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世纪历史与文化(精)
  • 中世纪历史与文化(精)
  • 中世纪历史与文化(精)
  • 中世纪历史与文化(精)
  • 中世纪历史与文化(精)
  • 中世纪历史与文化(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世纪历史与文化(精)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1.42 4.2折 99.8 全新

库存1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德] 约翰内斯 · 弗里德(Johannes Fried),译者:李文丹 谢娟 后浪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91793

出版时间2020-09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99.8元

货号1202368328

上书时间2024-06-09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欧洲“中世纪”是什么样的时代?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如果说中世纪看似黑暗愚昧,那如何能孕育出近代欧洲的理性、人文、商业和开辟新世界的闯劲?
德国学者约翰内斯·弗里德着眼于历史结构,将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形象与时代大势结合起来。为我们呈现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和教会格局、宗教生活、艺术以及古典文化和理性精神的复兴历程。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波埃修斯与欧洲的崛起
第二章 大格里高利和法兰克人的新兴权力
第三章 查理曼与第一次“罗马帝国的复兴”
第四章 王国的巩固与罗马帝国的第二次复兴
第五章 末世危险地临近了
第六章 “真正的皇帝是教宗”
第七章 教宗分立的漫长世纪
第八章 天主的代理人
第九章 法理高奏凯歌
第十章 理性之光
第十一章 君主制
第十二章 对最后的审判与重生的期待
结语:黑暗的中世纪?
注 释
参考文献
缩略语
出版后记

内容摘要
中世界是黑暗愚昧的吗?在本书中,德国历史文家约翰内斯·弗里德展现了不一样的中世纪历史。
从法兰克人的崛起开始,弗里德用不同个人的经历来展开关键性的主题,这些人物包括教宗、国王、学者、传教士或商人。借此,弗里德叙述了公元500年到公元1500年这一千年的政治、社会、宗教、经济和科学发展。如查理大帝统治下的欧洲政治、文化和宗教革新;查理四世统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及布拉格宫廷的文化事业;还有英法百年战争和圣女贞德的故事。作者也考察了更宽广的政治和知识潮流,从教宗权、教会大分裂的冲击,到君主制的新理论、法学,再到学术和科学的兴起。
在中世纪,欧洲一直存在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尝试,逐渐形成了精神文化的整体,打下了现代各国家的基础;君权与教权相分离,创造了市民的自由;人们探索着新的领域,从科学研究到发现遥远的国度。中世纪将欧洲引向了通往现代世界的道路。

精彩内容
腓特烈二世我们无法详细解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的执政目标;若仅从只言片语或历史事件来推测,容易陷入循环论证。腓特烈二世极少公开表露他的执政观念,除了1249年临终前,面对拜占庭皇帝约翰·瓦塔特泽斯(JohannesVatatzes),他不再需要克制缄默,因为约翰三世不是罗马教廷的朋友。腓特烈感慨道:“幸运的亚洲人,幸运的东方皇帝,他们不需要惧怕臣下的利器,也不需要担忧主教们的阴谋!”腓特烈二世认为,那些不用担心“自由的呼声如瘟疫般蔓延甚而被滥用”,不会因为伦巴第同盟的势力扩张而惶惶不安,以及无须害怕教宗的统治者,是幸运的。
同时代人称这位霍亨斯陶芬统治者为“世界之惊奇”“神奇的变革者”。这些评价听起来并非正面。腓特烈二世很小就父母双亡,当时许多阴谋人士企图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使得他终身都不信任周围的人。不过据说腓特烈二世自小受到非常好的教育,达到了当时很少有人能企及的思想水平。他对科学与艺术非常感兴趣,他对贵族式的猎鹰也很痴迷。他不仅满怀热情地猎鹰,而且全面严谨科学地描述和传授猎鹰技艺。时人一再形容腓特烈二世是一位优秀甚至是有魅力的人。连一向反对他的方济各会修士帕尔马的萨林贝内(SalimbenevonParma)都承认:“我也曾喜爱过他。”在孩童时期,腓特烈二世浑身上下就已散发着独特的国王及皇帝的威严。他立下宏伟目标,令自由地区、
教宗以及城市同盟等都向皇权俯首称臣,而这意味着向那个时代最强大的势力宣战。如后来所看到的,他致力于从西西里经斯波莱托直至北部,实现意大利的统一,并将其置于皇权的统治之下,城市同盟臣服之后则整个意大利将听命于他。可惜时机不佳,当时的城市逐渐壮大,城市居民已经对自由有强烈的诉求,要对抗这一趋势已经太晚,而统一意大利又为时过早。处于斯陶芬王室统治之下的两个王国因此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发展状态
。腓特烈二世在西西里王国继续展开自诺曼时期起开始的统治制度革新;而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德意志帝国则因疏于管理而日益松散,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成了腓特烈二世意大利宏伟蓝图的牺牲品。1226年伦巴第城市重新结盟。腓特烈在若干战役中打败了某些敌对势力,而掌权的亲皇帝的“吉伯林派”(Ghibellinen)也确实打开城门迎接他的到来;腓特烈二世在科特努奥瓦(Cortenuova)一举击败了同盟军,使城市同盟准备接受谈判;而教宗英诺森四世认为罗马不再是安全之地,也逃到了法国里昂。可是,这些被后世所缅怀的一切胜利,当时却出于种种原因,最终随着腓特烈二世的死而灰飞烟灭。除了或多或少的皇家收入,腓特烈二世并未建立多少长久的功业。
教宗英诺森三世利用年少的腓特烈二世,让他以反对奥托四世的“对立国王”的身份来到德意志。斯陶芬王朝的那些旧封臣争先恐后地倒向这位“来自阿普利亚的男孩”。当时年仅18岁的腓特烈二世很快胜出,他从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