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简介
本书旨在运用地方性知识这一分析工具,从文化视角探究精准扶贫政策的执行过程。本书首先通过研究精准扶贫话语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分析精准扶贫政策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进而总结精准扶贫的社会意义和基本经验。其次,现实中的不一样的声音促使我们思考精准扶贫的具体执行过程。通过对精准识别的具体实践过程进行长时间的田野调查,发现作为一项国家高度重视、各级政府高度参与的精准扶贫在农村落地过程中出现执行偏差的困境并分析深层次原因。最后,本书试图提供一种解读贫困和贫困治理的新角度,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经济理性具有调适作用,进而提出一系列解决精准扶贫执行困境的可行性建议。
作者简介
刘斐丽,女,1986年1月出生,山西吕梁人,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2018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专业法学博士学位,现在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人类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农村观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社会发展研究》等杂志发表相关核心期刊论文3篇,其中有1篇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精准扶贫:卓有成效的贫困治理
第一节 精准扶贫的国家实践
一 国家的概念
二 中央在全国范围内的动员
第二节 精准扶贫政策的地方实践
一 全国各地宣传精准扶贫政策
二 地方媒体报道中的精准扶贫政策
三 各地成功的地方实践
第三节 精准扶贫的社会意义及基本经验
一 精准扶贫的社会意义
二 精准扶贫的基本经验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精准扶贫的执行情况
第一节 网络论坛里的精准扶贫
一 网友对精准识别的争论
二 精准扶贫搞不好是扶贫工作者惹的祸
第二节 学者眼中的精准扶贫执行困境
一 解决瞄准偏离的新药方:学者界定的精准扶贫
二 精准扶贫在实践中遭遇的困境
三 精准扶贫在执行过程中会遭遇困境的原因
四 精准扶贫执行过程中出现困境的解决之道
第三节 贫困村里的个案
一 趋之若鹜:村民争当贫困户
二 精准扶贫产业项目的困局
第四节 提出研究问题
一 成为真问题的精准扶贫政策研究
二 本书要研究的问题
第三章 精准识别的国家理念
第一节 国家的精准识别
一 国家的第一次精准识别
二 第二次精准识别中的国家话语
第二节 立足贫困村发现的国家视角
一 田野点的精准识别
二 国家视角:精准识别中的政策逻辑
三 水土不服的国家理念:精准识别政策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复杂的地方性知识
第一节 乡土逻辑
一 某某某贫困吗?——村民心中的贫困
二 权力的文化网络
三 “他们说……”——农村的小道消息
第二节 村干部的行动逻辑
一 纳入地方性知识的村干部
二 精准识别中的村干部行动逻辑
三 影响村干部行动逻辑的因素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贫困治理的文化视角
第一节 精准识别的瞄准偏差研究
一 瞄准偏差的界定与相关研究
二 地方性知识意义系统里的瞄准偏差
三 用地方性知识解释精准识别何以出现瞄准偏差
四 讨论
第二节 精准识别执行偏差研究
一 精准识别执行偏差的四种形式
二 实践中的政策执行偏差
三 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原因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调适作用
一 关于贫困的思考
二 关于扶贫的思考
三 关于贫困文化的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旨在运用地方性知识这一分析工具,从文化视角探究精准扶贫政策的执行过程。本书首先通过研究精准扶贫话语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分析精准扶贫政策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进而总结精准扶贫的社会意义和基本经验。其次,现实中的不一样的声音促使我们思考精准扶贫的具体执行过程。
通过对精准识别的具体实践过程进行长时间的田野调查,发现作为一项国家高度重视、各级政府高度参与的精准扶贫在农村落地过程中出现执行偏差的困境并分析深层次原因。最后,本书试图提供一种解读贫困和贫困治理的新角度,强调中国传统
文化对现代社会的经济理性具有调适作用,进而提出一
系列解决精准扶贫执行困境的可行性建议。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