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有名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6.02
3.3折
¥
78
全新
库存112件
作者胡阿祥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107405
出版时间2021-02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78元
货号1202752633
上书时间2024-06-0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胡阿祥,1963年生,安徽桐城人,文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六朝研究所所长。六朝博物馆馆长,南京六朝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史学会历史地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名学会城市地名专业委员会专家组首席专家,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政区沿革与地名文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国地名大会》点评嘉宾,书香江苏形象大使。主要学术领域为中国中古文史、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地名学。出版专著及各类大小册子70多种,发表论文与随笔500余篇。
目录
上编 闻“名”识中国
说不尽的地名中国
解说名称,认识“中国”
禹迹与九州:“创世记”的人文意义
源远流长“汉”国号
有关“中华民国”国号的“一重公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号的成立过程
China:失位的“震旦”与变味的“支那”
Serice:神秘的丝国
龙与狮:中国的动物象征
中编 地名与文史
历史“常识”纠谬二例
黄帝陵究竟在何处?
叩“关”问“中”话战事
蒋山、蒋州、蒋王庙与蒋子文崇拜
乌衣巷名称的由来与乌衣国的传说
韩愈郡望昌黎及相关问题质疑
《徐霞客游记》中的地名记述与研究
“宁夏”:美愿还是写实?
改“鄂”为“楚”?何必折腾!
玩味《琅琊榜》中的地名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坊市与伏火雷
下编 地名里的中国
听歌:“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审图:省区名称的由来
填表:南北二京的地名“履历”
逛街:“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品味:舌尖上的地名
魅力:天堂般的“江南”与秘境“香格里拉”
巡礼:佛道名山
泛舟:五湖四海
风俗:吉祥或忌讳
吟诵:“诗句连地理者,词气多高壮”
尴尬:惹人笑话的“望文生义”
演变:避讳与雅化
正名:从“埃峰”到“珠峰”
见证:沧海与桑田
回家:地名“万花筒”
内容摘要
本书聚焦中国地名文化,从中国国号传承、历史上的地名故事讲起,将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积淀的地名文化娓娓道来。全书分上、中、下三编,其中上编主讲中国国号的由来及传承,中编讲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名,下编则讲那些常识中的地名的由来。
通过本书你可以了解到:☆神州赤县、华夏九州,周秦汉唐、宋元明清与“中国”是什么关系?
☆黄帝陵、关中、乌衣巷、长安坊市、琅琊……一个个地名又蕴含哪些中国故事?
☆名山大川、五湖四海、行政区划常识中有怎样的不寻常?
主编推荐
每个人的名字中,都蕴含着专属自己的秘密,我们生活的中华大地也是如此。你无数次接触的地名,有的蕴藏数千年的历史,有含代代相传的记忆。地名故事里,讲述的是真正的“穿越”。每个故事或许你都曾听过,却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本有趣的书能让你深入其间,豁然开朗。
精彩内容
