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谁人不识君:李白传
  • 天下谁人不识君:李白传
  • 天下谁人不识君:李白传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天下谁人不识君:李白传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5.2 3.6折 69.8 全新

库存9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吴斯宁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

ISBN9787516235461

出版时间2024-05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9.8元

货号1203255503

上书时间2024-06-09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吴斯宁,宁夏人,长期从事新诗创作,出版新诗集《沙尘暴》。热爱唐诗,自2012年开始写作“唐诗传”人物系列,用读者便于接受的语言写出唐诗的发展过程和艺术上的非凡感染力,也写出每一位诗人的不同命运。作者通过他的书告诉我们,唐诗并不遥远,唐诗所反映的人们的生活、心理在我们的现实中依然存在,唐诗可以成为我们今天创作的镜鉴。作者在经典与读者之间,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本书是作者“唐诗传”人物系列中的第一部。

目录
序? ? 认识李白 / 1
自序? 历史的垂青与选择 / 1
第一章? 出生与出身
与生俱来到死不休的传奇? / 002
故乡啊故乡,你在哪里? / 003
说不清的身世? / 005
父亲啊父亲,你叫什么? / 008
第二章? 奇异的年轻人
自述中的童年与少年时代? / 012
现实中的剑客与纸上的侠客? / 013
学道求仙记? / 017
奇怪的学问,奇怪的师生? / 020
在写诗中学习写诗,天才的第一缕光芒? / 022
模仿的痕迹,包揽宇宙的雄心? / 026
第三章? 人生的规划
年轻时的偶像:司马相如? / 030
精神上的父亲:鲁仲连? / 032
人生规划图? / 036
第四章? 向外部求索
人生的青白眼? / 042
最难舍家乡的那轮明月? / 046
东南行一:身与心的旅游? / 049
东南行二:少不了的诗? / 053
东南行三:同样少不了的政治? / 055
第五章? 光亮与黑暗
表扬与自我表扬? / 058
先做后说的现实主义者? / 060
什么是朋友? / 062
落花一朵天上来? / 064
虚无感的诞生与征服? / 066
第六章? 行走于两极之间
中途的分岔? / 072
游戏中的个性? / 074
自我形象的想象与描绘? / 077
不忍看到的另一面? / 079
第一次婚姻? / 083
匪夷所思的恭维? / 085
第七章? 困境中的呐喊
终南山的苦雨,复仇的槟榔? / 092
秋夜的长相思,期待清风的孤兰? / 095
一朵充满豪气的云? / 098
惊心动魄的一幕? / 100
终南山的安慰? / 103
自我意识的恢复与高扬? / 107
蜀道与长安,天才的激情? / 109
心理的激烈交战,本质上的乐观主义者? / 114
第八章? 浪子的背后
洛阳的收获:美酒与友谊? / 118
“酒肉朋友”,千里遥相忆? / 120
被人忽视的家? / 124
另一个故乡:美酒? / 127
隐居生活,无情游? / 130
第九章? 矛盾与冲突
复杂的气息? / 134
酒中的矛盾? / 139
无法挥去的幽愤,暂时的快乐? / 143
同居生活? / 146
对腐儒的反击? / 149
生命中的过客? / 151
无可奈何的苍凉? / 152
第十章? 转折点
是谁改变了他的命运? / 156
告别过去? / 158
相同的气味:贺知章? / 159
永远的赞叹? / 161
第十一章? 权力中的晕眩
风光与隐患? / 166
扑朔迷离的身份问题? / 170
无法考证的秘密工作者? / 172
那一段得意的日子? / 174
朝廷里的单纯孩子? / 176
第十二章? 失意后的尖音
不同的形象:杜甫笔下的飞扬不羁
与李白自身的沉重无奈? / 182
折断的兰花? / 186
诗与政治的交会? / 188
回到起跑线? / 193
得与失,尖音出现? / 195
被抛弃的鹦鹉? / 199
矛盾的结合体,人生的多面性? / 201
第十三章? 精神的出口
李杜相会:太阳与星星的相会? / 206
诗中的友谊? / 207
第二次婚姻? / 213
精神上的出口? / 214
第十四章? 新的远游
世人眼中的失败者? / 220
幽燕之行:再一次的努力? / 223
飘忽的人生,矛盾的诗? / 226
越来越浓重的“烦忧”? / 233
忘年交? / 236
第十五章? 诗中的从璘案
逃亡岁月? / 242
截然相反的“下山”? / 244
无可救药的乐观,想象中的人生大业? / 249
被掩盖的真相,以诗作无罪辩护? / 253
第十六章? 百忧与万愤
逃亡者? / 262
无望之望? / 265
囚歌? / 266
向朋友的求助? / 271
第十七章? 绝望中的希望
不是佯狂,是真狂? / 274
人生的转机? / 276
幻想的再次泛起与沉落? / 279
庐山谣:山水与梦想? / 284
最后的一搏? / 289
第十八章? 人生的归宿
当涂:无奈之下的选择? / 294
死亡的警告与依然不停的美酒? / 296
思乡曲? / 301
向尘世的告别? / 303
毕生不忘的人生图腾? / 310
第十九章? 李白这个人
一个时代的终结? / 314
不可复现的天才? / 315
高扬的自我意识? / 316
一团的矛盾? / 318
赤子之心? / 319
左手持书右手持剑的人? / 321
发现大好山河的人? / 321
建立诗的新世界的人? / 322
有这样的人,才有这样的诗? / 324
无冕之王? / 324
主要参考书目 / 327

