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腾讯:一个科技帝国的崛起
  • 腾讯:一个科技帝国的崛起
  • 腾讯:一个科技帝国的崛起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腾讯:一个科技帝国的崛起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4.42 3.6折 68 全新

库存12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伊伦

出版社浙江人民

ISBN9787213111846

出版时间2023-10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1203087509

上书时间2024-06-09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陈伊伦LuluYilunChen,《彭博新闻》(BloombergNews)和《彭博商业周刊》(BloombergBusinessweek)科技记者,多次获得亚洲出版业协会奖(TheSocietyofPublishersinAsiaAward),经常在彭博电视(BloombergTV)、英国广播公司(BBC)和美国广播公司(ABC)发表评论。目前担任彭博亚洲投资团队负责人。
译者简介成都工业学院外语与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英汉翻译硕士,研究方向为英汉翻译、英语教育。在SCI、EI、中文核心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主研省厅级课题14项;获得国家级奖励1项,省级奖励4项;四川翻译协会会员,长期从事英汉翻译工作,出版译著8本,代表译著有《元宇宙》《文学人类学》等。

目录
I- 中文版序 III- 引 言 

第一章 小马哥传 
004- 腾讯总部 
008- 圆周率 
012- 寒武纪爆发 
014- 迪斯科球
017- 服务器崩溃 

第二章 企鹅进行曲 
022- 实现收支平衡
028- QQ 新闻 
030- 公司上市 
034- 电信滑铁卢 

第三章 对战巨头:灵魂探寻之旅 
038- 对战微软 
045- 华丽变身 
048- 3Q 大战 
052- 里程碑交易

第四章 风向标 
058- 黄金时代 

第五章 宿敌阿里巴巴 
066- 可敬的对手
071- “互联网梦” 
073- 支付宝 
077- 支付宝快捷支付业务
078- 移动时代
079- 移动支付时代 

第六章 美团投奔腾讯 
084- 初识美团 
088- 喜欢摆弄电路和硫酸铜的少年
091- 银河总经理 093- 美团铁军
099- 终极连接器 
102- 人字拖战争 
105- 史诗级“变节” 
111- 对战阿里巴巴 

第七章 微信:中国的虚拟城市广场 
114- 微信起源
118- 鲨鱼子宫文化
121- TalkBox 损失 1000 亿美元业务
126- 向社交媒体平台转型
127- 万能应用:小程序
130- 墙与鸡蛋
134- 营收压力 

第八章 网约车大战 
138- 拼车就是拼命
140- 足部按摩店
142- 美团铁军
144- 滴滴出行
147- 暴风雪的祝福
149- 艰难起步
151- 七天七夜
153- 微信红包 
155- 睡眠两小时
157- 西藏行 
159- 创业斗士
161- 优步入侵
163- 狼图腾 

第九章 征战游戏 
168- 开 端
174- 《穿越火线》与《地下城与勇士》 
176- 《英雄联盟》 
183- 《堡垒之夜》 
192- 对抗苹果公司

第十章 决战在手游 
198- 手游时代 
200- 游戏狂热分子 
204- 七宗罪 
207- 游戏代打的出现
210- 与拳头游戏出现裂痕 
212- 《部落冲突》 
215- 电竞俱乐部 
218- 职业俱乐部 
220- 娱乐帝国 
222- 音乐流媒体 

第十一章 灵活的巨头 
228- 美国的阻挠 
238- 粉碎金融科技 
242- 整顿金融科技行业
244- 前所未有的处罚
248- 整顿课后辅导行业
250- 腾讯整改
253- 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第十二章 元宇宙和未来的方向 
258- 在云端算算术
261- 智能手机及未来方向
267- 参考文献
275- 致 谢

内容摘要
截至2022年,腾讯成为世界第五大科技公司,产品横跨通信、音乐、游戏、影视等多个领域,满足了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很多方面的精神需求。本书作者为知名科技新闻记者,跟踪报道中国科技领域长达十年,曾对马化腾及他身边的同事、朋友、对手进行了大量访谈。此次她以独特的视角,对腾讯的诞生、发展、转型、壮大等各个时期作出了详细的记述和解读,披露出多次独家采访的细节和过程。
《腾讯:一个科技帝国的崛起》一书,既是一部讲述腾讯公司发展历程的传记体文学,更是展现中国科技不断进取和中国互联网先驱们勇于开拓和创新精神的当代史。

