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叔本华随笔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叔本华随笔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5.68 5.5折 65 全新

库存2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德)叔本华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166304

出版时间2022-07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65元

货号1202709753

上书时间2024-06-09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译者语

 

 

 

叔本华(Schopenhauer,1788—1860年)是少数几个扭转西方哲学发展方向的大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继承和批判

 

了康德1 的哲学体系,融合了东方的婆罗门教与佛教理念,因此他被誉为“东西方哲学思想交融的第一人”。叔本华建立了以主观意志为本原的非理性的现代哲学体系,他对本能冲动和非理性力量的强调,他的洞见迭出、令人信服的冷峻的世界观,他的富于表现力和吸引力的语言风格,以及他对被众多哲学家忽视的主题和现象——包括色彩、天才、教育、命运、神秘主义以及人生智慧等方面——的孜孜不倦的探究,在他身后铸就了一段极为深远且引人注目的影响史。尼采曾无比尊敬地称叔本华为“我的伟大的哲学老师叔本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更是直接催生了尼采的有着深远影响的“权利意志论”。

 

 

 

 

 

回顾20世纪的哲学史,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等非理性思潮席卷世界,深刻影响了几乎所有的人文领域和艺术领域。因此,苏联哲学史家贝霍夫斯基在传记《叔本华》中断定:“20世纪所有的唯心主义哲学如同一个合唱队,其中第一领唱人就是法兰克福的隐士。”美国“耶鲁学派”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更是在《小说家与小说》中声称:“叔本华的杰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与整个19世纪及20世纪早期许多首要小说家的关系,以及对他们的影响,等同于弗洛伊德的著作对20世纪晚期至关重要的小说大师的关系及对他们的影响。左拉、莫泊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和哈代同为19世纪的叔本华的继承人,这个传承经由普鲁斯特、康拉德和托马斯·曼,在博尔赫斯及最卓越的叙事作家贝克特的部分作品中达到顶峰。由于叔本华是影响弗洛伊德的主要前辈之一(尽管弗洛伊德本人否认这一点),我们不妨认为弗洛伊德对作家的影响,部分是叔本华已有影响的顺延。”

 

 

 

比起同时代的生前声名显赫的理性主义哲学家黑格尔,叔本华生前长期被学术界和一般读者忽视,直到生命的最后两

 

年,才迎来命运的反转时刻——《附录与补遗》一书的出版,让他在整个欧洲声名鹊起。叔本华毫不掩饰自己对黑格尔的敌意,他将自己在哲学和学术道路上的失败都归罪于黑格尔及黑格尔门徒对他的隐藏、压制、诋毁和责难,甚至在自己的诸多著作中将黑格尔及其著作、门徒列为直接批判的对象。这种敌意不仅仅是出于他对黑格尔在德国哲学界崇高地位的嫉妒,更多是来自于二者哲学思想的尖锐对立,尽管他们之间不乏关联。但叔本华在生前数十年间受到的种种诋毁,必然会导致对其哲学家形象的扭曲和观点的歪曲——即使在20世纪早期,学术圈对其观点的介绍,也常常是建立在对其理论体系主要原则的敷衍了解上。

 

 

 

20世纪以来,尽管诸多科学技术领域都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步与发展,但文化却在逐步衰落。世界上发生的各种大事都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严肃哲学家的严肃思想,特别是叔本华的思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无情地动摇了人们在1914年之前对人类的完美性和道德感的信心,以及轻松愉悦的盲目乐观主义。紧接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和战争期间的种种恐怖惨剧彻底粉碎了人们的盲目乐观主义。到了1945年,所有社会向善论的梦想都破灭了,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悲观主义哲学中令人不快的真理。在悲观情绪中,当代人开始对那些敢于呈现残酷现实,并为从出生、生存、苦难、死亡和重生的永恒奴役提供终极解脱和救赎愿景的思想体系,表现出日益强烈的兴趣。因此,自1945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现实主义思想。地球上所有目睹和经历过野蛮的人,都渴望一种新的生活哲学,这种生活哲学将促使他们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中重新拥抱生活并捡拾信心。

 

 

 

本书里的文章皆独立成篇,所讨论的话题涉及阅读、思考、写作、语言学习、命运、生存等诸多方面。这些话题的素

 

材都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普通读者亦可跟随叔本华的引领,从熟悉的事物出发,领略他的宏大视野。叔本华的文章言之有物,观点明晰,“他们的思维直接指向事物本身”,“我们应像伟人一样思考,像凡人一样表达”(《论写作与文风》),读过叔本华这本著作的读者,不管是否同意叔本华的观点,对这一点大概都不会有异议:叔本华始终践行着自己的观点,客观清晰地表达着自己的思想。

 

叔本华在《论写作与文风》一文中谈到,“当思想开始为他人而存在时,就不再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就像孩子从母体

 

分离,开启属于自己的存在一样”。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对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有着不同的解读,今天的我们将与叔本华展开怎样的对话,又将如何理解和批判叔本华的哲学思想,相信每位读者在阅读过他的著作后,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但我提请读者留意叔本华在《论阅读与书籍》中说过的一句话:“付诸纸上的思想不过是行人在沙地上留下的足迹:我们看得见他走过的路,但要知道他在沿途看见了什么,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衣巫虞

 

2021年3月27日



 
 
 
 