内容摘要
李白是一位广为人知的大诗人,他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故事为人所津津乐道,他留下的近千首诗作更是经久不衰,他的狂放不羁、他的自信、他的放达开阔都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成为无数人欣羡不已乃至顶礼膜拜的对象。
透过作者富有诗意的文字,您将发现,整天大碗喝酒、大把花钱的诗人李白光鲜、洒脱背后不为人知的困窘与难堪、失意与沉重,重塑自己对李白的认知。本书中作者还对李白的诗文作了探幽入微式的解读,使那些大众或熟悉或陌生的诗文,焕发出新的生机与魅力。

精彩内容
现实中的剑客与纸上的侠客当然,他不只是爱读书、爱写作。他还学剑术,天天想着当侠客。
初唐到盛唐是一个“尚武”的时代。别说武将,就是诗人,也往往会两下子。看看杜甫后来写的回忆诗篇,他们这些诗人在一起,并不仅仅是喝喝酒、吟吟诗,骑马射箭打猎也是重要的活动。不识弯弓射箭,你活得也太没劲了,谁和你玩啊?可以说,学剑术,也是当时的时髦。
按李白的说法,他十五岁就迷上了剑术。a而且这一迷,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几十年。他成婚后,为了学剑术,还专门跑到山东向当时的剑术名家们求教b,可见其痴迷的程度。
a 《与韩荆州书》:“十五好剑术。”b 《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当然,他也没忘了给我们介绍他这几十年的“功夫”:再硬再强的弓,随便就拉个满月;一有空,就骑了骏马去打猎,一箭就放翻了两只老虎。这还没完,射完了老虎,他也不放过空中的飞鸟:闪电般转身,只听“嗖”的一声,两只鸟应声而落。aa 《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弯弓绿弦开,满月不惮坚。闲骑骏马猎,一射两虎穿。回旋若流光,转背落双鸢。”看看,他的功夫比武松、李逵如何?不考武状元,真是可惜了。
据李白的朋友崔宗之说,李白走哪,袖中都藏着把“匕首剑”。bb 见崔宗之《赠李十二白》。这“匕首剑”是匕首还是剑呢?是形似匕首的短剑,还是匕首和剑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走走坐坐身上都带把“凶器”,这是什么人干的事呢?怎么越看越像个混社会走江湖的呢?也许李白要的就是这效果。他啥时候都要与众不同啊。如果他袖中掏出的不是匕首,不是短剑,而是一本《文选》,他还是李太白吗?不但他要瞧不起自己,他那些朋友们恐怕也要瞧不起他了。
李白的另一个朋友魏颢说得就更惊人了。
而李白在写给一个从兄诗中的有些句子,似乎在为魏颢的话作着证明。他说自己年轻时结交的都是英雄豪杰,整天舞刀弄棒,干的是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刀头上舔血的买卖”。cc 《赠从兄襄阳少府皓》:“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却秦不受赏,击晋宁为功? 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当朝揖高义,举世称英雄。”似乎和梁山好汉差不多。他这是用诗在写武侠小说吗?只不过,李白在诗的开头就说明了,这都是他年轻时不懂事时干的,你要怪也只能怪当时的他年轻。那意思就是:现在不了,俺早就“改邪归正”“重新做人”啦。他说自己当年不懂事,多半还是为了博得从兄谅解,好从他那儿多捞点经济援助。
随着这话的问题就来了:李白杀了好几个人,怎么还和个没事人一样,到处游山玩水呢?“杀人偿命,欠债还钱”难道对他不起作用?唐代法律难道对他形同虚设?初唐的王勃杀了一个官奴,就被判了死刑,要不是遇上大赦,他的小命早就没了,难道到了盛唐的李白反而天不拘地不管了?有人说,他年轻时生活在四川绵州,那儿天高皇帝远,法治不健全,让他成了漏网之鱼;也有人说,他家是富商,是豪强,有什么麻烦,他老子后面拿钱摆平,所以他才能大摇大摆地到处游山玩水。
但李白诗里虽没明确写过自己杀过人,却明明确确地写过,和别人打架斗殴,差点成了别人的刀下之鬼。先不说李白杀人是否属实,他确在诗里写过和别人因斗鸡起了冲突,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得以逃脱。