精彩内容
据马化腾儿时的老师回忆,马化腾在家中排行老二,上面还有个姐姐。学生时代的他安静、乖巧,基本上不怎么惹人注意。那时他13岁,身形矮小瘦削,总喜欢坐在教室的前排。让老师记忆深刻的是,他对望远镜相当痴迷。孩童时代的他,曾参照一本畅销儿童科普读物自制了一个天文望远镜。
马化腾称,他依然清楚地记得,1986年4月,他成为学校第一个观察到哈雷彗星的人。这要归功于一台当时售价700元的专业级80毫米口径天文望远镜,这是他父亲苦苦攒下4个月工资买来送给他的14岁生日礼物。
这份礼物来之不易。最初,他哀求父母为他买一个天文望远镜,遭到了父母的拒绝。后来有一天,妈妈在他书包里发现了一本日记,上面记载着这个十几岁男孩的心路历程,他在日记中控诉父母扼杀了一个科学家的梦想。父亲最终屈服,为他买下了他梦寐以求的天文望远镜。马化腾用望远镜给这颗著名的彗星拍下了照片,还写了一篇观测报告,和照片一起投寄到北京,结果获得了那次观测比赛的三等奖。
日后,马化腾逐渐沉浸于数字世界中,而这个童年梦想日后成了他闲暇之际的业余爱好。 “互联网是不是很像一个不确定的、正在爆炸的星系?”马化腾曾这样说道。中学时代,马化腾结识了后来腾讯的另外三位联合创始人许晨晔、陈一丹和张志东。他们同为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班同学,只有马化腾另外加入了天文俱乐部。
在上课的间隙,几位少年时常在教学楼的走廊上争相背诵圆周率。据张志东回忆,有一次他们大约背到了小数点后第100位。马化腾和朋友们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近乎痴迷,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当时国家教育政策的影响,当时国家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国家工业制造行业急需的人才。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似乎第一次处于迎风起飞的边缘。
改革的春风四处吹拂。在马化腾就读的学校里,人们嘴上时刻挂着“时不我待”这样的警句。 当时国内发生了一场风波,让所有人都焦躁不安,家长都想将孩子们留在身边。当时高考总分是900分,马化腾考了739分,完全可以入读诸如清华、北大之类的顶级学府。然而,他报考了深圳大学。当时的深圳大学仅有5年的办学历史,四周一片荒凉,只有片片的农田,学校没有天文学专业,于是这位笃定的天文爱好者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学习计算机专业。
“马化腾这一届是深圳大学历史上最优秀的一届。”据讲授计算机汇编语言课程的胡庆彬老师回忆,“他们这个班,没有人挂过科,这在深圳大学之前是没有出现过的。”大学同学眼中的马化腾有点类似于极客,而这个绰号在日后一直伴随着他。马化腾曾这样评价自己:“我是软件工程师出身,现在是一 名企业家,但由于我成长的经历,我并不善于言谈。”同学也是中学同学的许晨晔常常一起晨跑,比赛记忆英语单词。在大学期间,一向沉默寡言的马化腾日渐养成了特立独行的性格。他时常入侵学校的电脑,锁死电脑硬盘,连学校计算机管理员都对他束手无策。他迅速成为人们眼中的计算机专家。马化腾在大学期间展露出毋庸置疑的才华:他在本科毕业设计中设计了一个预测股票行情的计算机程序,还采用了当时还颇为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 在马化腾22岁那年,他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创业。他将自己设计的预测股票行情的程序卖给了自己正在实习的公司。他小心翼翼地开出5万元的价格,这在当时大约是一个应届毕业生3年的工资。出乎意料的是,公司竟然爽快地接受了。 自此他知道自己注定要成就大事业,而在横跨地球的另一端,一场科技热潮正蠢蠢欲动。就在马化腾大学毕业那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Mosaic浏览器问世,从此普罗大众得以访问互联网。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引发了科技发展的突飞猛进,整个硅谷都沉浸在欢欣愉悦的气氛当中。