商品简介

本随笔集皆独立成篇,所讨论的话题涉及阅读、思考、写作、语言学习、命运、生存等诸多方面。这些话题的素材都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普通读者亦可跟随叔本华的引领,从熟悉的事物出发,领略他的宏大视野。叔本华的文章言之有物,观点明晰,“他们的思维直接指向事物本身”,“我们应像伟人一样思考,像凡人一样表达”(《论写作与文风》),读过叔本华这本著作的读者,不管是否同意叔本华的观点,对这一点大概都不会有异议:叔本华始终践行着自己的观点,客观清晰地表达着自己的思想。……



作者简介
叔本华(1788-1860年),德国著名哲学家、怀疑论者,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也是唯意志论的创立者和主要代表之一。
尼采、萨特、维特根斯坦、佛洛依德、荣格、托尔斯泰、莫泊桑、贝克特、狄兰·托马斯、博尔赫斯、萧伯纳、瓦格纳、马勒、爱因斯坦、薛定谔、达尔文等都深受其思想的影响。
译者:衣巫虞,女,诗人,译者,湖南衡阳人,译有希腊诗人扬尼斯·里索斯、美国诗人艾德丽安娜、里奇和简·凯尼恩的诗歌作品,诗作和译作见于相关专业期刊。

目录
译者语

论命运

论生存的痛苦与虚无

论学者与博学

论自为的思考

论写作与文风

论阅读与书籍

论语言与词语

论教育

论面相

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年谱

内容摘要
本随笔集皆独立成篇,所讨论的话题涉及阅读、思考、写作、语言学习、命运、生存等诸多方面。这些话题的素材都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普通读者亦可跟随叔本华的引领,从熟悉的事物出发,领略他的宏大视野。叔本华的文章言之有物,观点明晰,“他们的思维直接指向事物本身”,“我们应像伟人一样思考,像凡人一样表达”(《论写作与文风》),读过叔本华这本著作的读者,不管是否同意叔本华的观点,对这一点大概都不会有异议:叔本华始终践行着自己的观点,客观清晰地表达着自己的思想。……

主编推荐

叔本华是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语言艺术完全摆脱了学究的迂腐气息,打动着有教养者的敏感心灵。他虽然低估了他自己在康德以后的哲学史上的地位,从而使自己陷于几乎病态的孤独,但是这也给他的基本哲学带来了出色的、富于说理的表达形式。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论命运“生活没有偶然,和谐与秩序主宰着一切。”——普罗提诺:《九章集》第4集第4书第35章我在这里分享的观点,不会指向任何明确的结论,实际上,它们应该被称为纯粹形而上的幻想,但我不能将这些观点抛诸脑后,因为这些观点在很多人那儿很受欢迎,这些观点至少可供人们参考和比较自身在同类问题上的想法。不过,依然要提醒读者们,下面所讨论的一切都充满疑问和不确定性,不仅对论题的解答如此,甚至连论题本身也如此。所以,在本篇中,我们不能期望得到任何确切的解答,只能就一些晦涩朦胧的事物稍作讨论而已——这些事物贯穿我们的一生,亦或当我们回首往事时,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之中。就连我们对这个论题的观察,也不过是在黑暗中摸索探寻。虽然我们注意到黑暗之中存在着某样东西,但是我们不知道它具体在哪,究竟是什么。然而,如果在讨论的过程中,我偶尔采用了某种肯定的甚至是教条式的口吻,那么,我在此统一说明:我这样做,只是为了避免反复怀疑和猜测的套话导致沉闷啰嗦,对此,读者们无须过于较真。
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或者相信个体生命中的大小事件,皆由某种超自然的力量驾驭牵引——这一信仰在任何时期都是普遍而流行的,甚至是那些反对一切迷信的思想家们,也对此笃信不疑,这与任何既定教条无关。而与之对立的首先是这一事实:正如人们信仰上帝(或神)一样,这一信仰实际上并非源于认知,而是源于意志(或意欲),它首先是我们悲惨境遇的产物。构成这一信仰的素材,虽然可能仅来自于知识,但也许能追溯到这样一个事实:偶然与变数,歹毒而残忍地戏弄我们千百回,但事情的结局有时却有利于我们,或使我们间接地得到极大的好处。在诸如此类的情形里,我们认识到了冥冥之中的上苍之手,尤其是在当它背离我们的认知,甚至是以我们憎恶的方式将我们引向好运的时候,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它的作用。然后,我们会说:“航行还算愉快,尽管中途船只失了事。”自身的选择与命运的引领是对照分明的,但与此同时,我们倾向于认为后者更胜一筹。正因为如此,当遭受厄运时,我们会用一句常常被证明是正确的格言来安慰自己:“或许这是一件好事呢,谁知道呢?”这种想法其实正源于这一观点:虽然偶然统治着世界,但是错误却与之共治,因为我们同时受制于偶然与错误。现在看来,我们感到不幸的事,也许其实是件幸事。这样,当我们放弃偶然而转向错误时,我们不过是避开了一个世界暴君的打击,而奔向了另一个世界的暴君。除了上述观点之外,把纯粹明显的偶然事件归因于某一目的或意图,的确是一个无比大胆的想法,但我相信,每个人在一生之中,至少真切地有过一次这样的想法。在所有种族和信仰里面,都能找到这种想法的踪迹。这种想法是荒谬透顶还是至为深刻,取决于人们对它的理解。然而,尽管支撑这种想法的实例有时相当明显,但总有一些根深蒂固的反对意见:若偶然不曾照拂过我们的事务,甚至不曾比我们的洞察力和理解力更好地照拂过我们的事务,那才是最大的奇迹。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