泛舟:五湖四海如果说万古江河那是读不尽的水,则五湖四海就是泛不完的舟了。如何泛舟?唐人吕岩有《绝句》曰:“斗笠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五湖四海”,现在是个习用成语。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中写道:“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大家以后上大学、工作了,面对来自东南西北中的兄弟姐妹,也会豪情满怀地形容为“我们来自五湖四海”。这是指代全国各地,也比喻广泛团结的“五湖四海”。又有另种意义的“五湖四海”,本是实实在在的某些湖与某些海的统称,只是“五湖”包括哪些湖、“四海”包括哪些海,并不容易说清楚。
先说“五湖”。古代所谓“五湖”,众说纷纭:一说就是太湖,二说是太湖加上附近四湖(又有游湖、莫湖、胥湖、贡湖等多种说法),三说是与太湖相通的五个湖湾(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四说是太湖流出的五条通道(松江、霅溪、荆溪、滆湖、韭溪),五说就是五个大湖的总称(具区、洮滆、彭蠡、青草、洞庭,或太湖、射阳、青草、丹阳、宫亭)。我在这里之所以要不厌其烦地列出这么多的说法,是想例证一下地名考证思路的重要。其实,从早期典籍如《周礼》记载“东南曰扬州……其泽薮曰具区……其浸五湖”来看,具区(太湖)既与五湖并举,可见“五湖”不是太湖,也不包括太湖在内。实际情况是,“五”在这里是个虚数,这就好比“九牛一毛”的“九”,不是从九头牛身上拔下一根毛,“五湖”同样不能拘泥为五个湖泊,而是泛指太湖流域一带的所有湖泊。当然到了近代,问题就变得简单了,即“五湖”真成了我国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的专称,只是这五大淡水湖的名称,解释起来仍不简单。
鄱阳湖在今江西省北部,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面积3960平方千米。北宋初年,鄱阳湖名出现,南宋《舆地纪胜》解释:“湖中有鄱阳山,故名鄱阳湖,其湖绵亘数百里,亦名彭蠡泽。”其实鄱阳湖与彭蠡泽的关系蛮复杂的,现代学者考证认为:起初彭蠡(彭蠡泽、彭泽)在长江北岸,以后江北的彭蠡逐渐萎缩,而江南由于地面下沉成湖并且湖面迅速扩大,遂拥有了彭蠡泽之名;北宋时此湖主名彭蠡泽、别称鄱阳湖,南宋时反转过来,主名鄱阳湖、别称彭蠡泽;再到后来,鄱阳取代彭蠡,就是今天这样的情况了。
鄱阳湖汇聚赣、抚、信、饶、修等水,北经湖口注入长江,起着调节长江水位的作用。湖区为白鹤、黑鹳、鸿雁等候鸟越冬栖息地,素有“珍禽王国”之称。又紧傍鄱阳湖西北的庐山,雄伟秀丽;庐山胜景含鄱口势含鄱湖、气吞长江,放眼口外,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好一派山水壮阔风光!
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面积2740平方千米,号为“八百里洞庭”。它纳湘、资、沅、澧四水及长江汛期泄入的洪水,在城陵矶汇入长江。屈原《九歌·湘夫人》“洞庭波兮木叶下”,可知战国时已有洞庭之称。唐朝巴陵县(今湖南岳阳市)令李密思《湘君庙记》:“洞庭山,盖神仙洞府之一也。以其洞府之庭,故以是称。湖名因山……”即洞庭湖得名于洞庭山,洞庭山得名于此处是神仙的“洞府之庭”。洞庭湖烟波浩渺,渚清沙白,其湖光山色,正如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如此登楼泛舟,怎不生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人之心”!
太湖在今江苏、浙江两省交界处,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面积2250平方千米,通称“三万六千顷”,太湖之名也因此得来——“太”就是“大”,“太湖”意即“大湖”。太湖包孕吴越,异名众多:具区、姑蔑,可能是古越语的汉字记音,取义不详;震泽,可能取义于它位居东南,对应着八卦中的东南为“震”;洞庭,湖中的包山亦名洞庭山,这个洞庭的取义,史籍上说是因为山中有石穴洞室,不知其深广几许;五湖,有种解释是它周长五百余里,故名。太湖自然风光温柔妩媚,人文胜迹亦是丰富多彩。而特别值得琢磨的,还有太湖的成因,诸如泄湖说、壅塞说、构造说、平原淹没说、地震陷落说、风暴流涡动说,莫衷一是。近年又有学者提出了陨击说,认为太湖湖盆那独特的外形轮廓,即湖西岸线呈平滑的弧形、湖东岸线内凹破碎,乃是5000万年前,一颗巨大陨石从东北方向俯冲地面砸出来的,太湖湖盆根本就是个大陨石坑!
