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西北文学与文化·第七辑
  • 大西北文学与文化·第七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大西北文学与文化·第七辑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9.7 5.8折 68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 编

出版社作家

ISBN9787521225907

出版时间2023-1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1203151445

上书时间2024-06-09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科学高等研究院成立于2017年11月6日,是陕西师范大学以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为目标,以探索、创新体制机制为导向所开辟的“学科+学术”特区,是学校独立设置的学术机构,助力学校打造学科高峰,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争创一流。

目录
目?录
当代文学研究
在“遭遇”与“纠缠”中拓展文学空间
——王德威在陕西师范大学的演讲…………………………………………王德威(1)
历史叙述与道德叙述:柳青路遥与文学时代的转换……………………………吴 进(16)

大西北文学与文化研究
王独清与近代陕西辛亥革命及城市文化空间转型初探………………………刘 宁(36)
“青记”西安分会相关史实考……………………………………………………闻 倩(51)

抗战文艺研究
抗战时期西北艺坛的一道异彩
——西北联大新生剧团相关史实钩沉……………………………姜彩燕 李晨希(61)
抗战时期左翼文艺中民歌的整理与改编
——以王洛宾的西北民歌为中心……………………………………………张 蕾(74)

大西北学人·赵学勇研究
激情与理性兼容的学术自觉
——赵学勇的西部文学研究…………………………………………………吕惠静(88)
历史建构、主体生成与价值重估
——赵学勇的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魏欣怡(99)
文化心理与审美研究的融合
——赵学勇教授的沈从文研究……………………………………………郭大章(111)

西北人文历史研究
延安文艺中的子洲元素………………………………………………钟海波 栾世宏(124)
富平民间信仰状况(1949—1966年)…………………………………………仵 埂(133)

西北作家作品研究
论新时期新疆汉语文学创作中的物性自然观………………………王 敏 董佳文(143)
昌耀诗歌的杜诗精神……………………………………………………………易文杰(158)
论央珍《无性别的神》中的仪式书写与成长体验……………………………马歆怡(170)

徐兆寿《西行悟道》评论小辑
“西行悟道”,文人风骨…………………………………………………………张 鹏(181)
却顾所来径:西部文化的文学巡礼
——徐兆寿散文集《西行悟道》读札……………………………………蒋应红(188)
斯文在兹:徐兆寿《西行悟道》散文书写的文化价值………………………王小平(195)
天路召唤、文化持存与灵命的求索
——读徐兆寿散文集《西行悟道》………………………………………张高峰(204)

书 评
鲜活的地方诗歌史
——评刘锋焘《关中诗歌图志》…………………………………………吴慧添(211)
严耕望《治史经验谈》之我读…………………………………………………史 金(215)

内容摘要
本书是集合大西北文学研究的文集,立足于大西北广袤且丰富的土地,发掘西北人、西北事的文学现象、文化事件,对其深入评析,截取地域侧面深入挖掘以期对文学研究有所裨益。
本书力立足大西北,面向全国,参与当代文学与文化前沿建设,介入大西北文学与文化发展进程,注重理论创新和现实意义、历史感和当代感、学理性和前沿性相结合。