马化腾的第一次求职经历出奇的顺利。一天,他在书店闲逛,偶遇一位熟人,告诉他有一家叫润迅的寻呼机制造企业正在招聘。于是,他前往参加了面试,介绍了自己在编写软件方面的经验,第二天便拿到了录用通知。在如今的智能手机时代,可能有的人不太知道寻呼机为何物。那时,人们将这个小型设备别在腰间,机器不时发出振动或者哔哔声,提示有人拨打寻呼台,请求机主回电。在那个时代,寻呼机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时髦之物。 之后,在入职后的短短5年内,这位初露头角的年轻人见证了这家寻呼机企业由盛到衰的过程。5年之后,马化腾的薪水已经比初入职时增长了8倍,但他对于自己仅仅停留在普通的中层管理岗位并不满意。
一 个叫惠多网(FidoNet)的新生事物吸引了他的注意。这一系统能够实现电子公告板(BBS)服务器之间的电子邮件和文件交换。在低成本的互联网连接诞生之前,电子公告板曾是一种流行的通信形式,让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志同道合的人们得以相互联络,这让马化腾备感兴趣。
“感觉像是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一样,我觉得这是当时网络的开端。”多年后马化腾这样说道。他创建了自己的电子公告板惠多网深圳站,并将其命名为“ponysof”。与互联网不同,惠多网每条电话线只能承载一个用户。于是,马化腾在家里添置了4条电话线和8台电脑,这花费了他将近5万元,相当于花光了他出售股票行情预测程序获得的全部收入。这是马化腾一向的行为方式,一旦选定目标,便坚定投入。这位沉默寡言的极客在虚拟世界中完全像变了一个人。惠多网网友李宗桦回忆道,“他在网上简直就是一个话痨”,热衷于讨论各种技术问题,还不厌其烦地回复每一个站点用户提出的意见。
马化腾在数字世界中如鱼得水,甚至还邂逅了人生的另一半。经过3个月的网上匿名聊天,两位网友最终见面,两人感情迅速升温,在见面6个月之后举行了婚礼。试想,如果马化腾和团队没有创造出公司首款炙手可热的互联网产品QQ,这一切将不会发生。
寒武纪爆发1994年4月,中美两国首次达成共识。在中国国家计算机与网络设施(NCFC)项目牵头下,“NCFC计算机网”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实现了中国互联网与国际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 这一事件引发了国内网络空间的寒武纪大爆发。31岁的大学英语教师马云于1995年5月创建了自己的第一个网站——一个允许企业在线发布信息的在线黄页。张朝阳从美国投资者处筹集了100万美元资金,放弃成为物理学家的梦想,回到北京,最终创立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在线门户网站之一的搜狐。变革的浪潮让马化腾坐立难安。当时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说过虚拟世界的概念,更不用说理解,而马化腾已经成了虚拟世界的一员。他成功把握住了机会。就在这个时候,马化腾的大学同窗张志东几乎以一种戏剧化的方式出现了。大学毕业以后,马化腾和张志东便失去了联络。张志东在一家润迅的竞争企业工作,当时正负责调查公司服务器死机的原因,他怀疑服务器遭到了恶意攻击。最终,他追踪到马化腾所在的企业润迅。而在他所有认识的人当中,他认为只有一个人具有这样的能力。于是,他拿起电话拨给了马化腾:“这是你干的事吧?”马化腾笑呵呵地说:“我就是来试试你的水平。”刚刚过完1998年的农历新年,马化腾便邀约张志东在咖啡馆会面。他准备成立一家创业公司,希望旧时同窗好友能够加入。 再回到现实世界,当时马化腾并没有想好创业公司采用什么商业模式。他大致的想法是与好友一道,设计一种将寻呼机和当时新兴互联网结合的新产品。他还联系了另外两位同学,当时在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作的陈一丹和在深圳电信数据通信局工作的许晨晔。然而,他们面临一个难题,就是几人对销售都一无所知。于是,便有了曾李青的加入。与自称书呆子的4位初创者不同,曾李青性格外向、口齿伶俐,在众人中显得出类拔萃。曾李青当时在深圳电信数据通信局的一个下属公司担任市场部经理,他曾说服当地一家房地产开发商投资120万元,建设全国首个宽带全覆盖的住宅小区。
