《王子午鼎》、《王孙钟》、《沇儿钟》中的“惄于威义”,《叔向父簋》中的“威义”,均指“威仪”。战国青铜器《相邦义戟》“相邦义之造”、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中的“秦逐张义”,均指曾在秦国做过相邦(相国)的纵横家张仪。郭店楚简和上博楚简《缁衣》篇“其义一也”,今本均写作“威仪”。上博简《天子建州》“礼者,义之兄也”,裘锡圭认为“义”当读作“仪”。不过,时代愈后,此二字的区别则愈加清晰,《说文》及其后的所有字书从未将二者混同。
“礼”与“仪”的区分,则甚为显明。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意谓,牺牲玉帛、钟鼓乐舞,都只是仪式,而算不得礼。公元前517年,赵简子向郑国的游吉(子大叔)问“揖让周旋之礼”,对方回答说:“是仪也,非礼也。”类似说法,还见于《左传·昭公五年》《礼记·仲尼燕居》《郊特牲》等文献。《礼记·乐记》说得更清楚:“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旋裼袭,礼之文也……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故有司掌之。”尽管如此,礼仪仍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内容和文化符号。《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疏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汉族区别于周边“四夷”的关键标志,就是礼仪和服章。历代中原王朝和中原士人,藉以自处和自傲的也是这些文化要素,所以他们常常自称衣冠华夏、冠盖华夏、文献名邦、诗书国度、名教渊薮。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