精彩内容
在“遭遇”与“纠缠”中拓展文学空间——王德威在陕西师范大学的演讲王德威
内容提要:在文字排比的世界里,各种符号、象征等,形之于一种关系的构置中,时近时远,有时深不可测,有时似乎触手可及。借用量子物理学中的“遭遇”与“纠缠”二词,能够更为深入地探析文学的意义生成问题。文学的阅读开启了各种可能的、不同的“遭遇”和“纠缠”。在这些“遭遇”和“纠缠”里面,在一个疫情肆虐的时代里,要维持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就不只是医疗的问题,也是伦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想象力的问题,这些都在小说中得到了特别的呈现。
关键词:“遭遇”;“纠缠”;当代小说;华语文学小说里的“遭遇”与“纠缠”,听起来好像是一个很浪漫又不太浪漫的话题,事实上这是有所本的。“遭遇”与“纠缠”,也许对于阅读当代中国与整个华语世界的小说能够提供一些新的面向,这也是我论述的出发点。
首先需要解释一下这两个题目,一个是“遭遇”,另一个是“纠缠”,此二词到底何义、所谓何来?我在对应的英语词汇里,选择了encounter来作为“遭遇”的翻译,事实上encounter这个词,在中文语境里也可以译为奇遇、邂逅、冲突等,它主要意味着是一种接触的现象或状态,在这样的接触状态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建立,不仅如此,人与物、环境之间的关系,甚至更广而阔之地来说,人和这个世界或是整个宇宙之间的关系得以建立,所以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定义。如果在理论方面稍微深入地探讨的话,encounter这个词,也意味着是一种因为接触或遭遇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可能。这种可能,它或许爆发出各种不同的交会的状态,有时是正面的,有时则未必。但无论如何,“遭遇”意味着是一种行动的发生,一种线索的延展,还有一种关系的各种各样的牵连而呈现的可能性。这种“遭遇”有时候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新的挑战,但是,无论是在人际关系还是人与环境、人与世界的关系里,它也形塑了各种不同的新的位置、新的形态以及立场。对于这个词,其实如果一定要从理论的延伸来讲,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德勒兹,这位非常重要的法国思想家就在前些年所谓后现代理论盛行的时候,曾经把encounter或者“遭遇”定义为一种运动、一种想象,一个事件或是某一种物质,也甚至是在相遇或相撞击时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或分或合的现象——有时紧密纠缠,有时相互游离,但不论如何,有一种动能、能动性或者是情动性因此而产生了。所以“遭遇”这个观念,不必是由西方的思想者或文学评论者的发明、发现,中国传统中各种各样的关键词就已经提醒我们这是一个非常丰富的词。但是,此时此地,我们该怎样再一次去思考“遭遇”或者“遇合”的观念?这是有特别意义的问题。过去几年,我们都处于一个全球疫情袭击的状态之下,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担心是不是可能被病毒所侵染,有时也因为其他连带的关系不知不觉地进入到一个可能疫情的状态里——或是因为疫情而出现种种麻烦,或是因为疫情的关系被隔离等。所以在这一段时间,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事物的关系的确变得特别复杂,而且是一种特别具有疏离性和差异性的复杂。在疫情之后,我们怎样去衡量人与人的关系,怎样再进一步去接触——不只是接触人和人,包括接触人和生物或是人和各种各样的所谓病毒,乃至世界上其他形形色色的关系?这都是在“遭遇”这样的一个关键词范围里面能够给予我们思考的方式。
第二个关键词是“纠缠”,其译词其实是约定俗成的,即entanglement,这个词很特别,它是现代量子物理学里面一个非常特殊现象的专有名词,指的是在量子力学里面,当几个粒子在彼此相互作用之后,由于各个粒子所拥有的特性已经综合成为总体的性质,无法单独个别地描述、计量或是分离的时候,那就只能用整体的、系统的性质来描述这种撞击或是纠缠的现象,这被称为量子纠结或是量子纠缠。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两个或是多个粒子在分离的状态之下仍然有一些看不见的牵引力量穿梭其中,而这种穿梭的速度,有时甚至比光速都要快千百倍。所以,看起来似乎已经分开、分离的两个各不相干的粒子,其实在纠缠状态下它们仍然若有似无地产生了很多连接。将这样的一个量子物理学的观察结果,扩而广之地运用在对于社会或社会跟我们的生存环境的关系的考察方面,我们也可以说有些时候各种各样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就是这样千丝万缕地纠结在一起,你以为理清了很多的关系和秩序,你以为清理了各种各样的立场、不同的眼光或者是知识的范畴,但事实上也许仍然有许许多多的“纠缠”不断在你我所感触的、所认知的、所理会的状态之下继续进行着。这样的一个整体的所谓“缠结”的现象,在过去传统的牛顿力学里面是找不到的,而这些发现以及围绕在周边的种种理论形成了一个理论架构,譬如爱因斯坦、Schrdinger(薛定谔)等物理学家都参与了进来。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对量子物理学的纠缠现象就不断有新的发现或者是理论上的建树,而到了七八十年代以后,不论是在社会学还是在人类学方面,乃至于现在更广义的理论研究的过程中,entanglement,这种无限的缠结现象都成为我们在观察各种各样关系的生成或分离的可能性时所得到的一个结论。所以,我利用entanglement来作为另外一个进入当代华语世界小说的切入方式。