但这件事,李白一直引以为耻。毕竟,这样的场景,和“一射两虎穿”“转背落双鸢”差距太大。残酷的现实啊,你怎么就是这么无情地打我们诗人的嘴呢? 李白最终没能成为太极张三丰、大刀王五之类的人。他也只是向往并适度参与这样的生活而已。他向往游侠生活,那种自由、豪迈、浪漫的感觉,都足以引起他的共鸣。但他并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侠客。他还有更大的,远非一个游侠所能实现的梦想。
最终让他过足了侠客瘾的,还是文字。
可以说,他是纸上的侠客。他写了许多与侠客有关的诗。其中有一首就叫《侠客行》(节选):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这是多么光彩夺目的英雄啊,深深地鄙夷着世俗功名,追求着个人人格的完美。这怎能不让人赞叹,让人向往呢?这里,有他的追求、他的向往、他的精神寄托。
而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比如:“由来万夫勇,挟此生雄风。托交从剧孟,买醉入新丰。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羞道易水寒,从令日贯虹。”(《结客少年场行》);比如 :“燕南壮士吴门豪,筑中置铅鱼隐刀。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结袜子》);还比如:“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白马篇》)什么叫剑气如虹,什么叫豪气干云,这就是。它们就像星星一样散布在他的集子里,让你随时都可能眼前一亮,看到一个活脱脱的李太白来。尽管他大多数的时候,是在写别人。可大诗人的“大”,就是他不论是写自己,还是写别人,都能随时让你感到,他就是在写自己。他的性情,他的人格,他的精神,他的生命,都融在了里面,你想分出哪儿是写他自己,哪儿是写别人,都很难。
他的这些纸上的侠客,比他的“手刃数人”的“英雄事迹”,更能打动我们。他们是另一个李太白,也许比现实中的李太白更光辉,更灿烂,更丰厚,更有英雄气,也更有魅力。
学道求仙记李白还学道求仙,想着法子长生不老。据他自己说,求仙也是从十五岁开始的。aa 《感兴八首》其五:“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看来,十五岁对于他,是一个具有纪念碑意义的年龄,也是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年龄:他似乎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自主安排自己的生活了。他又是观奇书,又是好剑术,又是游神仙,够忙,够充实,也够自在。
其实,学道求仙也是当时的时髦,甚至可以说是最大的时髦。当时,几乎每一个皇帝都是道教或明或暗的信仰者,他们无一不想着借助那些丹药,成为仙人,从而实现他们的最高梦想:万岁万岁万万岁。
下面的官员、有钱人看皇帝这样,便也开始了政治投机或照猫画虎,反正不管心里信不信,行动上绝对与皇帝保持一致。
李白开始恐怕也就是随大流,赶时髦,但后来越陷越深,以至于有时候,真的就相信他能够成仙,或者他已经成仙,他就是仙人。后来,他索性受了道箓。也就是说,他正式成了一名道士,和张三丰他们成一伙的了。在那个时期,你见了李白,恐怕得称他“李道长”。
这恐怕也与他对生命的极度敏感有关。越是伟大的诗人,越对时光、对岁月、对自己身体的变化敏感。有时候,掉几根头发都会让他的感情产生狂波巨澜。头发白了,更是让人感慨不已的人生大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样的诗句,也只有对生命特别敏感的诗人才写得出来。大众所熟悉的他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是在悲叹时光易逝;“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是在悲叹岁月难留。而这样的思想,在他的集子中是一抓一大把的。诗人便想紧紧抓住现在,享受现在,“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可饮酒也只能使他一时陶醉,驱除不了匆匆岁月带给他的精神压力,最终他的感受还是“今日之日多烦忧”。