太湖湖盆是不是天降瑰宝,还在探讨之中;位于今江苏省北部的我国第四大淡水湖、面积达到1960平方千米的洪泽湖是人力的产物,却是毫无疑问。“洪泽”之名始见隋代。隋炀帝杨广游幸江都(今江苏扬州市),途经破釜涧时,大雨倾盆,洪水肆泛,故将破釜涧更名洪泽浦。1128年,南宋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留守杜充掘开黄河大堤,谋求阻止女真金朝军队南下,结果黄河夺淮入海,淮河干流因此泄水不畅,洪泽浦水面则渐次扩大。再到明清两代,为了服务于“蓄清刷黄”“济运保漕”的国家大政,即蓄淮河清水以释黄河浊水、借淮河水势以冲黄河泥沙,以求保证京杭大运河漕运的畅通,遂筑成巍峨壮观的高家堰(洪泽湖大堤),拦蓄淮河与洪泽湖水,于是仿佛今日的洪泽湖横空出世。
位于今安徽省中部的巢湖,习称为我国第五大淡水湖,面积782平方千米。因为它的形状好像鸟巢,故名。这里水产资源丰富,有“日进斗金”之誉,银鱼、白虾、湖蟹号称“巢湖三鲜”。巢湖战略地位显要,历为用兵之地。不妨说个有趣的错误:三国曹魏鱼豢的《魏略》中记载,孙权与曹操在巢湖一带对峙,孙权“乘大船来观军,公(指曹操)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孙)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然而到了《三国演义》中,孙权的木船被动借箭,变成了诸葛亮的草船主动借箭,时间也从213年变成了赤壁之战前的208年。所以我常说,《三国演义》不是三国历史,因为类似这样的移花接木,在《三国演义》中还多着呢。
顺带提及,巢湖列名“五湖”之中,现在颇受不少社会人士的质疑,因为内蒙古自治区东北的呼伦湖,也是淡水湖,面积2315平方千米,不仅是巢湖的三倍,甚至大过太湖。如此,上述的“五湖”,也就是习惯成自然的一种说法而已。
说过“五湖”,再说“四海”。今天我们所说的地理概念的“四海”,是指中国四大边缘近海,即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就这四海的得名言,渤海也称“勃海”,“勃”有旁边附生的意思,符合此海体量较小的特征;黄海因为近岸海水较黄而得名,东海、南海因为相对方位而得名,也都容易理解。需要说明的是,东汉以后,南海又名“涨海”,“涨”是弥漫无边的意思;又清朝时,黄海与渤海也可合称“北洋”,清末李鸿章创办于威海卫(今山东威海市)的海军“北洋水师”因此得名。然则回到中国古代的语境,成语“五湖四海”的“四海”,习惯用语“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四海”,却是东南西北、整整齐齐的“四海”;只是这东、南、西、北“四海”的具体所指,在不同时代也不一样。
东海。先秦古籍中的东海,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黄海。秦汉以后的东海,则包括了现在的黄海与东海。明朝以后,东海又重新分成两部分,即北部为黄海,南部仍称东海。
南海。先秦古籍中的南海,相当于今天的东海。秦朝统一岭南后,设置南海郡,从此以后直到现在,南海就专指现在的南海了。
西海。西汉末年,在今青海湖附近设置了西海郡,这是把青海湖看作西海;东汉末年,在今内蒙古居延海附近设置了西海郡,这是把居延海看作西海。其他如博斯腾湖、咸海、里海、波斯湾、红海、阿拉伯海以及印度洋西北部,甚至地中海,也曾有过西海的称呼,总之都是我国西部或以西的较大水域。
北海。先秦古籍中的北海,指今天的渤海。秦汉以降,凡是塞北大泽,往往就被称为北海,如贝加尔湖、巴尔喀什湖、里海,都曾拥有北海之名。
据上所述,可见中国古代具体的“四海”所指,是非常麻烦乃至没有定论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西海与北海。一方面,中国古人认为,大地的四周都是大海,既然有了东海、南海,就不能没有西海、北海;另一方面,中国的西边与北边,又确实没有呈环绕状的海域,于是西海、北海也就因时而变了。
同样还要顺带提及的,是此“海”非彼“海”的有趣现象,即有些称“海”的地名,并不是海(指大洋边缘部分的水域)。如古代的青海(今青海湖)、居延海,现在的洱海、邛海、岱海、星宿海、乌梁素海,北京的中南海、什刹海,都是湖泊。其实湖泊的通名非常丰富,除了湖、泊、海以外,还有淀、池、潭、泡、泽、塘、陂、洼、荡、漾、泖、淖、湫,以及蒙古语的“诺尔”、藏语的“错”、维吾尔语的“库勒”,等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