在我所想要探讨的话题里面,“遭遇”和“纠缠”都可以变成一种所谓隐喻式的解读方式。我想要探讨的无非是文学的发生必然有它的意义,但为什么在这样一个虚构的场景里面居然能看出很多人生的真相或是真理?文学的产生在虚跟实之间的调换上又可能发生什么样不同的关系?这些话题,我觉得是可以以“遭遇”和“纠缠”来进一步发挥的。
在文字排比的世界里,各种符号、象征等,形之于一种关系的构置中,时近时远,有时深不可测,有时似乎触手可及。所以,它所投射的各种各样阅读、文学以及文学里的世界以及文学以外的世界,其实非常烦琐、复杂。进一步而言,我们今天去看中国文学,除了体认这些文学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反映了社会人生、促进了人间真善美的发展,或者是歌颂了人性的光辉等,同时,也能看到文学本身的复杂性是如此深刻,让我们有兴趣不断去探讨它深层所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关系的连接,而这些关系的连接不只是让我们对于所谓以人为出发点的一个人间社会的理解,同时也更在当代,让我们对人和物、人和环境、人和世界、人和宇宙有更多的一些思考。也就是说,除了通常理解的传统写实主义这样一个大的理论及认知世界的框架之外,文学也可以是一种“遭遇”的经验,是对“遭遇”的探讨,它本身就是一个各种各样复杂关系的呈现。
因为这样的接触与碰撞,一个新的议题、一种新的关系发生了,这个关系在鲁迅那里,就引发了他在《祝福》里对人死了以后到底有没有魂灵的问题的思考,也有了知识分子和民间这些被侮辱和被损害者之间的关联,出现了那段非常动人的对话。另外像《在酒楼上》,小说写五四运动之后,曾经学生运动中的热血青年,回想他所经历的种种,颇有往事不堪回首之感。一个偶然的遭遇,再次带出了鲁迅对于一个时代,对于从革命启蒙到其后的一种深刻的感伤或反省。以这样的原型来看,20世纪有太多的小说在处理这种偶然的相逢与遭遇。这一过程里也碰撞出了一种新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火花,譬如在白先勇的经典小说《冬夜》中,曾经五四运动的两位参与者,五十年之后,在台北的一个下雨冬夜重逢了。他们一个从海外归来,一个在台湾蹉跎了一生,这两位当年的老战友于是思前想后,重新思考一代中国人的命运。另外,莫言的《白狗秋千架》也是放在鲁迅《祝福》或《故乡》这类返乡偶遇模式里再一次进行塑造的,讲述在20世纪80年代经过了一场惊天动地的运动之后,人与人之间再重新去定义彼此关系的故事。另外像刘大任,这位曾经保钓运动的健将有篇小说《且林市果》,小说题目为一地名,指纽约中国城的一个小广场,在这个地方,小说中的叙事者和曾经一起参与保钓运动的老战友重逢了,共同在百无聊赖中回首往事。在上述论述中很容易看出,我们期望把这些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学背景的作者,经由“遭遇”这个主题,真正地让他们在一堂文学课上遭遇了,白先勇、莫言、刘大任和鲁迅在一起,他们的碰撞可能产生出怎样的火花?
在文学阅读里面,如何重新去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所谓的hospitality和hostility,这是我们最开始所设置的一个入门的阅读的经验。接下来就可进入“遭遇”的第二个主题:遭遇外人,遭遇异乡人或者是异族朋友。在这个意义上,我所设置的这个主题,也就是与少数民族的“遭遇”,这是我们都在关切的一个话题。在五十六个民族中,虽然汉族占最大多数,但是汉族如何与其他民族之间产生互动,其实是非常深刻同时也需要不断辩证的一个话题。这些来自于不同的文化族群的作者,他们自己可能都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会在大学课堂上,因为彼此的作品而遭遇、碰撞。他们包括阿来,是嘉绒藏族;包括李娟,一位生长在新疆的汉族作家;也包括夏曼·蓝波安,他是台湾的达悟族作家——达悟族是台湾原住民人数最少的一个族群,只有大概五千人,他们生活在兰屿岛上。最后,还有20世纪50年代一位重要的台湾作家钟理和,他是客家人。
生长在新疆的李娟,在她的几部作品中都描述了她在阿勒泰地区和不同族群的友人或者素不相识的家庭相互磨合的经验。李娟现在已移居海南,但是我想在过去几年,她可能是华语世界特别受到重视的一位年轻作者,她个人的新疆经验值得讲述。另外像更为人所知的阿来,他的故乡是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离汶川不远,他是嘉绒藏族,其实是藏族中既边缘又特别的一个支脉。阿来今天当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作家,但是他也很理解自己身份的一种游离性。他通常被介绍为藏族作家,而事实上,阿来其实只是家广义的西藏文明一个边缘支脉的作家,他甚至不能阅读藏文,而他的父亲则是穆斯林,所以阿来有着很复杂的血缘背景,也能体会到不同族群之间的遭遇与磨合那一冗长和艰难的过程,因此他在很多作品里面也都在处理这样的话题。他有一个短篇小说叫作《野人》,讲述了阿来在返乡的过程中所听到的一个野人传说,这个野人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当看到外人,比如不认识的异族之时,我们通常会说他们是野人甚至野蛮人,相对来凸显、夸大自己的文化身份。这种简单的二分法是不是能够真正描述任何文化遭遇之间你来我往的关系,其实是有待思考的。所以阿来在这个方面给予了我们非常多的启发。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