怎么办,出路在哪里?他只能把眼光放在未来,寄希望于将来的得道成仙。李白之所以一生都痴迷于修道求仙,可能是因为他对这个世界太热爱,对生命太执着,对时光太敏感,他想像浮士德一样,留住这美好的时光。历史,已成过去,不可追;现在,随时在消失,不可留。只有未来,可以寄托他这点渺茫的希望。在诗里动不动就“游仙”,就像他在现实中动不动就寻仙一样,都是他企图挽留岁月,为超越时光所做出的努力。可以说,学道求仙,是他唯一的选择,也是他最大的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
只不过,学道求仙,得有两个条件,其中之一是有钱。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炼丹相当于烧钱。普通老百姓,或者穷酸,根本玩不起这种奢侈的游戏。比如,杜甫和李白认识后,受李白影响,也想赶赶时髦,学学仙,吃吃丹,但一看这个吓人的成本,赶紧退出了。
学道求仙,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今天的打高尔夫球,是那些所谓的“上层人士”玩的,穷诗人绝对玩不起。而李白,靠着他老子和兄弟,以及各级官员的“大力支持”,才能搞这些“奢侈享受”。
另一个条件就是身体要好。身体不好的话,那些“金丹”,吃不上几天也许就得见阎王,别说求仙了,成鬼还差不多。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而李白这个本钱也特别足。从他的诗里你就可以感受到,他天生是那种生命力特别充沛、精力特别旺盛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有足够的精力长时间折腾。
而恰好李白这两个条件都符合。他似乎就是为炼丹求仙而生的。
按李白自己的说法,他当时与一个叫东严子a的一起躲在他家乡附近求仙修道。
a 李白在文章中称东严子为“逸人”,他也常常自称“逸人”。其实,所谓“逸人”,也就是得道之人。他的诗那么飘逸,恐怕也与他整天与这些“逸人”混在一起有关。他一生最爱交往的朋友,不是诗人,也不是官员,而是道人或正在走向得道之路的人。
最后修到了什么程度呢:几年待在山中,没踏入城市一步,比陶渊明还陶渊明。他们在山中养了“奇禽”——武侠小说中常出现的神雕呢,还是仙鹤呢,还是其他稀奇古怪的珍禽呢?诗人没有说,反正是农村里、城市里一般情况下见不到的稀奇鸟类。这些鸟,天天和他俩在一起,一点也不怕他们。喂它们东西,放在手心,一呼叫,它们就像他们的孩子一样,纷纷跑到他们手心来啄食了。
他们和鸟的关系亲密到了什么程度!这也是李白所引以为荣并且念念不忘的。因为,按照道家学说,只有得道之人,才能与大自然、大自然中的万物这样和谐相处。他现在和这些“奇禽”相处到了这样的地步,不正证明他已是个得道之人了吗? 据他说,当时他家乡所在地的官员听说了,亲自跑到了他们隐居的地方,想看个究竟。一看,大吃一惊:看来真遇上得道高人了,非要推荐他们去参加有道科考试不可。与李白同时代的高适就是走的这条路。但李白和东严子都拒绝了人家的这番好意,宁可在山里待着,也不参加什么有道科考试。对于李白而言,别说什么有道科,就是当时最有前途的进士科他都看不上。他心里多半在说:“你也太小瞧我李太白了吧?”他后来用三个词表达了他当时的心态:一是“养高”。这里的“高”,相当于“道”。“养高”其实也就是修道。他的一大目标就是要成为一个得道之人。二是“忘机”。忘了机心,去了城府,抛了钩心斗角,弃了竞争比较,成为一个最“自然”的人。三是“不屈”。不点头哈腰,不奴颜婢膝,不唯唯诺诺,做一个最真的人,最纯粹的人。a这和他后来所说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一以贯之的。
a 见《上安州裴长史书》:“又昔与逸人东严子隐于岷山之阳。白巢居数年,不迹城市。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广汉太守闻而异之,诣庐亲睹,因举二人以有道,并不起。此则白养高忘机不屈之迹也。”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