5人一拍即合,曾李青负责公司销售,马化腾负责产品和战略。然而,正是当时初创者之间的职责分工,以及曾李青的支配性人格,为曾李青同几人的决裂和最终被边缘化埋下了种子。 马化腾投入50万元,注册了一家创业公司,按照当时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这笔资金相当于一个人工作62年所获得的全部收入。当时是马化腾的父亲马陈术帮他跑的工商注册。在备选的公司名称当中,前三个都无法注册,于是马陈术注册了第4个备选名称“腾讯”,其中“腾”暗指马化腾的中文名字,“讯”意指速度与信息。而“腾讯”的英文名称Tencent,体现的则是对朗讯科技(LucentTechnologies)的致敬。由于当时马化腾和张志东并没有正式辞职,于是众人决定让马化腾的母亲黄惠卿临时担任董事长,时间持续了大概有一年之久。
迪斯科球回顾过去,1998年和其后的一年是全球互联网历史上的分水岭。 就在1999年,马云创立了阿里巴巴,后来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子商务公司。在这之前,即1998年,史蒂夫·乔布斯带来了iMac。微软由于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强制捆绑销售软件,从而引发了美国司法部的有关反垄断诉讼。雅虎杨致远登上了《时代》(Time)杂志的封面,并犯下了他一生中最严重的错误之一。当时两名斯坦福大学校友试图以100万美元的价格将他们开发的新搜索技术卖给雅虎,遭到杨致远的拒绝。这两位便是拉里·佩奇(Larry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iBrin),他们后来成立了谷歌。 腾讯的成功并非一夜暴富的神话。早期,马化腾和其他几位联合创始人在著名的华强北开了一家小店,销售手机、笔记本电脑以及精密监控摄像头。如今的华强北已成为国内科技行业地标。政府对华强北的主要商业区进行了改造,一座座亮闪闪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不过,如果我们细看,会发现这里实际上较之前几乎并没有太大变化,仍旧是众多看上去年纪在17—18岁的年轻男女挤在光线昏暗的商场里,在狭小的摊位后面辛勤工作,在送货员不耐烦的催促声中,摆弄电路板,打包待运输的包裹。在这里,演奏着一首由打包胶带声和喧嚣的20世纪90年代迪斯科音乐交织而成的嘈杂的交响曲。 公司的办公室是一个面积仅为30平方米的小房间,房间的天花板上悬挂着一个迪斯科球,房间里安插着一些桌椅,显得异常拥挤。马化腾当时的想法是推出一款基于寻呼机业务的产品。寻呼机在当时被认为是身份的象征,因而利润率相当高。然而,将企业的未来建立在硬件设备之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因为硬件设备并不像互联网平台那样能够灵活扩展,同时竞争也非常激烈。这一即将过时的模式将企业带入了困境。与此同时,公司推出的软件产品也并不受欢迎。为此,马化腾将网页寻呼服务的定价降低到最初设想价格的1/7,公司几乎没有收支平衡可言。为了赚取额外的收入,他们同时也开发电子邮件系统。马化腾不敢让另外两位联合创始人辞去全职工作,害怕他们跟着 自己喝西北风。公司几乎每天都徘徊在破产的边缘。 在绝望之际,马化腾偶然发现了一项能够拯救公司的业务:ICQ。 ICQ由5名以色列人于1996年6月推出,是一个极具开创性的在线聊天系统。那时候,除了技术领域从业者,还没有什么人用过Unix系统,使用微软Windows系统的人占大多数。 ICQ这一名称源自英文表达“Iseekyou”(我找你)。软件提供免费下载和全方位中心化服务,允许用户使用账户进行一对一对话,由此成了第一款即时通信软件。在线聊天软件的巨大成功引起了美国在线(AOL)的关注,该公司于1998年收购了ICQ背后的初创企业,这也是自美国在线自成立以来最大的一笔收购。 1998年8月的一天,马化腾在广州的街头徘徊,无意中看到了广州电信发布的招标告示,当时广州电信意图开发一款类似于ICQ的软件。
腾讯几位联合创始人都认为从技术上讲他们没有任何问题,然而令他们沮丧的是,广州电信已经有了内定的供应商。于是,几位创始人就是否要启动一个平行项目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争论的焦点是如何才能从中盈利,而答案是:盈利根本不可能。但是,马化腾战胜了其他合伙人,他建议说:“要不我们先把它养起来吧。”于是,腾讯颇受争议的创业经历一个通过模仿起家的故事便这样拉开了帷幕。中国许多如今堪称巨擘的互联网公司都是依靠模仿西方同行起家的搜狐模仿雅虎,百度模仿谷歌,微博模仿推特,阿里巴巴模仿易趣……而腾讯的第一次成功则来自对ICQ的模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段经历为腾讯日后的复制模式定下了基调,尽管这种模式会一直困扰着它。 马化腾最初对自己团队开发的聊天软件OICQ的预期可以说过于谨慎。在OICQ推出之后,软件用户和企业员工数量都呈现了爆炸式增长,远超乎他最为疯狂的想象。在公司成立3个月之后,几位创始人推出了桌面聊天服务,并为注册用户分配了一串串数字作为用户名。马化腾预留了200个用户名,给自己保留了第一个用户名10001,而其余199个账号都预留给了公司员工。 几位创始人想的是如果OICQ能在3年内能够吸引到1万名用户,就算得上成功了。当时他们保守估计,公司用于服务维护的资金一年只需要10万元左右。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的确没错。“最后用户上来了,最开始没人聊天,我自己要陪聊,”马化腾多年后回忆道,“有时候还要换个头像,假扮女孩子。”??服务器崩溃OICQ推出两个月之后的一天,马化腾和陈一丹跑了一整天业务,努力推销寻呼软件,依然徒劳无功。两人正苦不堪言,然而他们欣喜地发现,那款被他们视为副业的小型即时通信软件已经成功吸引了500名用户在线聊天。于是,两个人喝了一瓶廉价啤酒,庆祝胜利。 摆在腾讯创始团队面前的还有一件事情:他们非常了解当时的中国用户。1998年,中国只有不到1%的人拥有计算机,大多数人是在网吧上网。在烟雾弥漫的房间,一排排台式电脑陈列着,前面挤满了眼睛布满血丝的青少年,他们往往都是为了玩游戏而彻夜不眠。 基于这一考虑,腾讯针对没有电脑的用户,对产品进行了细微的改进。很多竞争产品的用户联系人列表只能存储在本地电脑,而腾讯通过将数据存储在服务器,实现了用户可以在任何一台电脑上查看自己的联系人名单。同时,腾讯还致力于让产品尽可能便于下载。当时,中国的平均网速只有每秒28千比特,而大多数竞争对手的产品都过于庞大,单是下载软件就耗时长达半小时。腾讯成功做到将OICQ的大小缩小为不到其竞争对手产品的1/10,安装时间仅需5分钟。此外,与ICQ不同的是,OICQ还支持用户发送离线消息,以及添加当前在线的陌生人。这两个功能为OICQ最终成为风行的社交网络工具奠定了基础。 一个个漫长的不眠之夜换来了回报。马化腾团队每天修复软件漏洞,并以每周3次的频率推出软件更新。他们得到的回报是OICQ用户自此以每周4倍的速度激增。用户数量的急剧增长,甚至导致腾讯的服务器一直都处在崩溃的边缘。 与美国的情况不同,当时中国服务器价格高昂。于是,身为腾讯首席技术官的张志东便绞尽脑汁,精进算法,降低CPU(中央处理器)消耗。这种以低成本保证高效运营的做法,帮助腾讯在创业早期获取了急需的技术能力,也有助未来其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领先机。 然而,OICQ最初的成功也给腾讯带来了一些麻烦。2000年初,美国在线,也就是当时收购以色列即时通信软件ICQ的企业向全美仲裁论坛(NAF)提起诉讼,指控腾讯OICQ的域名“OICQ.com”和“OICQ.net”侵犯其知识产权。在这场跨国诉讼中,腾讯最终败诉,不得不关闭“OICQ.com”网站,继而以“Tencent.com”作为腾讯的主要用户门户。同年12月,马化腾将OICQ更名为QQ,同时主动下线米老鼠、唐老 鸭等迪士尼卡通人物头像。 那段日子马化腾十分焦虑。OICQ在推出一年之后依然没有盈利,他和团队不得不四处接活,只想快速赚钱以维持OICQ业务。QICQ发出的“滴滴”的提示音有点类似于寻呼机的哔哔声,这个声音当时足以让他们一听见便胆战心惊。许晨晔戏谑地说:“它好像是一只饿死鬼 投胎的小精灵。”拯救马化腾团队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来自IDG资本的投资。在已故IDG总裁帕特里克·麦戈文(PatrickMcGovern)的带领下,IDG资本成为全球风险投资公司中最早涉足中国者之一。 IDG资本创始董事长熊晓鸽(HugoShong)后来告诉我:“马化腾做了演示。他人很聪明,又非常腼腆。”当时马化腾的英语还不是很好,因此熊晓鸽为他做现场翻译。当然,时至今日,这位创业成功的IT(信息技术)巨子依旧喜欢在参加论坛和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中文。 尽管当时熊晓鸽疑虑重重,最终IDG资本仍然与电讯盈科有限公司(PCCW)共同注资了腾讯。盈科是当时香港首富李嘉诚幼子李泽楷创立的投资公司。2000年4月,两家公司以总共22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腾讯40%的股份。 这笔新注入的资金,足以让腾讯撑上好一阵子。然而好景不长,很快这位略显顽固的创始人,便发现他引以为豪的产品又一次让公司步入濒临破产的边缘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